分享

孩子最害怕妈妈说的一句话,很可能你也说过

 ivymng4licwd7l 2020-12-18
 
spotlight教育
孩子的改变源于父母的成长
我们都有自己的育儿方式,但许多家长都选择了当今最受欢迎的几种育儿方式。那么哪些育儿方式才是最常见的呢?这些育儿方式的共同点又是什么呢?继续读下去,你可以得到一些有用的育儿技巧,还可以学会用多种不同的哲学观点来评价现代的教育方式。

前段时间的一个新闻:一个10岁左右的男孩,因为数学没有考到95分以上,被妈妈骂“不争气”。妈妈一气之下,把孩子扔在了路口,自己驾车离去。

不知道孩子孤零零地待了多久,直到被民警救助。

民警拨通了妈妈的电话,劝说她:

“不管孩子有啥不对的地方,可以进行教育和引导,而不是把他扔到路边不管不问了。”

电话里,妈妈明显还在赌着气,一再说“我不要他了,你们爱起诉起诉吧。”

最终,是孩子的叔叔把孩子接了回去。

看了这个视频,真是有些心痛,想象一下,如果你是那个男孩,不但挨骂,还被妈妈强行赶下车,站在车辆飞驰的高速路口,看着妈妈的车越开越远,直到看不见。

那种孤独无助、害怕恐惧,小小的心灵该承受了怎样的悲伤和绝望啊!

“我不要你了!”是最让人害怕的一句话。

因为这意味着抛弃,被抛弃等同于死亡。为了让自己不面对死亡,就不能被抛弃,就不得不停止这些让妈妈难受的行为,因为活着是一种本能。

于是孩子一次一次的按照妈妈的意愿停止了他们的行为。但是这种停止并没有解开妈妈的情绪来源,因为让妈妈愤怒的真实原因不是孩子的哭声,而在妈妈的心里,如果不找到它们,妈妈制止孩子的行为永远不会停止,也永远不会快乐。

现如今“有文化”的妈妈越来越多了,她们不会直接说“我不爱你了,不要你了。”但她们会变着花样的说:妈妈走了,你自己在这里吧。”“我要把你送奶奶那里去了。”“我不喜欢你了,我喜欢弟弟。”“早知道不生你了。”……这些话也在传递“我随时可以不要你”,“你根本不重要”的信息。

然而这些信息就让孩子一次又一次的印证了“我不重要,我很不安全,我随时会被抛弃,我不值得得到关爱。”的自我认知和定位。

要知道,对于孩子来说,妈妈就是他的世界。

如果只看当下的结果,有效吗?很可能是有的。

因为在孩子眼里,父母就是他们全身心依赖的人,父母拿孩子赖以生存的最最重要的东西去吓他们,幼小的孩子当然会当真,当然会害怕。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什么呢?

是孩子安全感的严重受损和缺失。孩子在婴幼儿阶段是形成亲子依恋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如果孩子能感受到的是父母无条件的接纳和爱,他们会形成安全型的依恋,这种安全型的依恋也是孩子向外探索的“安全基地”。

反之,当孩子的亲子依赖是不安全类型的,他们会在探索过程中更多出现退缩行为,而这种退缩又非常可能得到来自父母的斥责甚至嘲笑……滚雪球式的积累,到青春期的时候,父母就会开始抱怨:孩子太叛逆,和父母对着来,动不动离家出走……


那么,父母们为什么喜欢说这句话呢?

首先,是情绪的表达。

对父母而言,脱口而出“我不要你了”,很大部分是情绪的发泄,是孩子不合己愿的愤怒,是无能为力、无法控制孩子的无助感。

用一种强硬、决绝的态度来掩盖内心的无能为力,这是人类一种常见的防御模式——害怕暴露自己的“虚弱”和“无力”,用强硬的姿态来撑起脆弱的自尊。

如同自负的人内心深处其实是自卑的,真正自信的人是不会用虚张声势来证明自己的。

其次,是父母的控制欲作祟。

越没有安全感的人,越想把一切牢牢地掌控住。

父母用孩子对自己深深的爱做筹码,逼迫孩子听话。

父母的爱是孩子的心理营养源泉,没有了爱,孩子还怎么生长?而且,孩子渴求父母的爱、认可和接纳,这是孩子的天性。

父母对孩子表达出失望,对孩子来说,就是对自己的极大否定,觉得自己是没有价值的,不被接纳的。

所以,这句话对孩子的杀伤力巨大,几乎一招制“敌”,大多数孩子会乖乖就范。

办法简单有效,自然就喜欢用。

如果口头威胁不管用了,那就威胁升级,付诸行动,比如,把孩子关在门外,把孩子赶下车,看你还听不听话!

