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典藏100首

 发条橙子刘 2020-12-20
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
关关鸣叫的雎鸠鸟,栖居在河中小沙岛。
美丽贤淑的俏姑娘,正是青年的好对象。
长短不齐的水荇菜啊,姑娘左右忙着去采摘。
温柔贤淑的好姑娘啊,醒来做梦都想念着她。
苦苦思慕追求不可得,夜以继日地思念她啊。
思念绵长不尽难断绝,翻来覆去啊难以入眠。
长短不齐的水荇菜啊,姑娘左右忙着去摘采。
美丽贤淑的好姑娘啊,我要弹琴鼓瑟亲近她。
长短不齐的水荇菜啊,姑娘左右忙着去摘取。
美丽贤淑的好姑娘哟,我要敲钟击鼓取悦她。

人们常说爱情是文学永恒的的主题,《关雎》从某种程度上证明了这个观点。《关雎》作为《国风》的第一篇,也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第一篇,它所描写的就是爱情主题,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歌颂美好的爱情是所有文学题材的主旋律。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比和兴,这两种手法都是《诗经》中的文学表达方式。比就是比喻,兴是先说一件事以引起所要说的事。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两句就是标准的“兴”。《关雎》中以兴为主,但“兴”中带“比”,以雎鸠鸟“比”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起兴,兴中暗比淑女之难求。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含蓄隽永,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此外,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同时还增强了描写的生动性。孔子对《关雎》有着很高的评价,他认为《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而这正是儒家所肯定的一种艺术风格,所以孔子在删定《诗经》时将其放在《诗经》的第一篇。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郑风·风雨
《诗经》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
既见君子,云胡不!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译:
风凄凄来雨凄凄,
窗外鸡儿声声啼。
这个时候见到你,
怎不心旷又神怡。
风潇潇来雨潇潇,
窗外鸡儿声声叫。
这个时候见到你,
百病怎会不全消。
风雨交加昏天地,
窗外鸡鸣不停息。
这个时候见到你,
让我怎能不欢喜。

这原本是爱情的歌咏,才有为此的缠绵悱恻哀情婉转,凄楚悲凉!描述了一个鸡鸣不已、风雨交加的清晨,妻子突然见到自己日思夜想的丈夫,惊喜之情溢于言表的场景。全诗三章叠咏,意犹未尽,如同一位擅长抓拍的摄影家,既没有描写未见之前绵绵无尽的相思,也没有描写相见之后载笑载言的欢聚,而是重点渲染了“既见”时的喜出望外。这一刹那,正是最蕴藉性和最富表现力的瞬间。读者在阅读时可以想象出两位主人公见面前的情景:丈夫久别在外,妻子在家中非常思念。尤其是在风雨交加的夜里,思念的同时又加上了几分担心。因为思念所以睡不着,因为睡不着所以窗外的风雨声和报晓的鸡鸣声都听得那样清晰。正当妻子心神不宁的时候,丈夫突然出现在了自己的面前,一下子所有的思念和担心都消失了。读者甚至可以想象到两人见面之后幸福的拥抱,呢喃的倾诉。
明末清初的大文学家王夫之曾经说过“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本诗就是这一观点的完美体现。夫妻久别重逢,自然是再高兴不过的事情,可是诗人却把这重逢的环境安排在一个鸡犬乱叫、风雨交加的清晨,这正是修辞上的反衬之法。诗人还非常讲求炼词申意,每一个词的使用都恰如其分,尤其是叠章易字中所易之字,通过这些字的变换,细腻地表现出了主人公的不同感受。诗中妻子“既见君子”的心态也渐次有进。“云胡不夷”,以反诘句式,语气热烈,可见她心情很高兴;“云胡不瘳”,讲的是思念成疾,见到丈夫立即大病初愈,这里语气已经加深;待到末章的“云胡不喜”,则可以看见无尽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迢迢牵牛星
选自《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
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迢迢牵牛星》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全诗借描写中国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的故事来反映人们对美好爱情的渴望。早在春秋时期,牛郎织女的故事就出现在了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而在稍晚一些的三国时期,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洛神赋》中都曾以牛郎织女为描写对象。在本诗中,诗人着力描写了牛郎织女隔水相望的相思之苦以及他们渴望团圆的愿望,感情描写细腻,艺术手法多样。诗一开篇就通过“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两句展现了一个咫尺天涯外的牛郎和一个容貌秀美、身姿绰约的织女。接下来的四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则是在描写织女劳动的情景以及她思念丈夫,内心正经历着痛苦的煎熬。最后四句“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则是诗人对织女与牛郎一水之隔,却只能默默地用眼神传递相思之意的感叹。其中“盈盈”、“脉脉”两个叠词的使用更是完美地表现了织女和牛郎之间缠绵的感情和不绝的思念,全诗字句行云流水,语意委婉哀愁,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佳作。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短歌行〔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首诗是曹操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言志之作。全诗通过对时光易逝、贤才难得的再三咏叹,抒发了自己求贤若渴的情感,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气韵沉雄,质朴简洁,大巧若拙是曹操诗歌语言艺术上的主要特点。钟嵘《诗品》谓之:“曹公古直,颇有悲凉之句”。《短歌行》气魄雄伟,想象丰富,古朴自然,慷慨悲凉,正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白马篇〔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从汉献帝建安到魏文帝黄初年间(196~226),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由于曹氏父子的提倡,汉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得到了继承和发扬。这一时期,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除了那些反映人民苦难的篇什外,就是抒发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篇章。这方面的代表作当属曹植的《白马篇》。在这篇英雄少年的“理想之歌”中,诗人努力塑造了一位武艺精绝、忠心报国的白马英雄的形象。


饮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

作为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陶渊明写《饮酒》组诗共20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五首,这首诗以情为主,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悠闲自得的心境。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则在告诉世人只要“心远”,无论身处何地都会达到心灵的宁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说诗人在采菊时无意中望见庐山,境与意会,情与景和,物我两忘。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为历代的文人墨客所推崇。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王勃的这首赠别诗,与一般送别诗迥然不同的是,它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先写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暗示了朋友间恋恋不舍的深情厚谊。接着对友人进行劝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之后进一步宽慰友人,使对方不致因和挚友分别而感到孤凄。虽然天各一方,只要朋友知心,保持着真挚的友情,就好像近在咫尺。这就使人心胸开阔,一扫忧愁悲苦的离情别绪。最后劝慰友人不要作儿女之态,语壮而情深,表现了诗人开朗的胸襟。全诗情调高昂,气象开阔,给初唐的诗坛带来了一种清新气息。这种精神发展下去便直接影响了“盛唐气象”的产生。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起笔先声夺人,在古往今来的巨大的时间跨度中,感叹前贤已去,后贤未及,吊古伤今表现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读来感觉苍凉无限。后两句更瞩目于广阔的空间,想天地苍茫,岁月悠悠,知音何在?谁又能赏识和重用自己?于是,生不逢时的感伤,仕途失意的郁闷,才略难施的悲愤,知音难遇的寂寥,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孤高自许的心性,历史兴亡的反思,顿时凝结为满腔的怨恨,集中从后两句诗中喷涌而出。“独怆然而涕下”一个“独”字承上启下形象逼真地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此诗慷慨悲凉、境界宏大,它用的散文句式,对后来的自由体诗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陈子昂在右拾遗任上的时候,曾经出了一件轰动朝野的大案。下邳(今江苏邳县南)人徐元庆的父亲被县尉赵师韫所杀,后来赵师韫回到长安担任了御史。一心为父报仇的徐元庆就更名改姓,混入了长安的驿站之中,趁机杀死了赵师韫。因为这个案子情节离奇,所以很快就传遍了长安城。不少人认为徐元庆为父报仇是孝义之举,应当免去他的罪责。陈子昂却上书皇帝说:“徐元庆不经国法,擅自杀人,应当明正典刑,按律处置。然后再大修他的墓,以表彰他孝义的举动,这样于法于理都可以说通。”当时人们都认为陈子昂的建议合理。圣历初年,陈子昂辞官回乡,当地的县令赵简听说陈家富有,就构陷陈子昂犯法。陈家为了避祸给赵简送去了二十万缗,赵简嫌陈家给的好处太少,就把陈子昂投入监狱。陈子昂愤懑不已,最后病死于狱中,一说是权臣武之思指使赵简迫害致死。一代诗人就这样死在了贪官污吏的手中。



