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成功被误叫了数百年,曾破口大骂:“老子姓朱,不姓郑!”

 昵称14934981 2020-12-18

郑成功这个名字,被人叫了数百年,几乎所有知道清朝的人,都知道这一位抗击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

但历史的真相很残酷,也充满了戏剧性。

历史上其实只有“朱成功”,从来没有“郑成功”。

郑森

朱成功本名“郑森”,字明俨,号大木。

后是由明绍宗赐姓“朱”,改名为“成功”,所以叫“朱成功”,因为大明朝的皇帝姓朱,所以世称“国姓爷”,而能够被赐国姓,这在明朝是极为罕见的无上殊荣,更要传诸子孙,整个家族因此高光显赫,除非日后子孙有叛逆者,否则绝无可能恢复本姓。

《闽海纪要》:

成功原名森,字大木,天启甲子年七月十五日生于日本。

诞时万火齐明,丰仪秀整。七岁取回,俶傥有大志。年十五,补南安弟子员。试高等,食饩。赴省试,有金陵术士相之,惊曰:“君非科甲中人也,殆王侯相矣!”

时方锐志场屋,不以为然。及隆武召见,奇其状貌,封忠孝伯;抚其背曰:“惜朕无一女配卿,卿当尽忠吾家,无相忘也!”

因赐姓朱,改名成功。

自是,中外咸称国姓云。

明绍宗·朱聿键

《赐姓始末·卷一》:朱成功者,郑芝龙之子也;母为夷女,原名郑森。

《思文大纪·卷二》:赐平彝侯郑芝龙长子成功姓朱氏,以驸马体统行事。

朱成功本是郑芝龙的儿子,郑芝龙则为明末清初时期,活跃于东南沿海台湾及日本等地的第一大海盗,并且建有一支实力强大的私人海军。

《赐姓始末·卷一》:初,芝龙之为盗也,所居为泉州之东石。

因郑芝龙势力庞大,明朝政府无力剿灭,便转而招安,后来郑芝龙接受朝廷招抚,官封都督同知,但紧跟着清军就入关了,郑芝龙紧接着降清,被软禁于紫禁城,清廷便以此要挟远在台湾的朱成功,连续数年招降不成,最终郑芝龙被打入牢狱,于1661年11月24日被杀。

郑芝龙入台湾

而朱成功与父亲郑芝龙之间,因此存在着一定隔阂,甚至可以说是“仇意”。

郑芝龙当初降清的时候,其实面临抉择,他本是明朝的人,降清就意味着叛国,朱成功得知父亲要降清的时候,说了这么一段话:

功不从,上书有:“从来父教子以忠,未闻教子以贰,今吾父不听儿言,后倘有不测,儿只有编素而己”之句。——《台湾外记》

大意就是说:“从来都是父亲教儿子要忠诚,从来没听说过要教儿子侍奉二主的。今天父亲不听儿子的,如果以后遇到不测之祸,那当儿子的就只能给您老人家披麻戴孝了。”

后来郑芝龙不顾民族大义与朱成功的劝阻,毅然降清,朱成功便立即与其断绝父子关系,彻底划清界限。

朱成功大败荷兰殖民者

那么郑成功这个名字,又是怎么来的呢?

是因为清廷打下江山以后,忌讳“明朱”二字,更为了恶心不肯招降的朱成功,于是故意把他称为“郑成功”,便是上文所说,郑芝龙在清军入关时当了汉奸,改为原姓便意味着与判国贼子无疑,所以将朱成功叫为“郑成功”,是属于满清朝廷的恶意,而并非朱成功本人改回原姓。

而满清朝廷的根本目的,就是否认当初明帝赐的姓,诋毁朱成功,甚至在满清侵占台湾后,强迫朱成功的后人改回“郑”姓,对于被赐予国姓的朱成功一门来说,无异于是奇耻大辱。

1683年,清朝水师提督施琅率大军进攻台湾

在古代,皇帝赐姓是天大的殊荣,尤其是赐国姓,意味着被赐姓的人跟皇族同是一家,而朱成功的赐姓,更是在后来得到了永历帝朱由榔的二次承认,以及就连康熙皇帝在郑氏后人归降后,也下诏承认了朱成功的“国姓”,并对朱成功遗体予以厚葬。

《清史》:郑氏归降后,康熙皇帝下诏:“朱成功系明室之遗臣,非朕之乱臣贼子。敕遣官,护送成功及子经两柩,归葬南安,置守冢,建祠祀之。”

但很多人可能会说,那改姓不就是欺师灭祖吗?

