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都市——贵州“千户苗寨”自驾游记(贵州省台江县“红阳寨”、“万亩草场”和贵阳“甲秀楼”风景区部分)...

 蓝天白云图书馆 2020-12-18

Self-driving tour from Chengdu to Guizhou's 'Thousands of Miao Villages' ('Hongyang Village', 'Ten Thousand Mu Grassland' in Taijiang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and 'Jiaxiu Building' in Guiyang) (5). Xie Wenyi wrote

  10月6日早晨起床后,由于头天游览了“千户苗寨”风景区,今天,我们计划去更原生态的苗族腹地台江县的“红阳寨”游览。

  台江县有14.5万人口,有苗、侗、土家、布依等15个少数民族,其中苗族同胞占台江县总人口的97%,有“天下苗族第一县”之称。

  路途中,看见了公路旁的反应苗族人民民俗、生活、风俗和历史发展的大型雕塑群图。

  在大型苗族内容的雕塑群图旁的鼓架上,挂有几个白色的牛头骨架。

       牛是苗族的神灵,地位崇高。早在原始时代,人类在一些图腾信仰中就包括了牛,使牛头成为了一种原始崇拜的图腾之一。我国的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都实行过牛崇拜,在一些祭祀中,牛头成为了一种神秘的象征,……。

  雄壮的手持板斧的苗族英雄。

  “征战”图。

  “苗族五次大迁移图”大型壁雕图。

        在大型壁雕图中,有 “苗族五次大迁移图”几个大字,所以,我认为这是一幅“苗族五次大迁移图”大型壁雕图。

         “在炎黄与蚩尤涿鹿鏖战之后的五千年中,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苗族由北到南,由东到西,从国内到海外,经历了5次规模较大,范围广的历史大迁徙,所经受的苦难是不言而喻的。”。

  “生活”图。

  “音乐歌舞”图。

  汽车经过“苗岭国家地质公园”牌坊。

        “贵州黔东南苗岭国家地质公园是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面积225.47平方千米。2009年8月国土资源部批准为第五批国家地质公园.,主要地质遗迹为喀斯特地貌景观及古生物化石。……;珍贵的凯里生物群、台江生物群为两个世界级的古生物化石资源。公园内喀斯特地貌有天生桥、溶洞、峰丛、峰林、峰柱、刃状山、方山地貌景观等。”。

  这里也属于“苗岭国家地质公园”的范围。

  我们的车来到了台江县“红阳寨”前铺有碎石的小广场。

  “红阳寨”寨门傍边的山坡上,山林间有原生态的苗族民居,留张照片做记念吧!

  “红阳寨简介”。

        “红阳寨地处百里原始森阔叶林的深处,距县城15公里,海拔1000多米。整个村子被东、南、西、北延伸而来的五座山脉紧紧地环抱着;三条清澈流淌的溪流从南、西二面山顶飞流直下穿村而过,汇入村脚红阳沟向北流去。苗家房舍吊脚楼依山而建,鳞次栉比,掩映在翠竹古树之中。红阳寨有张、邵、罗、杨、吴五姓居200余户,皆为苗人。……。”。

  “红阳寨”寨门。

        “红阳寨人杰地灵,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优美。历史上有可歌可泣的包利王反清英雄壮举;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舞;有精美绝伦的挑花刺绣服饰;有深厚底蕴文化的十三年一次祭祖节、二月二祭桥节、六月吃卯节、十月苗年节等,古迹遗址、景观景点星罗棋布。千年古寨,生产、生活处处呈现着农耕文明时代的传统气息。

        红阳寨是黔东南州级民族文化保护村寨之一。2016年荣获黔东南十隹乡村旅游点,2017年荣膺全国第一批绿色村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在“红阳寨”寨门前留个影。

  在苗族传统的节日期间,苗人们在寨门前身着民族服装,举行盛大的节日活动,……。

  (上二张图片为相关网络引用图片。)。

(The last two pictures are related network reference pictures. )。

  一些游人有幸参于其中。

  (上图是引用相关网络图片。)

(The above picture refers to relevant network pictures. )

  进寨后,小路边有古朴的苗族木质建筑。

  还有“水碾房”。

        “水碾房,这种早在我国晋代就出现的碾米工具,由水为动力,带动石磨脱谷壳的工具,在红阳苗寨流行有千余年历史。作为时代的一种产物,一种原生态文化和生产水平的标志,在红阳寨未通电时,水碾广为使用。到20世纪70年代,才逐渐被电动打米机所取代。