感遇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译:
春天的江潮水是那样的浩瀚,与宽阔的海面接成一片,
皎洁的明月从海上蓬勃升起,就像伴着潮水一起涌出。
月光倾泻在微波粼粼的江上,随着那微微的波浪流淌。
什么地方的春江之上没有这随波荡漾的明月呢!
曲折的江水绕过花草丛生的草甸,
皎洁的月光照在开满鲜花的树林上就像弥漫着小雪粒。
明亮的月光像从天上落下的秋霜,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照得沙滩上的白沙也看不出了。
天水一色,纯净得就像没有一丝灰尘的铜镜,
在皎皎的夜空之中只有孤月一轮,高悬天空。
什么人最早在这江畔见到月亮?
这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第一次照到人?
人类一代一代流传下去,没有止境,
只有江上的月亮亘古不变,年年如此;
不知道这江上的月亮在此等着什么人,
只看见这长江之水奔腾不息,流向天边。
游子乘着船儿像一片片白云一样慢慢地飘走,
只留下那思妇还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上愁绪万千。
可爱的月光在楼上缓缓地、轻轻地徘徊,
此时应该去照着寂寞的离人的梳妆台。
这皎洁的月光照在帘子上卷也卷不走,
照在捣衣石上刚拂过它就又来了。
此时想起了你却相互听不到对方的声音,
希望自己能够跟随那月光来到你的身边。
鸿雁能飞很远,但还是不能随着月光飞到你的身边。
鱼龙可以潜游很远,却也只能在水面激起阵阵波纹。
昨夜我梦见很多漂亮的花朵落在悠闲而宁静的水潭里,
可怜这春天都过了一半了我还不能回到家。
江水带着美好的春光流向远方,春光很快就要流逝了,
江边水潭里的落月的月影已经斜向西边了。
月亮慢慢地沉了下去,躲进到海雾里去了,
离人就像碣石和潇湘二江一样天各一方,遥远无期。
不知道有对少人能够乘着月光回家,
西落的月亮牵动着忧伤的离情,并把这离愁别绪染到了江边的树上。

诗人成就的大小与其诗歌的产量没有必然的联系,张若虚的作品虽然仅有两首被《全唐诗》收录,但这首《春江花月夜》却被世人称为“孤篇盖全唐”,一举奠定了张若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此曲调创始于陈后主,其风格艳丽柔靡。张若虚化腐朽为神奇,写成千古不朽的旷世之作。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五个字来写,重点就是“月”。从月开始,以月收结。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诗人首先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恬静、明净的画卷:一个春风轻拂的月夜,诗人独伫江边,看到滔滔江水奔向天际,在水天相接的地方一轮明月在潮水中出现。江面上弥漫着一片波光,皎洁的月光照在开满花儿的林子上就像是闪烁着晶莹的雪珠。空中好像有银白色的霜在暗暗地流动,白天看起来很白的沙石在这银色的月光下也看不见了,江天一色,没有一丝杂色。看到这样的美景,不禁触发了诗人对宇宙的思考。不知道谁是这江边第一个见到月光的人,也不知道这江上的明月哪一年第一次照到了人的身上。人生短暂,人类一代代繁衍下去,只有那月亮还像原来一样皎洁,温柔。诗人感到月亮也是有生命的,它年年月月每到夜晚就会出现是不是在等待什么人呢?
诗人从眼前的景象超脱到无限的宇宙与人生的思考上来,但是并没有得到理想的答案,因为人生是有限的,怎比得上那年年岁岁一个样的月亮呢。在一番感慨之后诗人的思绪又回落到人世中来,在这样美好的月夜里,不知道有多少离人思妇沉浸在相思当中。游子乘舟远行,留给岸上送别人的是长长的牵挂和无限的惆怅。此刻无论是天涯的游子还是闺中的思妇肯定都在凝望着这明月,思念着远方的那一位。游子看着令人怜爱的月亮在天空中慢慢移动,便期望它能够照到佳人的梳妆台上。思念就像那玉户帘中的月光一样,怎么也卷不起来。诗人突发奇想,希望自己能跟随着月光回到佳人的身边。诗人很快便从这浪漫的幻想中脱身而出,两人阻隔太远,便是有鸿雁和鱼龙来送信也送不到。诗人的思绪再一次回到现实,想起自己和那位佳人还是像碣石和潇湘二江一样天各一方。
在诗中不难看到“江”和“月”这两个意象被反复拓展,不断深化。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树这纷繁的意象,和着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楼、月华、月明复杂的光与色,并通过与春、夜、花、人的巧妙结合,构成了一幅色美情浓而迷离跌宕的春江夜月图。诗中贯穿着一种强烈的宇宙意识,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来拓展境界。时间上追溯宇宙的起源,从而引发对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感慨;空间上利用想象幻化了诗人与佳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希望自己能跟随着月光回到佳人身旁。这样就极大地丰富了诗歌思想的深度,拓展了情感表现的空间。闻一多评论说:“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的确,这种气度,这种生命意识和宇宙意识是只有盛唐才能产生的。诗人以一首《春江花月夜》迎来了一个民族的文化高峰,它是一座里程碑,是后人永远无法超越的。



望月怀远〔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

这是一首抒发怀念远方之人的诗作。月夜独处,最易牵动对远方之人的思念。诗歌从“天涯共此时”的明月到“不堪盈手赠”的明月,以明月作媒介,寄托了对远方之人的思念。首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传诵之句,背景阔大,感情深挚,意境幽远含蓄。全句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却自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令人回味无穷。一对远隔天涯的情人,对月相思久不成寐,只觉长夜漫漫。三四两句,以“怨”字为中心,以“竟夕”呼应“遥夜”,上承开头两句。夜已深,露已降,衣服已被润湿了。一个“滋”字不仅有润湿之意,还有愁思滋生不已的意思。洒遍天涯的月光啊,我有满腔的情意,却又无法传送,睡吧,睡吧,让我在梦中与你相见。诗至高潮戛然而止,只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全诗委婉曲折,情致盎然,表现了张九龄诗歌浑成自然的风格。
根据《旧唐书》的记载,张九龄被奸相李林甫排挤出朝廷后,玄宗依然记得张九龄这位刚正不阿,气度不凡的宰相。每当大臣向他推荐人才时,玄宗都会问一句:“这个人的气度比张九龄如何?”因为张九龄是曲江人,玄宗皇帝的问话很快就衍生出了“曲江风度”这个成语,用以形容张九龄渊博大气、正直无私的风骨气度。



感遇诗十二首其七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着重描写了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胸襟抱负,景色描写得波澜壮阔,气势雄浑,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前两句的“白日依山尽”写的是远景,“黄河入海流”写的是近景,由于有了“山”和“海”的远近对比,诗中的景色显得更加壮阔,气势磅礴。此处诗人运用质朴浅显的语言,高度形象地将眼中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充分展现了诗人的文学功底。后两句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写出了诗人一种探求的愿望,其中一个“穷”字当为全诗的诗眼。诗人平视,则见日没西山,一片残阳余晖;俯视,则见黄河回折入海,一曲奔腾乐章。而若想望到一个更开阔、更高远的境界,就要“更上一层楼”,展现一副男儿胸襟!末尾两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有新意,出人意外,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自然紧密,展现了一种蓬勃向上的情怀。
鹳雀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济)的西南,楼体壮观,气势雄伟,所以历代文人雅士很多都来到鹳雀楼登高远望,作诗以记。根据北宋政治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记载,其中唐代诗人李益、王之涣、畅当的三首诗最为脍炙人口。李益(748~825)是唐朝著名的“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诗风豪放明快;畅当也是大历年间的诗人,以才情卓异著称。他们两人作为晚王之涣一代的诗人,都曾以《登鹳雀楼》为题目作诗,其中李益所作是一首七言律诗,畅当所作是和王之涣一样的五言绝句。后人评价这三首诗时,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意境最为深远而列其为第一。畅当的诗境壮阔而列为第二。这样三首《登鹳雀楼》就有了“王一畅二李三”的排名,成为诗坛的一段千古佳话。



