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动观流水静观山。

 二闲居 2020-12-19


如果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巍峨的大山,那么,中国的赏石文化就是源门大山的一条河。这条河无论怎样蜿蜒曲折,无论奔向何方,它始终流淌着大山的血液,秉承着大山的魂魄……

宝岛 | 九龙璧(华安玉)

“普世价值观” 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学者们认为,普世价值观有三个方面的诉求:第一,这种价值观具有普遍适用性,它应该是指普天下的人共同追求的价值,而不是只有一部分人追求,甚至只有个别人追求的价值;第二,这种价值观具有普遍的永恒性,不仅适用于一时一地,而且适用于所有时间、所有地点,不以任何条件为转移;第三,这种价值观要以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命题来表述。由此看来,普世价值观不是谁说是就是的,它是人类在长期生活实践和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必须有众多民族的共同参与和贡献。

景由心生 | 彩陶石

锁云 | 大化石

需要说明的是,价值和价值观不是同一概念。价值是客观存在的,而价值观则是这种客观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的价值取向。价值不是价值观的产物,而是价值观形成的基础和根源。当人们不能正确认识或充分认识价值时,价值同价值观之间就会存在或大或小的差距,甚至是背道而驰。因此,具有普世性的价值并不等同于普世价值观。

秋韵 | 三峡石

“普世价值”虽然是个舶来的名词,但价值的判断,不可能只存在于西方的文化体系中,在东方文化中也同样存在。所以,我们的眼光不要只注视形成于西方的价值系统,也应该多一些对于向身文化中普世价值的关照。那么,在我国传统赏石文化中究竟有没有普世性的价值呢?本文仅就“天人观”、“比德说 ”和“包容性”这三个方面谈一谈个人之见,冀图方家教正。

福海寿山 | 印尼葡萄玛瑙

 壹 

『 天 人 观 』

在传统赏石文化中,“天人合一”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审美思想,它来自我国古代先哲们对自然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一一天人观。我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三个哲学流派一一儒、 释、 道对天人观的论述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各自的独特内容。他们从不同角度诠释的 “天人合一” 共同构成了“人与向然和谐”的审姜文化基础。

锦绣江山 | 幽兰石

雪满天山 | 潦河石

“天人合一”的观点认为,人来自自然,与自然在质上是相同的,由此决定了人和自然的统一性。“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之于大涤也”(石祷《苦瓜和尚画语录·山川章第八》),这种“天人一体”的思想可以说是我国传统赏石文化的灵魂,它使人从喧嚣的尘世中走出,进入平和宁静的境界,从而达到回归自然的心灵解放。

秋水长天 | 大湾石  摄影:陆舜冬

从另一层意义上来说,天、人既为同质,那么人的情感变化同自然现象的变化就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即 “天人感应”。“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慎慎以怀霜,志渺渺而临云。”(陆机《文赋》)“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盖阳气萌而玄驹步,阴律凝而丹鸟羞,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若夫瑾璋挺其惠心,英华秀其清气,物色相召,人谁获安!”(刘那《文心雕龙》)在这里,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层契合已被作为一种稳固的、双向的感应关系揭示出来。

登高致思 | 彩陶石

海上灯塔 | 来宾水冲石

从价值论上看,再没有什么关系比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更亲密、更恒久、更重要的了。大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是人类文明的根基,也是人类的希望、 理想和未来。“天人合一”观点的提出,促使人们产生了强烈的物我一体、物我合一的愿望,也使得欣赏向然、 亲和向然、融入自然成为赏石文化永恒的追求。

孔雀石  摄影:陆舜冬

 贰 

『 比 德 说 』

“比德说”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一种自然美观点。其基本意思是:向然物象之所以美,在于它作为审美客体可以与审美主体“比德”,从而可以感受或体验到某种人格美的意蕴。在这里,“ 德”,指伦理道德或精神品格,“比”,指象征或比拟。“以石比德”不仅确立了石(审美客体)与人(审美主体)在若干品性上异质同构的审美关照方式,更寄予了许多情感态度甚至道德内涵在其中,联系着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内在之美、心灵之美、品质之美。

