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杰地灵——武汉甘露山站

 印象黄陂 2020-12-19

  

文 | 王治海 & 图 | 网络

湖北境内京广、京九两动脉武(汉)麻(城)联络线上的甘露山站,地处黄陂王家河甘露山村。唐代文学家刘禹锡《陋室铭》有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甘露山海拔仅108.6米,确实不高,但文化底蕴深厚,富有传奇色彩。

据明清国家地理总志与方志记载:在南北朝之南朝陈武帝(霸先)在位之公元557年夏,黄陂久旱不雨,有一天,甘露山忽然雾霭蒙蒙,普降喜雨,缓解了旱情,当地县民向朝廷呈献“祥降甘露”万民伞,请陈武帝赐名“甘露山”,武帝顺应民意,山名由此产生,也称“甘露呈祥”。

传说中的“甘露城”位于甘露山主峰上面,山上留有古城城垣的遗址;“甘露书院”“甘露寺”在西南面的山脚下,遗址上也留有古院落的遗迹。

甘露山位于前川街东面,离绕前川街东面流过的黄陂母亲河——滠水约1000米,那条自西向东穿过滠水的一条巨龙——武麻联络线途径甘露山北麓,甘露山站应运而生。甘露山素有“甘露呈祥”的美称,与黄陂北面的“木兰耸翠”齐名,颇有仙气;甘露山站正面对着武麻联络线上那一辆辆疾驰而过的列车,极富灵动感。

武麻联络线始建于1994年,1996年9月投入运营,沿途设置黄陂、甘露山、红安、宋埠四站,是进出老区红安最方便快捷通道之一。甘露山站离横店站21公里,离麻城站59公里,隶属武汉铁路局管辖。



甘露山站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面北背南,四股道(出站后则是单线轨道),承载着客货两运的重任。车站与轨道间距约20米,站台上铺有彩色瓷砖。车站是一排呈东西走向的白墙红瓦平房,这在当年也算得上甘露山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车站虽小,但布局合理,设施齐全。车站西面是售票室,售票室往东穿过一条走道则是候车室。候车室约200平方米,里面放有四排供旅客休息的长条形靠背木椅。粉白墙壁上贴有几张全国乃至湖北省和武汉市客运列车交通示意图、客运列车运行时间表。候车室东面是警务室、铁路职工宿舍、锅炉房、食堂等。

你可别小瞧了甘露山站,当年对从未出过远门的老一辈甘露山人来讲,这可是一天大喜讯。1996年9月初,当武汉铁路局首发客运列车自西向东沿武麻联络线抵达甘露山站时,早在那儿翘首以待的甘露山村民欢呼雀跃。

站台上,有手捧鲜花的姑娘,有拼命挥舞小红旗的儿童,有高声欢呼的青年学生,还有自发到站后小山坡上燃放烟花爆竹的小伙子。尤其是那些爷爷奶奶辈的村民,眼里噙满激动的泪花……

武麻联络线开工之时,我在离甘露山站东面约一公里的彭岗中学任教。武麻联络线从学校南面穿过,离学校约500米。铁路开通后,我每天都看到往返于东西的载有旅客的客运列车和满载着物资的货运列车,听到车轮撞击铁轨发出的一连串“轰隆”“轰隆”的响声。

1995年5月12日,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曾有意识地带领毕业班学生走出课堂,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到学校南面的郑家桥铁路工地上参观铁路工人架设桥梁的情境,到甘露山站实地考察建筑工人忘我工作的劳动场面。回学校后,我及时布置了作文,要求学生在作文中把在铁路工地的所见、所闻、所感真实地反映出来。



由于有了亲身体验和第一手材料,学生们写起来很是得心应手。从交上来的作文看,不仅内容充实,情感流露自然,有几篇还称得上是上乘之作。我也以这次实践活动为题材,写了一篇教学论文《写作真知源于社会实践》,发表在《学语文报》上。

由于有了甘露山站,到武汉参观、学习、出门办事、走亲串友等方便多了。尤其是对甘露山周边在武汉上学的学生来说,更是乐不可支。那时我女儿在武汉上学,每次都是到甘露山站乘车。从甘露山站到汉口江岸西站,全程仅40分钟左右,比乘坐公汽省时快捷多了。

我也曾多次在甘露山站乘车到武汉去,在车厢里经常碰到许多来自于麻城、红安的旅客。从与那些年龄稍大的旅客的交谈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来自于革命老区人民的纯朴与善良。

我湾与甘露山站比邻,每逢双休日或节假日回家,我都是沿着铁路线步行,从甘露山站经过,常常在车站里看到许多来自于武汉中心城区的旅客。尤其是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和国庆节,车站内外更是人头攒动,路上行人络绎不绝。从人们的言谈举止中,可看出那些老武汉人对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发自于内心的赞叹之情。

这里还值得一提的是武麻联络线北面那条与之并行的武(汉)合(肥)轻轨线,二者间距约500米。两条铁路犹如两条巨龙自西向东穿过前川街、越过滠水、横贯甘露山北麓、从甘露山站前路过,向东面疾驰而去……

2015年10月,我和鲁台中学的龚书记、伍珍兰老师等一行人到江浙旅游,乘坐的是武合高铁。当列车跨过滠水,飞越甘露山北麓时,我透过车窗玻璃,一眼就看到了甘露山站,我的心也随着站前的这两条巨龙沸腾起来。

2020年10月27日,武汉甘露山文旅城项目开工拉开帷幕,这个华中区域大型文旅综合体将成为武汉旅游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新名片。据融创华中区域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年后的武汉甘露山文旅城建成开放后,日均接待旅客量可达20万人次,可直接创造就业岗位3万个,间接拉动就业岗位10~15万个。

这必将给黄陂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大的机遇,那么作为京广、京九两大动脉的武麻联络线上的甘露山站,届时将与正在开工建设的武汉地铁前川线(28号线)鲁台站承担起接待全国乃至世界众多旅客到此观光旅游的重任。

我想:那时的甘露山站或许会由现在的四级提升为三级或二级,甘露山站的规模也会随着客流量的不断增多而扩建,到时,我们将会看到一个崭新的甘露山站屹立于世人面前。

清代名士陈寿在《七律·甘露呈祥》中这样写道:“何时垂得山头露,今日犹传露未归。嶂雾晓滋春烂漫,岩花晴绕寺芳菲。鲁台色借标丹凤,楚泽烟深与翠微。闻道有祥龙瑞过,白鳞赤雁与同归。”甘露山站,你这条祥龙,将与武汉甘露山文旅城一道,彪炳史册、走向华夏、享誉世界。

本文作者王治海授权印象黄陂发布
关于作者  王治海,男,黄陂王家河人,中学高级语文教师。怡情于山水,钟情于文学创作。自号曰:甘露山人。

· END ·
有风景  有味道  有故事
印象黄陂  品味黄陂
投稿&联络:admin@mulanguli.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