登鹳雀楼
畅当

迥临飞鸟上,
高出尘世间。
天势围平野,
河流入断山。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本诗中诗人首先概括地描绘出凉州的苍凉景象:黄河、白云、孤城、万仞山,场景苍茫、壮阔而又悲凉。当此之际,忽闻羌笛所吹《折杨柳》曲,边塞将士的哀怨也随之而出。羌笛明“怨”杨柳,实则表达出诗人对朝廷不关心戍边将士的批评。全诗格调沉郁苍凉,意境高远,言有尽而意无穷。诗的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景。“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孤城”中人的感受更是呼之欲出。全诗无一句说思家怀乡,而思乡之情却跃然纸上,诗意如此委婉深厚,正是这首诗的艺术魅力所在。
在唐人薛用弱的传奇小说《集异记》中,曾经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旗亭”故事。唐朝开元年间,王之涣将王昌龄、高适两位边塞诗人引为知己,三人关系相当不错。可这三人同为恃才傲物的文人墨客,都觉得自己的诗才是一时佳作,三人谁也不服谁。一年冬天,三位诗人相约来到旗亭饮酒。当时正有几个歌妓也在旗亭饮宴,一时间乐曲不断,唱得都是时下流行的诗词。三个人听得有趣,就相约打赌说:“我们就以这些歌妓演唱的诗词来比赛谁诗名最盛。”话音刚落,就有一位歌妓打着节拍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王昌龄的大作《芙蓉楼送辛渐》。没过多久,另外一位歌妓唱道:“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今寂寞,犹是子云居。”这是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两位歌妓唱罢,还是没有唱到王之涣的诗,王、高二人都替王之涣感到尴尬。可王之涣本人却神色自若,他指着歌妓中最美丽的一位姑娘说:“如果这个女子唱得不是我的诗,我就认输,终生不与你们争高低。”话音刚落,那位姑娘就轻展歌喉,只听她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正是王之焕的《凉州词》。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这是一首抒发羁旅相思的五言绝句,全诗的诗眼是一“暮”字,因天近薄暮而使江水迷茫,在迷茫中行进的小船,又使作者联想到身世的飘忽不定,更增加惆怅。日暮给了诗人愁绪,也给了读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间。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讲了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第二句“日暮客愁新”中“日暮”和上句的“泊”、“烟”前后呼应,讲述了旅人惆怅的心情——船好不容易停下来了,正是休息解乏的时候,谁知道望着舱外烟笼沙洲,日暮将近的景色,那淡淡的羁旅之愁油然而生。接下去的两句对仗写景,借景而显愁,其中“低”和“旷”相互映衬,“树”与“月”互相依存,“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色显示出了一种内敛、细致、精巧的艺术之美。
孟浩然年轻的时候一直隐居在家乡的鹿门山中,以青山流水为伴,以作诗弄文为乐。在孟浩然步入不惑之年的时候,他突然前往长安游学。他在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作诗,结果诗成之后,满座赞叹,孟浩然的大名也传遍了长安城。一次,孟浩然到王维的官署做客,正赶上来视察工作的唐玄宗李隆基。一位是田园诗人,一位是当今皇帝,两人相见甚欢,玄宗还让孟浩然多背诵几首他写的诗词。孟浩然随口就念出了一句“不才明主弃”。这下玄宗可不高兴了,他冷着脸讽刺孟浩然说:“以前是你自己不想出仕为官,我何尝抛弃你了,你怎么能作这种诗来污蔑我呢?”就这样,大好前途就因为一句不合时宜的诗而耽误了,孟浩然只好悻悻然地返回了襄阳。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凉州词其一〔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本篇是盛唐边塞诗中的名篇,全诗写得豁达豪放,结尾一句更是透露出一份慷慨、乐观的沙场豪情。全诗开篇处,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和铿锵激越的文字写下了“葡萄美酒夜光杯”一句,犹如一幅泼墨山水突然间挥毫写下了第一笔。通过“美酒”、“夜光杯”展现出了一个酒香四溢的盛大宴会。第二句“欲饮琵琶马上催”则描写出了将士们正在“欲饮”未得之时,乐队突然弹起了琵琶,那急促欢快的旋律仿佛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三四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写的是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兴高采烈,互相劝酒,一个个都喝得有些微醺。刚刚有人想放下酒杯,就有人高声叫道:“几杯酒怕什么,不就是一场烂醉吗?我们为国效力沙场,九死一生,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了,难道还怕这区区的薄酒吗?”醉卧沙场的豪情在此刻尽显无疑,而这正是唐朝边塞诗豪放、开朗、乐观的特色。
王翰少年时恃才傲物,放荡不羁。进士及第后依然不改浪子本色,以嬉戏饮酒为乐。当时的并州长史张嘉贞爱惜王翰的才华,对他非常宽厚。少年得志的王翰非常感激这位伯乐,不但亲笔写下了乐词,还在宴会上自唱自舞。后来张嘉贞入朝为官,张说出任并州长史,这位新任长史同样是一位有成就的诗人,尤其重视善于诗词的文人墨客。在张说的举荐下,王翰也入朝担任了秘书正字的职务,后又升任通事舍人,驾部员外郎。王翰家境殷实,他不但“广蓄家妓”,而且对人“目使颐令,自视王侯”,这就招来了不少人的嫉恨。张说罢官后,王翰便被排挤出朝廷,相继担任了汝州长史、仙州别驾等职。虽然经历了这样的坎坷,可政治敏感度不高的王翰到任仙州后,依然“与才士豪侠饮乐游,伐鼓穷欢。”于是,王翰又被贬为道州司马,后未至道州而病死于途中。



凉州词
王翰

秦中花鸟已应阑,
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
教人意气忆长安。



出塞其一〔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边塞诗。开篇两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描述了明月依旧,边关依旧,而万里出征的将士却踪影难寻,永远长眠在了异乡的情形,在深沉的感慨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表明诗人对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秦月”和“汉关”互相对仗,跨越千古,自有一股雄浑苍凉之气充溢全篇。继而诗人由士卒不能生还的悲剧写到对“龙城飞将”的期望,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抒发戍边将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掷地有声!同时这两句诗也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无能的不满。全诗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诗境雄浑深远,确为一首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的著名诗人。因为诗名在外,加上他本人豪放豁达,所以他与孟浩然、李白、高适、岑参、王之涣、王维、常建等人都结为了莫逆之交。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北游襄阳,就专门拜访了著名诗人孟浩然。当时孟浩然正患有疽病,按照医生的叮嘱不能喝酒。可久别重逢,两个好酒如命的诗人怎能不饮酒助兴?一场推杯换盏下来,孟浩然的病情加重复发,竟因此而死,这也让王昌龄追悔不已。不过王昌龄本人的结局也颇令人惋惜。根据元代人辛文房所著的《唐才子传》的记载:王昌龄辞官后,迁到了亳州居住。亳州刺史阎丘晓是一个嫉贤妒能的人,他找借口害死了王昌龄。后来,河南节度使张镐听说了这件事,就派人抓住了阎丘晓,将其处死,算是给冤死的王昌龄报了仇。



出塞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这是一首记行诗,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诗即记述此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想。“单车”、“征蓬”、“归雁”,使人油然而生一股孤寂之感。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写景,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这首诗虽是记行,但或抒感慨,或叙异域风光,一路写来,自然天成。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表达诗人的安适情绪,归隐心境。诗的开头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用精致细腻的笔法勾勒出了雨后山村的自然美景,宛如一幅清新、宁静的山水画卷。一个“空”字,渲染出了山村天高云淡,万物空灵的意境。接下来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着力刻画出了山雨初停的景色:那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上,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仿佛一首欢乐的乐章。这里的“照”与“流”两个字,一静一动,互相衬托,仿佛使人置身于雨后的自然之中,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涤。
接下来诗人由写景转为写人,“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采用了“声在人先”的写法。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夜晚,在竹林的深处,洗完衣服归来的女人们不时发出银铃般的笑声,这一阵喧闹竟打破了宁静的夜空;同时,水面也传来了莲叶波动的声音,那是渔船顺流而下,做着捕鱼前的准备。通过这些动人的细节,可以发现诗人对这种宁静生活发自内心的喜爱。结尾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更是诗人有感而发的心里话。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诗人愿意留下来,在宁静的生活中享受有限的光阴。
王维是一个重情重义,忠孝两全的诗人。母亲去世时,王维悲痛欲绝,《新唐书》上说他“柴毁骨立”,可见他对亡母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后来王维唯一的弟弟王缙出任蜀州刺史,当时的蜀州地处偏远,王维不愿让弟弟孤身远行,就给皇帝上表说:“我弟弟和我相比有五大优点,现在他出任远方,我却恬居高位,这让我心中不安。希望陛下把我的弟弟调回京城任职,而我本人愿意弃官不做,归隐田园。”按说王维这种私心应该受到其他官员的弹劾,可世人感动于他的兄弟之情,都很理解他的行为。