        ……。”

  “祭祀树”。

        寨边有棵大树,上面缠有红布条,它就是寨里的“祭祀树”。“祭祀树是苗族人民的一种古风遗裕,也是无数的人们心中求福求安求长寿的寄托。

        红寨千年古樟祭祀树,位于红寨脚沟旁,树干粗壮,枝叶茂盛,己愈千年树龄,是红寨村民用来祭祀的神树,认为祭祀该树后,能保佑寨子和家人平安,子孙繁盛,还能保佑人们幸福、安康、长寿。……。

        因此,祭祀树在苗族的宗教信仰中是不可或缺的载体。”。

  “九尚南” 。

        小溪上,还有一座小木桥 ,苗族人称它为“九尚南” 。

        “九尚南,意为公祭档河桥,共由五组排木对接架设而成,每组排木下面由两根杉木打孔穿枋作桥墎支撑排木桥。该桥是红阳寨重要桥梁,寄托了全体寨民求福、求平安的企盼。”。

  “祭桥节”。

        “祭桥节,当地俗称敬桥节,苗语谓称滔九。滔意为祭,九意为桥。祭桥都是为了求子、求财、求福和给生产、生活带来风调雨顺的期盼。架桥时特别讲究山脉、河流走向,选择性较强。人们认为,只有风水好、方向正,龙王、山神、魂体才过得来,方能保佑人们人丁兴旺,财运亨通,平安幸福。每至农历二月二,红寨男女老少聚集芦笙场,杀猪宰牛,高歌畅饮,祝贺节日,吹笙跳舞,一连几天,好不热闹。”。

  (上图是引用相关网络图片。)

(The above picture refers to relevant network pictures. )

  “九尚南”上方,有一座石埧拦截小河形成了一个小湖,湖水清澈而蔚蓝,……。

  小湖边的“红阳寨”里,有特色的苗族民居建筑群和长廊。

  “红阳寨”村山青水秀、风景秀丽,在寨子四周树林的映衬之下,显得自然而美丽无比。在寨子的西边,还有两块茂盛的、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这山称之为“护寨山”,它庇护着这个历史悠久的古寨,……。

  一游人正在“九尚南”桥头摄影,这个位置摄“红阳寨”照真不错,……。

  这是我在风雨桥上的所照的“寨中一角”的特色建筑物照片。

  从这里,可进入寨中的“芦笙场”。

  红阳寨“芦笙场”。

        “红阳芦笙场,占地1000平方米,2008年扩建。每当逢年过节,红阳全寨男女老少,以及附近的各寨的苗族同胞,都身着节日盛装,不畏炎夏盛暑,翻山越岭,来到这里,吹笙跳舞。上百支芦笙,高中低音协调配合,响彻云霄,煞是动听,舞队踏着节拍,大圈小圈地手舞足蹈地旋转着,不知疲倦地忘情投入,时而进,时而退,时而踏步,时而转身,交替变换,舞姿翩跹,热闹非凡。”。

  “鼓声阵阵,芦笙悠扬,感染了游人和旅者也加入了舞蹈的队伍,洋溢起快乐和欢笑流向四方。舞罢还常在上摆设千人长桌,邀请各方宾客,共享红阳山珍美味,欢欣鼓舞。”。

  “芦笙场”边的廊厅。

  在山上观景台上,还有一家特色的“红阳寨苗寨风情农家乐”,是游人休闲、住宿、餐饮和避暑的好地方。

  (上图是引用相关网络图片。)

(The above picture refers to relevant network pictures. )

  山上还有个“包利王”墓。相传清朝时期,苗族民族英雄在苗区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少数民族起义,最后被清军镇压。“包利王”死后就葬在山上。

         从“红阳寨”徒步去“万亩草场”,要耗去不少的时间,如乘车去则不太远。

        “万亩草场”海拔达1700米左右,所以沿途不少上坡道。随着海拔的升高,视野更加宽阔,景观更加美丽。

  (上图是引用相关网络图片。)

(The above picture refers to relevant network pictures. )