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原因——你对孩子的态度,是对待你自己的态度。

只要孩子做得不好,就不想要他,想要放弃他,其实正是内心深处,你对待自己的态度。

你其实并不爱自己,别说你会做美食、爱旅游、健身运动、穿衣打扮、养花抚琴……这些就是爱自己。

这都是表面上的,如果不从内心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自己的平庸与缺陷,接纳生活的本来面目,表面上的气定神闲是持续不了多久的,很容易因为一点小事又变得气急败坏。

一个不爱自己、对自己严苛的妈妈,怎么可能真正地爱孩子?

总是感到被父母“抛弃”的孩子,会怎样呢?不同天性气质的孩子会有不同的反应。

一种可能,是变得很听话。

听话、懂事、努力、上进,努力让自己变成一个符合父母期望的人。

然而,在一切积极努力的背后,驱动力却是恐惧——我不够好,我必须要努力努力再努力。

我如果不做得足够好,人们就会不喜欢我、不认可我,像我的父母曾经做的一样。

可是,一个自我价值感低的人,永远无法让自己满意,也因此,内心总有根弦在紧绷着——直到绷不住的那一天。

另一种可能,对于能量比较足的孩子,这个招数会适得其反。

孩子可能会变得更淘气,大哭大闹、蛮不讲理,变成一个不可理喻、让人头疼的孩子。

其实,这是孩子的呼唤。

父母的冷漠和放弃会让孩子发狂的。

孩子不愿放下自尊,又想和父母有连接,只好用淘气、作、闹来激惹父母,赢得父母的关注——只要你“看到”我,哪怕是打我、骂我,也是“看到”我了,那也行啊,总比冷漠地抛下我、不理我好。

就像夫妻间的冷暴力,当丈夫表现得很冷淡、摔门而去,妻子下意识地会用撒泼哭闹的泼妇姿态来激起丈夫的回应。

哪怕热火朝天地吵上一架也好——陷入无人回应的境地是会让人抓狂和绝望的。

结果呢,孩子的“作”让父母更加头疼,更加无助,更想把孩子推远,导致孩子更加顽劣,成了恶性循环。

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就是孩子的整个世界。

“整个世界”的意思是,父母=这个世界。

父母怎样对他,这个世界就是怎样对他的。

父母不认可他,这个世界就不认可他。

父母动不动抛弃他,这个世界对他来说就没有安全感。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孩子会把父母的声音内化为内心的声音,铺成内心的底色。

早期的体验,会影响一个人未来和别人如何建立关系。

「被丢下」的感受,会广泛地延伸至各种形式的关系中——亲子、手足、伴侣关系。

「被丢下」的伤心与恐惧,对孩子而言是巨大且难以排解的,长大以后在面对关系时,只要面临相似的场景,大至他人转身离开、突然消失,小至发现与身旁的人意见不合,都容易引发「被丢下」的阴影,让他陷入伤心与恐惧中,就像回到小时候一样手足无措。

在关系里,因为害怕被丢下,处处让步与讨好,很可能就是幼年有过深切「被丢弃」的感觉,而不知不觉发展出的性格。

虽然是笑言,但是咱们做父母的确实要注意,除了自己不对孩子说这样的话,当别人这么说的时候,也要进行制止,不要因为“面子”而默不作声。

“妈妈我漂亮吗?”妈妈的回答很重要,给所有父母提了醒!

北大孝子弑母背后:懂事孩子的绝望,都是悄无声息的

孩子的鞋不能超过3双?心理学家的分析让我恍然大悟!

做智慧父母!思博来“正面管教”系统家长课堂持续开班中!

孩子问“为什么我不能玩抖音”,这位妈妈的回答霸气极了!

每天睡前陪孩子做这3件事,孩子会一天比一天优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