送梓州李使君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以优美的神话传说、壮丽的江天景色写尽了诗人吊古怀今之情。开头两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讲述了诗人因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却已驾鹤而去,杳无踪迹。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之间的落差,让诗人心中产生了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接下来的三四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写的是诗人心中的感慨,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不停地在诗人眼前回放,但毕竟已经物在人非、鹤去楼空。再下来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是诗人对眼前景色的精致描写。最后两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则将前面营造的气氛突然一转,仿佛诗人通过江上的迷雾想起了自己的故乡,无尽寂寞顿时化成了满腹的乡愁。全诗的诗眼尽在一个“愁”字,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难怪南宋文学家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中认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元代人辛文房在他的《唐才子传》中曾经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诗圣李白曾经登上黄鹤楼,望着眼前的美景,诗圣本打算慷慨赋诗,可突然见到了镌刻在楼上的崔颢版《黄鹤楼》。一向恃才傲物的李白也慨然说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然后放弃了赋诗黄鹤楼的打算。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将进酒〔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邱生,
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
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将进酒》一诗的写作时间大约是天宝十一年(752),对政治前途失意的李白这时已经离开长安,漫游天下。在嵩山颍阳元丹丘的家中,李白与好友开怀畅饮。酒酣耳热之际,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将进酒》。诗一开始就从广袤的空间和转瞬即逝的时间上展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人以写景起兴,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实景是黄河之水滔滔东去,虚景则是“到海不复回”的想象。这种由天倾海的壮观景象被诗人在广袤的空间里极力夸张,水的流逝引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依然由“君不见”起句,“高堂明镜悲白发,朝为青丝暮成雪”,岁月流逝是何等的迅速,人生苦短的悲哀跃然纸上。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岁月太无情,人生真苦短,及时行乐似乎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了。刚才还在说“明镜悲白发”,现在怎么突然就变成了“人生得意”了呢?其实“悲”所体现的是大众的心理,“人生得意”恰是诗人的风骨使然,历经了多少人生挫折的李白早已超脱了大众的“渺小”的“悲”,进入了一个超凡脱俗的境界,高歌人生得意,开怀痛饮,不可辜负这“金樽对月”的美好时光,才是诗人的真情实感。“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对“人生得意”的承接,只有如此,方见得诗人高歌“人生得意”,何等痛快,何等淋漓。酒逢知己的豪情被诗人发挥到了极致,引出了下文对怀才不遇的感慨。
由“岑夫子,丹丘生”开始,诗人的情绪显得异常激昂。刚才那畅快淋漓的曲调不见了,接踵而来的是急促激越的曲调,失意的人生悲歌终于拉开了序幕。“钟鼓馔玉何足贵”,诗人蔑视权贵,富贵荣华并非诗人的追求,一腔抱负的施展才是诗人的目的。可惜苍天不能随人愿,当年还高歌“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诗人而今饱尝志向不能实现之痛苦。在现实中这种痛苦时刻困扰着诗人,“但愿长醉不愿醒”,只有在最后才能摆脱这样的痛苦,激愤之情终于喷薄而出。“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诗人纵观今古,得出了自己的命运感悟,对现实有了更多的愤慨和蔑视。“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当年的曹植面对政治上的失意,只能借酒消愁,诗人李白在借酒消愁的同时,更进了一步,那就是睥睨现实,傲然挺立。虽然谁都知道“万古愁”不可能消除,但是诗人依然发出了“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慷慨高歌。这里面或许有些悲愤,但是悲愤中显示的是诗人无比豪迈、无比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样的豪情壮志可以横扫一切烦恼与忧愁!宋人严羽评价李白这首诗时说:“一往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赏摘。盖他人作诗用笔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喷即是,此其所长。”
天宝初年(742),李白来到长安游历,爱才的唐玄宗不但亲自召见了李白,还把李白留在翰林院,专门给自己起草诏书。一次,唐玄宗叫乐工写了一支新曲子,想让李白填上新词。太监们找遍了翰林院和李白的住所,最后才在长安的酒坊里找到了烂醉如泥的李白。来不及和这位诗人细说,太监们就七手八脚把李白抬到了宫里。经过清水洗面,李白才知道皇帝找自己来填词,他一眼看到身边有个年老的太监,就伸长了腿,朝着老太监说:“帮我把靴子脱下来!”这个老太监不是别人,正是唐玄宗最宠信的高力士。高力士见李白这个小翰林居然敢让自己为他脱靴,当场就气得七窍生烟。可看着正在兴头上的玄宗,高力士只好给李白脱了靴子。此后,怀恨在心的高力士向杨贵妃说李白的坏话,说李白诗中的“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两句是把杨贵妃比作了汉朝行为放荡的妃子赵飞燕。杨贵妃听信了高力士的话,就向玄宗大吹枕边风,李白最终被排挤出了长安。



长相思〔李白〕

其一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
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
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
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其二
日色已尽花含烟,
月明如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
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
愿随春风寄燕然,
忆君迢迢隔青天。
昔时横波目,今成流泪泉。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乐府《杂曲歌辞》有“上言长相思,下言久别离”。这两首诗同咏相思之苦,虽非同时之作,但编选者大多还是把它们排在一起。第一首的特点用象征手法,主要通过景物描写烘托感情。如描写秋虫啼号,秋霜清寒,孤灯不明,长天冥冥,绿水滔滔,这些景物描写渲染了凄清的气氛,突出了相思之苦。结句短促有力,给人以执着之感,虽悲恸,却无萎靡之态。第二首虽也有情景结合的描写,但更多的是直接描写思妇的形象,如写思妇弹琴鼓瑟,借曲传情,直抒胸臆。特别是“归来看取明镜前”,一句写出了思妇深恐容颜衰老,美人迟暮,把缠绵悱恻的情思表现得淋漓尽致。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李白因为一句“可怜飞燕倚新妆”得罪了杨贵妃,最终只好辞官不做,携带着玄宗赏赐的金银珠宝畅游天下。李白从长安出发,取道洛阳,和他神交已久的诗人杜甫见了面。一个诗仙,一个诗圣,两个怀才不遇,浪迹天涯的诗人相见甚欢,他们一起沿着黄河漫游,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不久,两人游历到了河南开封。在这里,他们又遇到了诗人高适,三人把酒言欢,其乐融融。一天,李、杜、高三人带着美酒来到开封城东的梁园游览。一番畅饮过后,三人诗兴大发,杜甫写下了《遣怀》,高适写下了《古大梁行》,而李白则在墙上写下了著名的《梁父吟》。三人完成各自的大作后,扬长而去。他们走后不久,武则天朝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小姐正好路过梁园。宗小姐看见了李白的大作,久久不能释怀。正好梁园的僧人要擦掉墙上的字迹,宗氏就花千金买下了整面墙壁,这就是流传后世的佳话——“千金买壁”。当时李白刚刚丧偶不久,杜、高二人听说此事后,就到宗府为李白求亲,最终李白和宗小姐喜结良缘。



行路难〔李白〕

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其二
大道如青天,
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
赤鸡白雉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
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
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
拥篲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
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
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行路难》本是乐府旧题,多写世路艰难与别离伤感。第一首《行路难》首先通过对珍馐美酒,食不下咽,拔剑而起,四顾茫然的动作刻画,烘托表现李白内心的苦闷与茫然,接着通过黄河冰塞、太行雪满表现世路的坎坷艰难。奸邪当道,清缨无路,胸中块垒,拔剑难平!茫茫此心,岂是酒馔所能慰藉?之后的一场美梦恰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写照。久郁诗人胸中的不平一发而为“行路难”的连声浩叹。最后,适应着诗情的迅速激化,诗人把思路推向一个豁然开朗的视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的心飞向未来,相信自己总有一天可以实现理想抱负。瑰丽的语言、辽阔的境界、澎湃的激情,体现了李白诗歌所特有的奔放飘逸的风格,展现了豪迈奋发的盛唐精神。
第二首《行路难》一开头就以奇特的比喻,让久久郁积在内心里的感受,一下子喷发出来。“羞逐”两句声明自己羞于追随那些腐败的贵族子弟。接着连用冯谖、韩信、贾谊的典故,写自己的不得志。“君不见”以下六句,深情歌唱当初燕国君臣的互相尊重和信任,流露出他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描绘了他心中理想的君臣关系。这首诗表现了李白对功业的渴望,流露出在困顿中仍然想有所作为的热情。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只好避居庐山之中。不久,永王李璘奉唐玄宗的命令率领军队东下,保卫长江。经过浔阳(今属江西)的时候,李璘三次派人请李白出山。李白感其诚意,就来到李璘军中当了一名谋士。可天有不测风云,李璘的哥哥唐肃宗李亨害怕李璘趁乱扩充势力,危及自己的统治,就命令李璘带兵撤回蜀地。李璘拒不从命,肃宗就宣布李璘叛乱,调集大军攻打李璘。很快,李璘战败被杀,所有在他麾下做过事的人都以谋反的罪名被抓了起来,李白也被关进了监狱,还被定成了死罪。当初李白游历并州的时候,曾经结识了一个叫郭子仪的军官。李白觉得郭子仪是个壮士,就帮了他不少的忙。安史之乱时,郭子仪已经是唐军中的大将。为了报答李白的知遇之恩,郭子仪就向肃宗求情,甚至不惜以自己的官职来交换李白的性命。最终,肃宗赦免了李白,将他流放到了夜郎(今属贵州)。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
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天宝十二年(753)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他为李云饯别而写成此诗。作为一首离别诗,全诗构思新颖,以写愁绪抒发愤懑开头,以秋景点题,格调慷慨悲凉,虽有无限哀伤苦闷,却并不消极无力,感情沉郁奔放,跌宕起伏,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开首二句,不写叙别,不写楼,却直抒郁结,道出心中烦忧。三、四句突作转折,从苦闷中转到爽朗壮阔的境界,展开了一幅秋空送雁图。一“送”,一“酣”,点出了“饯别”的主题。接下来的四句赞美了李云的文章刚健遒劲,有建安风骨,又表达了诗人自己的高洁志向。全诗末尾四句抒发了诗人的感慨,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不免烦忧苦闷,只好“散发弄扁舟”,而不与浊世同污。全诗起伏跌宕,气势雄浑,充分体现了诗人内心有无法解开的烦忧之结。
宝应元年(762),李白去世,享年62岁。然而,李白的死亡原因一直颇有争议,历史上曾有病死、醉死和溺死三种说法。按照《旧唐书》的记载,李白晚年依附在当涂令李阳冰家中,后来唐代宗即位,准备召李白任左拾遗,而李白已经病死,这是病死说的史料依据。而《新唐书》则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这是醉死说的史料依据。元代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则记载:“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这又支持了所谓的溺死说。李白的死因究竟为何,已经成了一段历史谜团。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军中送客之情,但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而是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似乎也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象,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帐外那以白雪为背景的鲜红一点,更与雪景相映成趣。那是冷色调的画面上的一点暖色,一股温情,也使画面更加灵动。全诗以雪生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方面,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天宝十一年(752),岑参和大诗人杜甫、高适、薛据、储光羲五人登上了慈恩寺塔(今陕西西安大雁塔)。诗人相会自然少不了吟诗作对,几个人纷纷写下自己的诗作。岑参在这五人中年纪最轻,由于他经历了多年边塞生活,他的诗作雄浑豪放,别具一格。最后,杜甫的《诸公登慈恩寺塔》被众人评为第一,岑参的《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被评为第二,大雁塔咏诗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令人津津乐道的盛事。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开元二十四年(736),24岁的杜甫开始游历天下。在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的时候,杜甫写下了三首《望岳》诗,分别吟咏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和西岳华山,这一首就是望东岳泰山所作。作为现存最早的杜甫诗作,全诗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一种青年人蓬勃向上的朝气,词句间气势磅礴,情调高昂,风格明快,具有诗人早期诗歌开朗豪放的特色。第一句“岱宗夫如何?”写诗人刚见到巍峨耸立的泰山时,那种喜不自禁,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惊叹仰慕之情,传神之极。“夫”字在古文中通常用于句首作为语气助词,诗人在本诗中却把它融入诗句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的“齐鲁青未了”一句,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地形容泰山之高,而是通过远近距离来衬托泰山之高,可以想象一下——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那泰山高到了何等的地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仔细的观望,诗人看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也随之荡漾。因为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泰山,甚至感到眼眶都要瞪裂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可见一斑。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而产生了登岳的想法,逼真地描写出了一个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的青年诗人形象。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清代诗人浦起龙甚至认为杜甫的诗“当以是为首”。后来,这首《望岳》被后人刻于石上,立于泰山山麓,以纪念杜甫。