其实不然,在古代,对于这些被赐姓的功臣来说,这反而是一种莫大的荣耀,而且后代子嗣都会延传赐姓,并以此取名,整个家族也会凭此光宗耀祖。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於是上曰:本言都秦地者娄敬,‘娄’者乃‘刘’也。”赐姓刘氏,拜为郎中,号为奉春君。”

《新唐书·李勣传》:帝喜曰:“纯臣也,诏授黎州总管,封莱国公,赐姓。”

《留青日札·江彬》明·田艺蘅:“彬亦建功,渐谋进用,赐姓朱氏。”

尤其是上古时期的氏族社会,赐姓更代表祖先荣耀,或彰显被赐姓者毕生功绩。

如黄帝第六世孙——伯翳。

《东周列国志》第四回:

皋陶子伯翳(伯翳,人名),佐大禹治水,烈山焚泽,驱逐猛兽,以功赐姓曰嬴,为舜主畜牧之事。(伯翳,黄帝六世孙,因助大禹治水有功,赐姓“嬴”,其后代有沿用“嬴”姓者,乃秦皇嬴政。)

《史记·秦本纪第五》司马迁著:(伯翳)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舜赐姓嬴氏。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刊·伯翳世系》: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少昊(又名玄嚣,黄帝长子)——蟜极——业父——大业——伯益(赐姓嬴)——(中间省略数代)——非子(即秦非子,秦国首任国君)——秦侯——公伯——秦仲——秦庄公(后续省略数代)——秦始皇嬴政。

由此可见,帝舜赐姓伯翳为“嬴”,而其秦国后世君主,便沿用此赐姓,称嬴政。

通过此赐姓“嬴”,世人便可获悉秦始皇的祖先伯翳,曾有助大禹治水的功绩,堪称世族显赫。

朱成功雕像

所以郑成功这三个字,本质上就是满清政府为了恶心朱成功,才故意这么叫的,而朱成功的反应就是,谁要敢在他面前称呼他为“郑成功”,轻则怒而相向,重则抽刀怒斩,不外如是。

在记录南明政权的史料中,除清廷方面称其为“郑成功”外,绝对不可能有人敢如此称呼,就连朱成功最亲密的部下,也会尊称他一声“藩主”,而诸如明朝遗老徐孚远、沈俭期等人,在留于后世的文书中,也会称其为“赐姓公”,或称其“招讨”,即最初朱成功在南澳招兵时,自封“招讨大将军”,后来因军功卓绝,明绍宗便加封其为“忠孝伯”,挂招讨大将军印。

《台湾外记·卷二》:封忠孝伯,赐尚方剑,便宜行事,挂招讨大将军印。

至于民间百姓,则称朱成功为“国姓爷”,甚至就连和朱成功有关的遗物,均被冠以“国姓”二字,如“国姓瓶”、“国姓井”,此处国姓均为“朱”。

朱成功军队所用“火药瓶”,别名:国姓瓶

福建泉州“国姓井”

《郑成功收复台湾史料选编》(厦门大学·郑成功历史调查研究组编):

荷兰殖民者,也都随闽南百姓的称谓,而按闽南语音译为“Kocksinja”,即朱成功。

国姓爷接受荷兰殖民者投降

殊不知,在朱成功死后,竟然被清廷恶心了数百年,直至今时今日,依旧蒙蔽着无数世人。

实际上,郑森本人除在部下或外界,如与荷兰人、西班牙交涉时,自称“本藩”外,其自拟函件,亦或所写诗文,落款必钤“朱成功”三个字,于他而言,这便是莫大的殊荣。

此名更在郑森自铸的银币——“漳州军饷”上得以证明,漳州军饷的币面有“连笔草书花押”,而其中的纹样,便包含“朱成功”三个字。

图中红色椭圆为“朱成功”草书字样

隆武二年十二月,即1647年1月,郑成功在烈屿(今福建泉州小金门岛)誓师反清,便以“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国姓”之名。

《台湾通史·卷二·建国纪》:文移(誓师公文)称“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国姓”,时年二十有三也。

(郑重声明:为防止产生歧义,此处所说“《台湾通史·卷二·建国纪》”,为“明朝建国“,而《台湾通史·卷二》所著历史阶段,为”起于永历十五年,终于三十七年”,望各位读者不要误解。由此更加证明,台湾自古以来便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自古以来的赐姓,便是古人对于功臣的最高荣誉之一,因此朱成功将明绍宗赐予的“朱成功”,看的比自己的命还重要,甚至达到被人叫一声原名“郑成功”,就会大发雷霆的程度。

朱成功收复台湾

而郑成功这一名讳,只不过是清廷东拼西凑而来,因朱成功原名也不叫郑成功,而是郑森,后来明绍宗不止赐姓,更是一起赐名为“成功”,但满清朝廷为报复朱成功不降之意,所以便将明绍宗赐他的名字“成功”,与被朱成功视若“叛国本姓”的“郑”结合为“郑成功”,实则含有讥讽贬低之意,且充满了恶意嘲弄。

还有另一层意思,是因为清廷在打败郑氏集团后,为防止郑氏抗清残余力量东山再起,便将“郑”姓指为“抗清姓氏”,以此昭告天下,复朱成功本姓为“郑”,称为“郑成功”。

朱成功雕像

而更加讽刺的则是,朱成功曾经为收复台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乃至子孙因其卓越功绩而家门显赫,却不曾想郑氏后人惧怕清廷强权,为与明朝撇清关系,也不再称自家先祖为朱成功,而随清廷之意,称作郑成功。

如果国姓爷本人泉下有知,自家后代竟改用清廷所唤之“郑成功”来称呼自己,恐怕也会含泪九泉,不得安息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