  上坡道上,设有几个“观景台”,常有小车在旁暂停,车上游人可上“观景台”观风望景,……。

  (上二张图片为相关网络引用图片。)。

(The last two pictures are related network reference pictures. )。

  “红阳万亩草场”风景区。

        “红阳万亩草场是南宫省级森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台江县南面,地跨台拱、南宫、排水三个乡镇(街道),距台江县城20公里,紧邻国道G211,台江至雷山西江旅游公路横穿而过。”。

  红阳万亩草场面积近6万亩,最高海拔1760m,东西长10余公里。景区的发展是集旅游观光、风力发电、养殖于一体的。

  这里也是“台江南宫州级自然保护区”,这是“台江南宫州级自然保护区004号界碑”。

  红阳“万亩草场”素有“南国天山”之美称,有草场面积近6万亩,海拔1200-1500米,年平均气温13.7℃。

        草场上有景区设的“万亩草场尝奇观,百花争艳吐芬芳”宣传牌。

  “整个草场由水中林、杜鹃山、蒿廊池、蒿廊峰、天蛙谷、瓮翁往土城遗址、掌水坪古战场等自然景观和苗族英雄包利王的坟墓、抗清英雄张秀眉练兵场、莲花屯土城址、古战壕等人文景观组成,……。”。

  “草场主要为山地灌丛林草地,四周分布有保护完好的原始森林。整个草场绵延起伏,山峦碧绿,气势磅礴,每当旭日东升、夕阳晚照、苍山如海、云移峰动、雪景、雨淞出现之时,是观草场景观、森林景观、天象景观等良好场所。”。

        但今天我们去“万亩草场”时运气不好,草场笼罩在云雾之中,无法看到草场的“南国天山”的美景。

  这里向前可去“包利山”,向后可到“天池”风景区。

  红阳“万亩草场”除开展养殖业和旅游业外,还大力开展风力发电机项目,组建了“红阳风力发电场”。

        这是草场上的“红阳风力发电场入场须知”牌。

  山上可见到笼照在云雾中的己安装好的风力发电机。

  而且,新的风力发电机的安装正在加紧进行,……。

  由于有云雾笼照,视野特差的不宜游玩的不利因素,我们只好从红阳“万亩草场”开始返程。

        从“红阳万亩草场”下山后,我们向贵阳市驶去。

  我们从“贵阳东”回到了贵阳市。

  贵阳市是贵州省省会,简称“筑”,别称“林城”、“筑城”,是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由于贵阳市的重要地位和秀丽的风景,国务院批复确定它为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区域创新中心、中国重要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城市。

  贵阳市区风景秀丽,高楼林立。境内有山地、河流、峡谷、湖泊、洞穴、瀑布、原始森林、古城楼阁等32种旅游景点,是首个国家森林城市、中国避暑之都。并曾荣登“中国十大避暑旅游城市”榜首;2018年度《中国国家旅游》最佳优质旅游城市等,……。

  “甲秀楼”风景区。

        我们来到了贵阳市“甲秀楼”风景区。

  这里可见“甲秀楼”上的“甲秀楼”三个大字。“甲秀楼正面三层悬挂匾额'甲秀楼’三字,系清宣统年间学者谢石琴所书,十年动乱中散失,后寻回刻有'秀'、'楼’二字的两块,另据过去照片,配写'甲’字,按原式样悬挂楼顶层外面。”。

  “甲秀楼”景区身处于闹市中,环境清幽,建筑精美,文化沉淀深厚,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聚焦点,是人们休闲旅游的好地方。

        2008年3月28日,“甲秀楼”作为“文昌阁和甲秀楼”的组成部分,被国务院确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区导游图。

  “甲秀楼文物景区”的介绍。

        “贵山之南,一水蜿蜒,景趣天成。甲秀楼景区位于贵州的母亲河——南明河渔矶湾畔,自贵阳建城以来,这一带就有霁虹桥、观音寺、武侯祠、渔矶园、南园江阁、远条堂、甲秀楼、浮玉桥、涵碧潭等名胜古迹五十余处和虹桥春涨、鳌矶浮玉、九眼照沙洲、涵碧流莹、武乡斜阳、鹤梧来凤、澹花空翠等景观数十处,由此形成了贵阳城南胜迹,……。”。

