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缠论软件,自动提示买卖点缠论主图指标,股市主力出货行为?

 昵称66083668 2020-12-19

有的时候股市里的上市公司就是借利好消息在股价运行高位出货,这是庄家的一种手段。如果是低位的则是吸引散户来抬轿子,不要用消息面来分析股票,散户能得到的消息都是没有什么价值的,除非你有一手内幕消息,别人都不知道的行。否则的话消息就不要听了,没什么用。

股市里利好没出来前,涨得很好,因为主力给散户了一个美好的预期,而在这个过程中主力逐渐逢高抛售筹码,当利好要兑现前,主力一般已经抛售了比较多的筹码了,而当利好真正兑现的时候,主力就完成了最后的出货行为。

怎么看透股市里庄家是在出货?

1、以利益为诱惑,上市公司配合庄家进行炒作,发布相关利好消息,使得散户误以为该股还将继续拉升,从而高位为庄家接盘。

2、利用形态。在个股高位庄家刻意制造出一些漂亮的上升形态,如上升三角形、向上突破等形态,使得投资者误以为该股还将继续上涨,一旦追进,大概率被套。

3、庄家也可能在将股价大幅拉升后,要求上升公司配合,适时推出高送转方案,由于除权后,表面价格下降,使得一般投资者以为股价不高,风险较低,同时庄家再连续拉出几根阳线,制造所谓填权的气氛,从而轻易诱惑散户高位接盘。

4、利用涨停板出货。

此类情况下,庄家常采用大单封住涨停,然后不断将前面的多单撤走,再重新挂出多单,而此时再将手中筹码以小单的形势抛出,促使跟风追涨停的资金高位将筹码节奏,达到顺利出货的目的。

股市里庄家如何派发出货?

一、庄家对敲出货

市场上出现对敲的股票非常多,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庄家越想出货,做出的形态看起来就越像是在吸货,基本有以下几种特点。

1.大多单突袭,股价直线飙升,然后迅速回落,如此反复多次。

整个过程很突然,散户没时间反应。

2.在某一个价位巨单压顶,下面大多单不断,造成吸货假象,散户这时最容易冲进去

3.股价抽风之后回归平静,或继续横盘,或大幅下跌。

4.对敲出货一般一天没办法完成,会持续 3~5 个交易日甚至更长。

5.成交量短期大量堆积, 但是股价涨幅却很小, 甚至不涨。

二、涨停板出货

庄家发力把股价拉到涨停板上,然后在涨停价上封几十万的多单,由于多单封得不大,于是全国各地的短线跟风盘蜂拥而来,然后主力就把自己的多单逐步撤单,然后在涨停板上偷偷的出货。

这种出货方式主要表现为:

1.巨量大多单密集出现,打压出货很容易看出,通过涨停出货非常隐蔽,涨停了出现巨量多盘为庄家出货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

2.分时图表现,涨停板打开处成交量密集放大,股价接近涨停板,似涨停还不涨停,是因主力借机出货所至,吸引跟风盘多入。

分时图主要有两种表现:

一是盘中形成脉冲式放量上涨,尾盘 30 分钟内封涨停,涨停反复,继续放量。

二是早盘封涨停,盘中通过涨停板反复来放量完成出货。

3. K 线特征:,股价在阶段高位。

4.量的特征,涨停拉升前有巨量的放出,涨停板反复后继续放量。

三、震荡式出货

在高价区反复制造震荡, 让散户误以为庄家只是在整理而已,而庄家则在震荡中慢慢分批出货。这种出货方式就叫震荡式出货。判断庄家是否在震荡中出货的一个重要标志,是K线中出现熊长牛短的形态。

庄家反复出货和护盘,由于出得多进得少,很容易形成熊长牛短的走势。庄家护盘只能控制股价不跌破某个价位,但盘中的大幅震荡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如果持续出现带量且震荡幅度较大的k线,则表明庄家在出货。太多人在平庸的机会上花费太多的精力,市场的高波动不代表高风险,反之市场的平静也不等于均衡。

缠论软件严格按照缠师理论精髓,精确画笔画中枢及线段,优于市面上任何缠论软件!

缠论软件里的分笔分段是掌握缠论的关键所在,划笔和划线段,其本质是通过均匀的分解走势去感应走势及其变动,大量的划笔划线段,是获得盘感的重要途径。

缠论软件里所含有的缠论主图指标还可自动提示买卖点,显示黄色数字一二三买类二买就是买入信号,显示绿色一二三卖就是卖出信号

其次缠论软件含有的缠论选股指标能干什么呢?缠论选股指标可以选出缠论中枢突破的,专注做缠论类二买的,专注缠论一买缠论二买缠论三买的。

缠论软件里含有的缠论选股指标包括形态选股,下跌选股,顶底分型选股等等,缠论选股是大家梦寐以求的,一网打尽各种缠论买点是很多人的一个梦想。

出货阶段是是庄家达到获利目的最后一步,是庄家运作一只股票非常重要的阶段,它关系到庄家能否成功兑现账面利润,所以他们在操作时十分狡猾,很多散户就是这样被他们欺骗,傻傻的做了“解盘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