望岳
杜甫

西岳嶙曾竦处尊,
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
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
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
高寻白帝问真源。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十二月,杜甫结束了历时四年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辗转生活,来到成都定居在浣花溪畔。第二年的春天,杜甫探访了成都的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这首诗不但是杜甫漂泊西南时所作的一首凭吊古迹、颂扬诸葛亮的咏史诗,还是一首富有教育意义、感人至深的抒情诗。诗人既不直言抒情,也不婉转评论,而是采取前半部写景,后半部议论的办法,以写景时的心理活动引出对于凭吊对象的精彩评论,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了诗人满腔的激情。这首诗的前两句紧扣诗题,写出了诗人专程寻访丞相祠堂的心意,这是全诗的“起”;接下来的三、四两句,承接前句,写尽了祠堂内碧草依依,黄莺初啼的春色,这是全诗的“承”;第五、六句则笔锋一转,开始叙述诗人对诸葛亮的评价,这是“转”;末尾两句收束全诗,写出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悼念和对所有大业未成的英雄人物的追思,这是“合”。在这短短的八句当中,有叙事,有写景,有议论,有抒情,笔墨畅快,感情真挚,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至德二年(757)四月,杜甫利用看守的松懈逃出长安,历经千辛万苦赶到了肃宗朝廷所在的凤翔(今陕西风翔)。感于杜甫的忠义,肃宗当即任命他为左拾遗。然而厄运并没有远离这位忧国忧民的诗人,他的好友、宰相房率军与叛军战于陈陶斜,因为指挥无方,仿效古法用车战,结果唐军几乎全军覆没。在其他大臣的攻击之下,肃宗罢免了房的宰相之职。杜甫由于敬重房的为人,就上疏为房辩护,希望肃宗不要为了小过罢黜大臣。由于杜甫的言辞过于激烈,肃宗看完他的上疏后勃然大怒,准备将杜甫下狱拷问。幸亏宰相张镐出面营救,杜甫才免于牢狱之灾,心灰意冷的他孤身离开了凤翔,前往鄜州探家。



咏怀古迹其五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
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
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
志决身歼军务劳。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杜甫的传世诗作中,写雨的不在少数,而以“喜雨”为题的有四首,唯独这篇“春夜喜雨”最为脍炙人口。诗人当时居住在成都的浣花草堂。在饱经颠沛流离之苦后,诗人的生活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暂时得到了安定,面对天府之国的美景,诗人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写下了这篇千古绝唱。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好雨”二字既是写景,更是写情。在诗人的眼中,这场夜雨并不是因为春天的到来而下的,而是因为春天来了,万物等待滋润,这雨似乎明白了万物的心思悄然而至,它的到来极富人情味。“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风是和煦的,这场雨随风而来,诗人用了一个“潜”字,好像这雨不愿意去惊扰睡梦中的人们,不愿意惊扰刚刚苏醒的万物。另一个“细”字,则将春雨轻柔而下的状态概括得细致入微。“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诗人听着雨声,情不自禁地打开屋门向外看去,浣花草堂之外因为雨的缘故,阴云密布,细雨绵绵,一切都被这雨遮掩起来,连门前的小径也难以分辨。唯一例外的是在远处还有那一点红光,摇摇曳曳,这是什么呢?原来那江上渔船的灯火依然刺破了雨的迷雾,独自摇曳着。这是多么迷人的雨夜郊外景象,雨是这个夜晚独一无二的主角,其他的都是陪衬。诗人作为一个沉默的观察者,凭着那颗恬然的心在和雨互动,其余的四肢百骸都融入到了雨中。“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经过一夜春雨的洗礼,城中已经开放的花儿们一定会饱受雨水的滋润,生机勃然,鲜红欲滴了。“红湿”二字说明了雨的滋润程度,一个“重”字更将雨后春意的盎然刻画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通篇写景却处处含情,通篇都是诗人的所闻所见,但是丝毫没有将这首诗的主角“雨”的形象减弱。因为雨才有了诗人心中的“喜”,喜悦隐藏在雨的背后呼之欲出,诗人具有何等的匠心呀!
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底,颠沛流离的杜甫一家终于来到了成都。一开始,杜甫一家寄居在成都西郊的草堂寺,靠着“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为生。第二年春天,杜甫在距离草堂寺不远的浣花溪边修筑了一间草堂,自食其力,以耕种为生。同年十二月,杜甫的好友严武出任东西两川节度使,他不但在经济上资助杜甫,还与杜甫作诗唱和,交往得非常愉快。上元三年(762),严武被召入朝为官,杜甫也只得带着家属从成都迁往了梓州,准备奔赴洛阳。广德元年(763),严武再次入蜀担任节度使,喜出望外的杜甫也赶快回到了成都与老友见面。杜甫刚一回到成都,严武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这是杜甫一生中得到的最高官阶(从六品上)。