古城遗韵 | 戈壁石  摄影:陆舜冬

2500年前,孔子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开启了“以石比德”,的先河。民国张轮远在《万石斋灵岩石谱》中则进步阐释说:“石出于山,生万物而不私,育群物而不倦,出云导风,天地以成,有似夫仁人志士,故仁者乐之。”清赵尔丰在《灵石记》里写道:石体坚贞,不以柔媚悦人,孤高介节,君子也,吾将以为师;石性沈静,不随波逐流,然叩之温润纯粹, 良士也,吾乐与为友。”更是将“比德”的精要发挥得淋漓尽致。

惊涛拍岸 | 来宾石

青山绿水 | 九龙璧  摄影:陆舜冬

越来越多的人之所以喜爱石头,除了亲和自然的本能和获得感官的愉悦之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把主体的道德品质投射到自然物上,反过来再用它审视自己的灵魂,使理想的人格更善、更美、更真实,从而在物我交融的状态中获得精神的愉悦。

长江石  摄影:陆舜冬

无独有偶,德国古典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康德也认为向然美是道德的象征,他曾在《判断力的批判》一书中说:“如果一个人具有足够的鉴赏力来以最大的准确性对美的艺术品做判断, 而情愿离开 向在里面找得到那些维持着虚荣, 至多维持着社交乐趣的美事房间, 而转向那大自然的美,以便在这里通过某种他自己永远不能完全阐明的思路而感到向己精神上的心醉神迷, 那么我们将以高度的尊敬来看待他这一选择本身,并预先认定他有一个美丽的灵魂。”这种撇开功利的、实用的、生物性的概念,用一种超脱的、纯精神的心理状态来关照自然之美,可以说是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比德说”价值的普世性。

群山 | 淄博文石


巍巍太行 | 灵璧石

 叁 

『 包 容 性 』

我国传统赏石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就在于它融合了众多不同领域的审美思维。观赏石形态各异,无论是具象的,还是抽象的,每一块都有可能将我们引入另一个领域的审美境界,自然的、人文的、历史的、当代的、东方的、西方的,以及绘画、书法、雕塑、旅游、文学、 音乐、舞蹈戏剧、摄影、民俗等几乎无所不有。在这方面,我想每一位热爱石头的人大概都有许多体会,在此就不一一举例说明了。

灵璧石  摄影:陆舜冬

风雪崖壁 | 宣石

其次,在我国赏石文化的发展史上也不难发现异域优秀文化带来的贡献。如明代的林有麟在《素园石谱》中提出“石尤近于禅”,把源自印度的佛学思想融入我国的赏石理念,进而将传统赏石的意境从对自然景观情韵的感知,提升到参悟人生的哲学审美。这一变化不可不说是中国古代赏石理念的一次质的飞跃。而如今已被大多数赏石者所熟知的齐一与变化、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主从与重点、过渡与照应、稳定与轻巧、节奏与韵律、渗透与层次、质感与肌理、调和与对比、多样与统一等,则是来自西方美学所归纳的形式美法则。这些法 则的应用,不仅使我们的l改旗和欣赏有了更多、更准确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它促进了境内新石种的发现、开发和境外石种的引进,从而使我国的赏石文化更加蓬勃兴旺,更富有生命力。

观沧海 | 乌江石  摄影:陆舜冬

我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是根植在儒家“和而不同”思想上的。“和而不同”不仅是一种君子的为人、为友之道,也是世界文化的发展之道。“和”既有合为一体之意,也有和睦、和谐和美之意;而“不同”,则是承认事物的差别和个性,肯定不同民族、 地区或国家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不同的民族文化都有各自的特色和精髓,而人类文化最为引人入胜之处正是由于丰富多彩的各民族文化的存在。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的属性,和谐共存是世界文化的必然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各民族在保持自己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纳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共同建构多元共容的人类文化必将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高山流水 | 乌江石  摄影:陆舜冬

融通 | 乌江石  摄影:陆舜冬

从以上的例证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我国传统赏石文化中,并不缺少具有值得世界关注的价值。但是,这些价值能不能形成普世价值观,笔者就不敢妄加判断了。所幸当今随着全球经济体化的加速和传播技术的进步,各国、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互动日渐频繁,为我国赏石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提供了诸多便利,而蕴含于其中的价值观念也必将在各种文化的碰撞中得到检验和充实。

龙门大观 | 灵璧石

The end





| 往 期 推 荐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