   “南城胜跡”景点。

        景区大门口,立有一精美的大型石木牌坊,牌坊上面写有“城南胜迹”四个大字。

  “涵翠亭”景点。

        走过“南城胜跡”大牌坊,可见朱梁碧瓦、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的桥上的“涵碧亭”小亭。1981年,文物部门按明代“甲秀楼”原式样,重修了“涵碧亭”,楼基部分采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

  “浮玉桥”景点。

        “甲秀楼”建成后,有石拱“浮玉桥”连接两岸。桥下有“涵碧潭”、“水月台”;桥上有“涵碧亭”。

        “浮玉桥”为九孔,长90余米,称“九眼照沙洲”,解放后临河修公路填埋二孔,现能见七孔。

  “甲秀楼”景点。

        过了“浮玉桥”就来到了“甲秀楼”景点。

        “甲秀楼,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翠微巷8号,地处南明河上,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以河中一块巨石为基设楼宇,历代屡加修葺,现存建筑为清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遗存。”。

  “甲秀楼”是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阁楼式建筑,飞甍翘角,层层收进。南明河从楼前“浮玉桥”下流过,汇为涵碧潭;

由桥面至“甲秀楼”顶高约20米,有12根石柱托檐,并护以白色雕花石栏杆。

  “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立于渔矶烟水之上,跨乎长桥垂虹之间’ ,取科甲挺秀,见证了时代变迁,诉说着文脉传承,历四百余年巍然讫立,成为贵阳城市生命的象征。” 。

  “甲秀楼前原竖有铁柱二根,一为清雍正四年(1726年),云贵总督鄂乐泰镇压古州(今榕江)苗民,收聚兵器,铸铁柱以标榜功绩;二为清嘉庆二年(1797年)云贵总督勒保镇压兴义布依族王囊仙起义,收聚兵器所铸;两柱皆刻有铭文,现移存于贵州省博物馆保护。”。

  桥南有古建筑群“翠微园”景区,经过这座小桥,就可达到“翠徽园”。

  “翠徽园”景区。

        “始建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初名南庵,后数易其名。主要由雄奇挺拔的拱南阁、端庆沉静的龙门书院、灵秀俊逸的澹花空翠园、曲径通幽的鹤梧栏组成,史载其“前临清潭,后负崇岗,群峰列谳,左右环绕,草木竹石,错置杂陈”,是集寺、祠、园为一体的古建筑群,体现出中国古建筑动静相宜的美学意境。”。

  “翠微园”导游图。

  “现景区由甲秀楼、浮玉桥、涵碧亭、翠微园等部分组成,集楼、台、亭、阁、桥而成,无论从型制布局还是建筑功能上,无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翠徽园”又称“南庵”,这是“王阳明留诗处”。

  “贵阳市南明区甲秀楼一侧的翠微园,旧名南庵(又叫观音寺),约始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位于风景优美的南明河南岸的山冈半腰,附近一代柳枝如烟、小径通幽、景似江南,曾有'小西湖’的美誉。明正德四年(1509年),王阳明在文明书院授课期间多次到南庵游览,并提诗《南庵次韵二首》和《徐都宪同游南庵次韵》,表达谪居闲赋长年为客的忧愁心情,或是时逢佳境须行乐的思绪。”。

  “翠徽巷”里的“龙门书院”。

  游完“甲秀楼”风景区后,根据以前的经验,仅夜晚住宿的话,不宜住在大城市,故我们前出到了遵义地界下塌(酒店、餐饮价更优)。

        第二天,我们又从泸州地界越过了长江大桥,向出发地成都驶去。

——<>——<>——<<>>——<>——<>——

        本文中的英语翻译来自于网络,有不足之处请谅。

        本文有几张图片和部分资料来自于相关网络,在此对原作者表示感谢。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本作者后可删除。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is article comes from the Internet. Please forgive me for any shortcomings.

In this paper, several pictures and some materials are from the related network. I would like to thank the original author. If it violates your rights,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 and delete it.

    ——<>——<>——<<>>——<>——<>——

        版权声明:

        本文可以原文分享。但本文中的原创图、文(不包括引用图、文。),末经本人同意,不得引用。

Copyright statement:

This article can be shared in the original text. However, the original drawings and texts in this article (excluding the quoted drawings and texts). ), and may not be quoted without my consent.

    ——<—<>——<<>>——<>——<>——

带你去旅行
7.1万篇内容 57.6万人参与
更新于 11-23
来自作品集2020年1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