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旅夜书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这首诗是代宗永泰元年(765),杜甫率领全家离开成都时所作。诗中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半生漂泊的情怀。诗的前半部分描绘江上夜景,诗的后半部分尽情宣泄孤舟漂浮的悲怀,情因景生,气势夺人心魄。
诗的前半部分着力渲染诗人“旅夜”时所看到的景色,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暗夜的江边,一只竖着桅杆的小舟孤独地停泊着。此时诗人刚刚被迫离开成都的草堂,好友故去,梁园不在,处在这种凄凉孤独之境,诗人这才有感而生,将满腔情感寄托在景色之中,通过写景展示自己的境况和情怀。第三、四句写远景:原野空旷,天边的星星仿佛垂到了地面上;江水湍急奔流,倒映的月光在波浪中摇曳。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后人所称道。诗的后半部分侧重于抒发诗人内心的感受,第五、六句中诗人自问自己的那些薄名,哪里是因为自己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两句隐隐透露出了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的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末尾两句中诗人以天地间的一只沙鸥自喻,水天空阔,江山如昔,却容不得诗人一生,以致于人如沙鸥,飘零江湖。这一句借景抒情,将诗人心中的悲愤表达到了极致,真是一字一泪,感同身受。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645~708),字必简,唐高宗咸亨元年(670)进士,先后担任过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武则天圣历元年(698),杜审言因为犯法被贬为吉州司户参军。不久,他又遭人陷害,被关入狱中。杜审言的儿子杜并当时年仅16岁,听说父亲被人陷害下狱,就打算为父报仇,孤身前往刺杀仇人,结果被人所杀。武则天听说这件事后非常感叹,不但召见了杜审言,还授予了他著作佐郎的职务。杜审言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但他的文才在初唐时享有盛名,与李峤、崔融、苏味道等人并称“文章四友”。杜甫对自己祖父的诗文也非常推崇,把从杜审言开始的诗风视为杜氏的传统,曾对自己的儿子说:“诗是吾家事。”在杜甫的一些五言律诗中,也能看到杜审言的风格。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夔州时所作,此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整整四年了,但是地方藩镇为了争夺地盘仍然彼此攻伐,人民的生活依旧痛苦不堪。这时,杜甫已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56岁的老人了,他目睹时代的苦难,再回想自己坎坷的经历和艰辛的生活,心中百感交集,奋笔写下了这首慷慨悲壮,被后人称为“杜集七言律诗之冠”的《登高》。开头两句从细处选择六组景物:凄紧的秋风、高远的青天、悲凉的猿声、清凉的江水、白如玉的沙滩、回旋低飞的群鸟,为世人描绘出了一幅冷清凄凉、孤独寂寞的江边画面,不但写尽了诗人登高俯仰的所见所闻,而且融合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调。第三、四句集中表现了深秋时节的景色,落叶无边而下,江水奔腾不息,整个画面气象万千,苍凉悲壮,气势雄浑壮观,境界宏阔深远。从“萧萧”和“滚滚”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诗人对自己身世的感慨和胸中壮志难酬的苦痛。第五、六句将前四句蕴含的感情进一步爆发,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同时对沦落他乡不胜感伤。最后两句中,诗人坦言了自己白发日多,疾病缠身的境遇,给全诗增添了一层深深的惆怅。
永泰元年(765),严武病死,杜甫在成都无所依靠,只好携家沿岷江东下。大历元年(766),杜甫一家来到了夔州白帝城居住。当时的夔州都督柏茂琳是严武的老部下,他对杜甫颇为照顾,不时派人送来些禄米瓜菜。杜甫也在夔州买下了几十亩果园,生活有了起色。大历五年(770),杜甫带着全家人沿湘江而上,准备去郴州投奔舅父崔伟。船行至耒阳方田驿时,正赶上湘水泛滥,船只无法前行,杜甫和全家人在船上饿了整整五天。耒阳县令听说了这件事,派人给杜甫一家送去了酒肉,诗人这才没有饿死舟上。前行无路,杜甫只好乘舟返回潭州,然后再前往襄阳。当年冬天,贫病交加的杜甫写成了一首《风疾舟中伏枕抒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这也成了杜甫的绝笔之作。诗成后不久,杜甫就死于船上,家人把他就近安葬在了岳阳。四十多年后,杜甫的孙子杜嗣叶才将他的灵柩启回河南偃师安葬。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
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
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
人事音书漫寂寥。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此诗作于诗人贬谪湘楚之时,写一位行途上的旅客,在日暮天寒之时顶风冒雪寻找投宿的情景。全诗用凝炼的笔法,通过寥寥二十字描画出一幅寒山夜宿图。全诗按照时间顺序写成,首句写诗人在傍晚的山路上艰难行进时的感受,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的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的所闻。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可谓诗中有画,画外有情。
诗的开端,用“日暮苍山远”五个字勾画出一个暮色苍茫、路远途长的画面。透过一个“远”字,读者自然可以想见到诗人在暮色来临的山路上行进时的那份孤寂和劳顿以及急于投宿的心情。接下来,诗的次句使读者的视线跟随诗人,沿着蜿蜒的山路投向了借宿人家。“天寒白屋贫”是对这户人家的描述。后两句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的是借宿人家以后的事情,镜头也由远景逐渐移入近处。一“闻”一“吠”两动词前后呼应,又生动表现出行人感到归宿有望的喜悦。并且这两字又照应了第四句,才引出了“风雪夜归人”。至此景已尽,而意却无穷。
刘长卿半生坎坷,两次被贬,这和他狂狷刚烈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当时,人们将他和同时代的诗人钱起、郎士元、李嘉佑并称为“钱郎刘李”。李嘉佑是天宝年间的进士,以诗才著称,是大历十才子中的人物;郎士元同样是天宝年间的进士,擅长五言律诗。和这样两位诗人并称,一般人想来并没有觉得什么不妥,可刘长卿却狂言道:“今人称前人有沈、宋、王、杜,后有钱、郎、刘、李,李嘉佑、郎士元何得与余并驱?”按照刘大诗人的意思,沈期、宋之问、王维、杜甫这样的诗人和自己并称也就罢了,区区郎士元、李嘉佑哪里有资格和自己并称。刘长卿的狂傲由此可见一斑。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是一首著名的绝句。诗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边静夜的景致,抒发了作者的羁旅愁怀。诗的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就营造出了一个凄冷孤寂的秋夜的惨淡景象。诗人身处孤舟,夜幕已经降下,忽然耳边响起了一阵乌鸦的啼叫声,这宿巢的乌鸦不知是受了什么惊吓,突然叫了起来,一下子打破了夜的沉寂。寒霜业已降下,寒气阵阵袭人。这样的景象和突如其来的声响,使得整个环境越发显得空旷、凄凉和悲楚。
“江枫渔火对愁眠”,接下来,诗人将目光从远处渐渐收回,自己也回到船舱里,试图进入梦乡,却无法入眠,这是为什么呢?面对江边鲜红的枫叶,江上星星点点的渔火,这渔火、江枫构成了一幅绝佳的秋景图。无奈诗人的心绪不佳,对此美景却无心消受,在诗人的心中油然而生了另一番滋味,枫叶成了秋重霜浓的一种象征,而渔火星星点点,闪烁不定,透露出的却是渔家冷落孤寂、漂泊不定的生活实际。“春女思,秋士悲”,面对此景此情,诗人的情绪一下子坏到了极点,在船舱中黯然神伤,更不要说安眠了。“对愁眠”三个字将诗人所处之地、所对之景而产生的满腹惆怅,准确地表达了出来,真可谓洒脱自然,不事雕琢。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刚才那种似乎已经凝固了的孤苦寂寞的环境一下子被打破了。原本身处极度枯寂静谧的环境中的愁苦难眠的诗人,将这远处来的夜半钟声听得非常清晰。尤其是这个“到”字,说明了这钟声是从远处的寒山寺徐徐传来的,诗人听得是那么的专注。这钟声一下子敲在诗人的心坎上,无形中将诗人的孤寂推到了极致,将整首诗所营造的感情氛围也推到了高潮。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古寺、钟声等众多独特的景色,都毫无痕迹地融入到了个人感情中,而诗人的感情也在随着景物的推移转变不断变化,使得诗的感染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是德宗建中二年(781),作者任滁州刺史时所作。首句从眼前的幽草起笔,幽草虽然不及百花妩媚娇艳,但它那自甘寂寞的风格,自然而然赢得了诗人的喜爱,这体现出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独”字亦可作“独自”解——诗人徘徊于涧边,无他人相伴,只能独自一人玩赏花草,透露出孤独彷徨的心绪。次句写黄鹂之声却隐黄鹂之形于深林之中,正可谓“只闻其声,未见其形”。首句写静,次句写动;首句写近,次句写远;首句写幽草,次句写黄鹂;首句写视觉,次句写听觉——此二句可谓相得益彰,天衣无缝。第三句点明季节,“春潮带雨”给人以最直观的感受,使人不仅仿佛看到了湍急的河水,还似乎听到了淅淅沥沥的雨声,以及流水回旋冲击河岸的声音,甚至使人闻到了泥土的芬芳,触到了湿润的空气。最后一句“野渡无人舟自横”在整个动静相谐的画面中插入一叶小舟,它无人驾驭,悠然漂泊于郊野渡口,是自在?还是寂寞?整幅画卷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全诗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形象丰富优美,组成了一幅意境淡雅的风景画。关于《滁州西涧》的诗意历来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此诗止于写景,而有人认为韦应物以幽草自比,“野渡无人舟自横”蕴涵了诗人不得其用的无奈。全诗共二十八字,其中蕴涵无穷滋味,谁又能说得尽呢?
韦应物出身望族,少年时曾为玄宗侍卫,他凭恃玄宗恩宠,放浪形骸,不可一世。当时的韦应物不仅目不识丁,而且酗酒滥赌,窃玉偷香,可谓无恶不作。但随后不久,韦应物失去了靠山,一度“憔悴被人欺”,从此只好折节读书。应该说,这段学习生涯对韦应物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再为宦之后,不再是一个轻薄浪子,而是完全成为了一个宁静淡泊的士人。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孟郊诗风峭硬,多写穷愁,但其作品中最为世人称道的却是这首歌颂母爱的小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两句通过“线”和“衣”的关系和把“母”和“子”联系在一起。这不仅象征着伟大的母爱给儿子带来温暖,还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亲情。
在这首《游子吟》中,慈母以丝线缝衣,也象征着不管游子身在何处,身上承载的都是母亲不尽的思念。以下两句是描写的进一步细化,“密密缝”三字一方面以小见大,通过行针之细密,反映出慈母深切的爱子之心;另一方面也通过写“丝线”的交织繁复,比喻母亲的“思虑”无微不至。而“意恐迟迟归”正点出了母亲之“思”的核心,使外在的动作延伸到内在的心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两句是基于以上情境所抒发的感慨。诗人以“寸草”喻游子,以“春晖”喻母爱。儿子在母亲的关爱下一点点长大成人,无日不享受着母亲的关怀和温暖,纵然有感恩思报之心,但这又怎能抵得过母亲那博大的母爱呢?最后两句诗同时采用了比喻、双关和设问三种修辞方法,却无一丝雕琢的痕迹,感情真挚,不愧为千古名句。
按照《全唐诗》的记载,孟郊少年时隐居在嵩山之中,并不以出仕为念。因为他生性耿直,所以少有朋友,山中的生活过得清苦无比。后来,孟郊结识了大文学家韩愈,两人一见如故,结为知己。在韩愈的开导下,孟郊在50岁的时候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及第,出任溧阳尉。此时的孟郊整日流连于山水之间,以吟诗作对打发时间,政务多有荒废。为了不至于耽误地方事务,孟郊将自己的俸禄拿出一半,专门请上级派来了一位代理官员处理政事,他自己则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诗歌创作中去。



