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德西十六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篇方治验

 昆山同德堂邹医 2020-12-19

​十六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篇方治验

1.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肌肤甲错

治验:

女性,19岁。于七八岁即出现四肢及肩背部皮肤甲错,甲错部分呈盘状型,痒甚。每至夏季症状基本消失,逢冬又发作,数年来一直如此。就诊时,患处皮肤异常粗糙,如鱼鳞形状,但与癣有明显区别。其他部位皮肤虽无患者粗糙,但亦干燥,枯涩不润。此乃内有瘀血,外失所养,久而久之,导致肌肤甲错。遂投薏苡附子败酱散治之。

方药:

薏苡仁60克,熟附子9克,败酱草30克。连服20余剂,不仅患处皮肤改善,瘙痒除,全身皮肤也改变了原来枯涩不润状态。第四年复发如前,又投上方加减20余剂,痊愈。

来源:

赵明锐.经方发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40-141.

注释:

《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篇云:“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紧,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本节为肠痈已成之证治。多数医家都有这方面的治疗经验,而用于治疗肌肤甲错者不多见。医者认为那是由于内有瘀血导致体外肌肤失去濡润所致,法当活血化瘀,取用桃仁、红花类方药,为何用薏苡附子败酱散?薏苡仁利湿排脓,败酱草清热解毒,附子温阳而化滞。三味药中唯有败酱草有活血作用,前人说它“排脓破血”,加之附子温阳可开瘀的效应,所以用于肌肤甲错也就无疑了。

笔者所以选用这个病例,除其功效特殊外,更重要的是取其原方,未加其他药物,这是非常可贵的资料,故特取之。

约言:

 肌肤甲错,除阴血失养外,热毒内蕴,瘀血内结亦可,可予薏苡附子败酱散治之。 

2.大黄牡丹皮汤加味治疗急性阑尾炎(肠痈)

治验:

男性,22岁。发病2日,初起恶寒,右少腹近腹股沟部发热疼痛,按之则痛甚,右腿不能伸直,大便燥结。舌苔黄腻,脉数。某医院诊为“急性阑尾炎”。分析脉症,此验为血气瘀滞,蓄积于肠道,发为“肠痈”之疾。治以清热通下,破血排脓,大黄牡丹皮汤加味治之。

方药:

大黄12克,牡丹皮10克,赤芍10克,冬瓜仁15克,芒硝10克(烊化),当归10克,桃仁10克(去皮尖炒打)。以水先煎六物,后加芒硝烊化,去渣,温服,一日两次。第3日复诊,继服上方2剂,大便脓血与患部疼痛减轻,疼痛范围缩小。后冬瓜仁已缺,更换为金银花15克,没药10克。又2日复诊患部疼痛转甚,时值冬瓜仁已举,改回第一方续服。又服3剂而愈。

来源:

李今庸.经典理论指导下的临床治验(十三)——辨治肺痈、肠痈验案[J].中医药通报,2016,15(4):6-7.

注释:

《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篇云:“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脉洪数者,脓已成,大黄牡丹汤主之”。本例之始,右少腹近腹股沟部发热疼痛,按之则痛剧,右腿不能伸直,诊为肠痈无疑。是方以牡丹皮、桃仁、当归、赤芍破血化瘀;冬瓜仁化瘀排脓;大黄、芒硝清热通下,俾使肠痈之脓血从大便排出。故初服药即见疗效;后因缺冬瓜仁而改用金银花与没药,服之不仅不效,反而病势趋重,遂仍用第一方治之,再服3剂而愈。足见冬瓜仁在方中之重要作用,是不可随意替代的。

本方与薏苡附子败酱散均为治疗肠痈(急性阑尾炎)之方,其应用区别在于:本方偏于泻热破瘀散结,多用于肠痈脓未成期;而薏苡附子败酱散偏于排脓消肿,多用于肠痈脓成期。但在临床应用时,又不可拘泥于条文。肠痈脓成与未成之区别为:脓未成者,少腹肿痛拒按,发热重;脓已成者,按之濡如肿状,但无积聚。肠痈之脓未成与已成,均属热证、实证,清热解毒都是必要的。有脓未成而用本方加薏苡仁、败酱草治疗者;有脓已成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大黄牡丹汤治疗者,还是那句话,“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约言:

 患急性阑尾炎(肠痈),右少腹疼痛,右下肢不能屈伸,伴见发热,大黄牡丹汤治之。 

[插图]

 蒲辅周(1888-1975) 

 原名启宇,四川梓潼人,现代著名中医学家。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精于内、妇、儿科,尤擅治疗热病。临证遵崇仲景学说,并采撷历代各家学派之长。著有《蒲辅周医案》《蒲辅周医疗经验》《中医对几种急性传染病的辨证论治》《中医对几种妇女病的治疗法》等,其学风与临床经验在中医界影响极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