杏殇
孟郊

零落小花乳,斓斑昔婴衣。
拾之不盈把,日暮空悲归。
地上空拾星,枝上不见花。
哀哀孤老人,戚戚无子家。



节妇吟〔张籍〕

君知妾有夫,
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
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
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

诗题是《节妇吟》,女主人公之所以能冠以“节”字,就体现于她能在顺乎人情的情况下不失节操,而这种品德是在叙事中体现出来的。“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知”字说明“君”明知自己是有夫之妇,却还要对自己赠珠挑逗。但是妾并未立即拒绝,而是“感君缠绵意”,并把明珠系在自己身穿的红罗短衣上。以下四句诗意也随之一转。高楼连帝苑而起,丈夫在明光殿里执戟,意在说明妾家不是小户人家。我知君的用心虽明如日月,但我已和丈夫誓同生死。这层既申明道义,也为拒收所赠重礼铺平道路。在这里,“高楼连苑”和“执戟良人”比喻朝廷厚待自己,而自己在这样的状况下,自然不会有非分之想,不会有越礼的行为。“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两句为第三层。至此,女主人公解下双明珠掷还与“君”,同时她又酬以“双泪”,依依不舍地发出“恨不相逢未嫁时”的叹息,全诗语带双关,语言十分得体。
这首《节妇吟》其实还有一个副标题——“寄东平李司空师道”。这个李师道是何许人也呢?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局面愈发明显,其中缁青从高丽人李正己受封节度使,到李正己的孙子李师道自立为平卢缁青节度使,前后已历三代。李师道对朝廷外表恭顺,从皇帝那里骗来了检校司空的职衔,私下里却在蓄养死士,操练兵马。当时藩镇军阀为了制造对己有利的舆论,纷纷拉拢文人和中央政府官吏。李师道听说了张籍的才名,就派人携带重金拜访张籍。张籍和他的老师韩愈一样,都主张武力削藩,自然不愿被李师道收买。可张籍深知李师道心狠手辣,如果严词拒绝他可能招来杀身之祸。经过反复思考,张籍写下了这首《节妇吟》寄给了李师道,通过这样一首貌似男女爱情的诗作,最终达到了拒绝其拉拢的目的。



答朱庆馀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
自知明艳更沉吟。
时人不识齐纨贵,
一曲菱歌敌万金。



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还有晴。

这首《竹枝词》全篇都是以一名少女为主体进行观察和表述。此诗首句写景,先画出江畔一片杨柳,只见杨柳青青,江水静如明镜。眼前的美景,让人的心境也随之开阔。次句由景及人,少女站在岸边,听见江上传来一名男青年踏着节拍唱歌的声音。此二句只有短短14个字,却在“写景”这方面交代了季节、天气、景物,在“写人”这方面交代了位置、身份、年龄。有美景,有美人,有动作,有歌声,可谓有声有色,含蓄优美。三、四两句表面上写的是天气。因“晴”、“情”二字谐音,这就成了少女对男子心理的猜度——由于“东边日出西边雨”紧接“踏歌声”三字,故后两句可理解为男子唱歌的举止神态和歌曲的曲调时有变化,导致少女对他“有情”或是“无情”难以判断。整首诗浑然一体,青的树,绿的水,痴情的少女,爽朗的青年,无不历历在目,令人回味无穷。
元和十年(815),刘禹锡被唐宪宗召回了长安。刘禹锡回京后不久,就到长安的玄都观里看桃花,写下了一首《游玄都观观花君子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朝中的一些大臣看到了刘禹锡的诗,就向宪宗告状说刘禹锡借诗讽刺朝政。唐宪宗勃然大怒,将刘禹锡贬为了播州(今贵州遵义)刺史。当时的播州荒无人烟,而刘禹锡的母亲已经年过八旬,需要儿子在身边伺候,如果跟着刘禹锡远赴播州,老人家的身体又难以支撑。这时,刘禹锡的好友、文学家柳宗元仗义执言,他向朝廷建议让他和刘禹锡对调职务,而让刘禹锡到较近的柳州担任刺史,以便就近照顾母亲。最终,柳、刘二人的友情感动了御史中丞裴度,在他的斡旋下刘禹锡被改派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



竹枝词其二
刘禹锡

山桃红花满上头,
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
水流无限似侬愁。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首联不直言悲苦,却从空间和时间这两个方面来倾诉自己的遭遇。第一句通过“巴山楚水”四字,写出空间的偏远,意在说明自己的贬谪生活是多么凄凉,第二句则通过“二十三年”四字,写出时间的长久,意在说明自己遭受的不公待遇是多么漫长。此二句表面上是愁苦之言,字里行间却都透露着不平之意。颔联分别运用了两个典故,其一用了向秀怀念嵇康而作《思旧赋》之事,作者借此表达对故友的怀念;其二用了王质入山观一局而过百年之事,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多年后返京的隔世之感。刘禹锡不仅将这两个典故运用得十分贴切,而且用“空”和“翻”两个含有否定意味的字,使颔联顺承了首联的不平之气。
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为千古名句,由于诗人未明确指出句中几个意象究竟比喻什么,所以针对这两句诗的意义,向来存在争论。有人认为“沉舟”和“病树”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这一联是刘禹锡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但更多人认为,“千帆”和“万木”比喻的是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友人。在仕途上,自己虽已是沉没的小船、久病的树木,但自己的理想并没有破灭,它仍然承载于身旁驶过的“千帆”之上,繁盛于前头的茂密的“万木”之中。这两句诗是情绪在压抑之后的飞扬,贬谪后的诗人虽有愁怨,但仍充满希望。
尾联收束感慨,扣住诗题,在感谢白居易赠诗的同时,表达出诗人积极向上,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即使遭遇再多的不幸,只要有理想,有希望,一首诗、一杯酒,都足以让人振奋精神,永不言败。



再游玄都观

刘禹锡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前两句诗先以“千山”、“万径”四字展开空间,使人仿佛置身于青天之上,凌空俯瞰大地,再以“绝”、“灭”二字将这广阔空间中的生气一扫而光——连绵不绝的山中和纵横交错的路上,竟然连一只鸟,一个人都没有。这两句侧面的描写给人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在脑海中呈现出一片凄清冷寂的冰天雪地,在这片土地上,刮着刺骨的北风,飘着纷飞的白雪,到处是一片银妆素裹。沈德潜说其“清峭已绝”,极为恰当。
后两句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这种对比一方面体现在空间的大小上。将空间类型进行剧烈的转换,这在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中就有所体现,杜甫更是将其贯穿在自己的大量作品中。而柳宗元无疑继承了这个传统,在后两句诗中,他将前面展开的广阔空间突然收缩到“渔翁”这个小小的点上,利用空间的巨大反差造成了“顿挫”之美。另一方面,这种对比也体现在生气的有无上,在后两句诗中,诗人将一个生命加入到一片毫无生气的自然环境中,突出了渔翁这个形象,给人以极其强烈的视觉感受。其实,“独钓寒江雪”的情境之所以给人印象深刻,更在于其中体现出的不为环境所左右的风标和气骨。由于严寒和风雪,人们或是躲在家中取暖,或是到异地他乡过冬。但这个渔翁不仅仍然孤身在外,而且能悠闲自得地垂钓,其心态之平和,境界之高远,实在令人钦佩。
很多诗评都认为这个渔翁的形象是诗人自身的写照,但理解角度却不尽相同。徐增《说唐诗详解》认为此诗之意在于柳宗元虽然为官,却难以施展抱负,“如钓寒江之鱼,终亦无所得而已矣。”吴《唐诗直解》认为此诗之意在于政坛冷寂,正期待“有蓑笠孤舟、寒江独钓者出焉。”不过,更多人认为“独钓寒江雪”表现出的是诗人在王叔文政治改革失败后虽然处境孤独,但是仍然顽强不屈、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
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
岩上无心云相逐。



长恨歌白居易〔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宫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赠内
白居易

生为同室亲,死为同穴尘。
他人尚相勉,而况我与君。
黔娄固穷士,妻贤忘其贫。
冀缺一农夫,妻敬俨如宾。
陶潜不营生,翟氏自爨薪。
梁鸿不肯仕,孟光甘布裙。
君虽不读书,此事耳亦闻。
至此千载后,传是何如人。
人生未死间,不能忘其身。
所须者衣食,不过饱与温。
蔬食足充饥,何必膏粱珍。
缯絮足御寒,何必锦绣文。
君家有贻训,清白遗子孙。
我亦贞苦士,与君新结婚。
庶保贫与素,偕老同欣欣。

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长恨”是诗歌的主题。
诗歌的开卷,作者就以简洁的语言概括了玄宗沉迷歌舞美色,荒废朝政,杨氏一门恃宠而骄,终致安史之乱的历史事实。其中包含有一定的讽刺意图,但也给李、杨的爱情悲剧埋下了“长恨”的因由。接下来,诗歌描写了安史之乱中,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并在逃亡的过程中他们的爱情毁灭。细腻刻画了唐玄宗内心不忍割舍,却又欲救不得的痛苦,马嵬坡的生离死别,自此天人永隔。诗歌被沉重哀伤的悲剧氛围所笼罩,之后极力铺写的是唐玄宗的“恨”,用凄楚的语调,在四季景物的衬托下,描写了唐玄宗时时刻刻对杨贵妃的追忆,以及流露出来的无穷尽的寂寞悲伤和苍凉伤感的情怀,表达了“长恨”的主题。诗的最后一部分,诗人采用浪漫主义的笔法,写临邛道士为玄宗上天入地寻觅杨妃,并且在缥缈迷离的海上仙山找到了杨妃。在这里杨贵妃已是一个超凡脱俗的美丽女神,但依然含情脉脉,对爱情忠贞,思念在人间的唐玄宗。她不仅托道士带当年的信物给玄宗,并重申昔日的比翼鸟、连理枝的誓言,对应着前面玄宗对她的思念。尤其是最后一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进一步深化、渲染了诗歌“长恨”的主题,李、杨的爱情也得以升华,使读者受到心灵的震撼,留下悠久的回味。
作为一首极富感染力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诗人通过层层渲染,反复抒情,使诗歌跌宕回环,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缠绵悱恻、婉转动人、深邃丰富,具有独特的魅力。



琵琶行〔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行,古乐府诗的一种,与“歌”体相近,故常称歌行体。此诗题又作《琵琶引》。《琵琶行》是白居易元和十一年(816)于江州贬所的作品。和《长恨歌》主要取材历史不同,《琵琶行》取材于现实,通过自身的所见所闻,描写了萍水相逢的琵琶女的沦落伤感,并由此联想到自己被贬的命运,同病相怜,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沉感慨。
《琵琶行》全诗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诗人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从开头到“犹抱琵琶半遮面”为第一部分,写琵琶女的出场。前六句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将周遭萧瑟落寞的环境点染出来,给人以空旷、寂寥、失意的感受。同时也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了铺垫。接下来是琵琶女的正式出场,通过“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一情态传达了她的天涯漂泊之痛。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为第二部分,主要写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并通过描写琵琶女弹奏的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思想情感。其中对琵琶演奏一段的描写精彩之至,诗人成功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来表现乐曲旋律的逐层递进,从急骤到轻细,从流利到冷涩,再突然高昂,最后戛然而止,描写了人物感情变化的过程,令人回肠荡气,留下回味的广阔空间。从“沉吟放拨插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为第三部分,是琵琶女一吐为快、自述身世。将往昔盛年韶华、锦绣生活的追忆与今朝孤独冷落做对比,表现了身世沦落之悲。由此引发了下面诗人的知音之感。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最后为第四部分,写诗人感慨自身遭际,惺惺相惜,“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借琵琶女抒发了自己在政治上受到打击、被贬斥的抑郁悲愤之情。
白居易关心下层百姓生活,诗人在这首诗中通过对琵琶女形象的塑造,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表现了对不幸者的同情,同时也抒发了自语言身宦海失意的感慨。在艺术上,这首诗歌平仄协调,音节顿挫,间用对偶、顶真修辞格,并运用了通感等手法,将视觉上的体验融入到听觉上的审美感受,使语言优美生动、具有音乐感,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引起读者的共鸣,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



离思其四〔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此诗是作者为了悼念亡妻韦丛写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二句中的“沧海”出自于《孟子·尽心》“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之句。“巫山”出自于宋玉的《高唐赋序》。诗人以“沧海”和“巫山”借指自己和亡妻之间的感情,意即除了亡妻之外,再没有任何一个女子能让自己感受到这么深沉的爱情了。这两句诗不仅化用典故,而且比喻贴切,意义内敛含蓄,可谓浑然天成。第三句仍采用借喻的手法,以“花丛”指代世间女子。作者徜徉于百花丛中,阅尽天下绝色,在这之后,诗人又是何种感受呢?“懒回顾”三字清楚地体现了诗人的态度:纵然世间有百媚千红,都只是过眼云烟,丝毫不能让自己动心。第四句解释“懒回顾”之因:一方面,是自己勤于修身,希望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另一方面,他心中始终眷顾的只有亡妻一人,内心深处已容不下别的女子。从修辞上看,此诗一共四句,其中前三句都采取了借喻的修辞方法,贴切生动,匠心独具,造成了婉曲的审美效果。从诗歌结构上看,“沧海”与“巫山”两个意象宏伟开阔,使人仿佛盘旋于九霄之上,俯瞰万物。而其后的“花丛”又深情杳渺,令人回味。这就造成了前后部分的跌宕,使整首作品更具张力。就全诗情调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
元稹刚刚进入仕途的时候,为人正直无私,做事也雷厉风行,然而他为人处世的原则在一次贬官后发生了改变。一次,回京述职的元稹住在了朝廷的驿馆之中。半夜的时候,一个名叫刘士元的太监也住进了驿馆。在唐代后期,宦官集团的势力极大,上可以废立君王,下可以诛杀宰相,所以刘士元根本没把元稹放在眼里,非逼着元稹将高档的房间让给自己。少年气盛的元稹当场拒绝了这个无理要求,恼羞成怒的刘士元就带着人在驿馆里到处追打元稹,甚至还用马鞭在元稹的脸上留下了“记号”。朝廷的宰相们知道这件事后,不敢惩治刘士元,反而斥责元稹年少气盛,有失大臣的体统,将他贬到外地当了一个小小的参军。此后元稹行事之风大变,开始讨好宦官集团,后来一路平步青云,被升为中书舍人,还当过三个月的宰相。



离思其二
元稹

山泉散漫绕阶流,
万树桃花映小楼。
闲读道书慵未起,
水晶帘下看梳头。



南园十三首其一〔李贺〕

花枝草蔓眼中开,
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
嫁与春风不用媒。

此诗前两句写花的美好姿态。“花枝”与“草蔓”,二者一刚一柔,一高一低,给人以强烈的立体感。“眼中开”三个字暗示了自己一直在园中停伫,故得以观察到花草从“未开”到“已开”的过程,进而展现出作者的痴心与缠绵。次句写花色,“小白长红”四字是新奇语,本指白花星星点点,红花连绵成丛,将其和后面的“越女腮”连看,可令人产生对美人容貌的联想:一抹腮红之下微露出白皙的肌肤,甚是娇羞妩媚。
第三句从花开转到花落。日暮之时,花落香消,随风飘零,回想其盛开之际,是何等伤感,“可怜”二字写尽诗人惜花之情,也融入了对自己身世的感伤。作者以“嫣香”借代花草,“嫣”指其态,“香”指其味。诗人还采用通感的手法,以一“落”字,使人们不仅看到了花瓣的飘零,还感受到花草之青春的逝去,芳香的消散。而且,“嫣香”顺承“越女腮”,且适用于女子,故它还将上句“越女”的喻体延续了下来,和末句之“嫁”形成勾连。末句顺流而下,造成两方面的审美效果:从人的角度看,意味着美人迟暮,不用媒妁,已然出嫁;从花的角度看,则意味着落花径自“嫁给”了春风,随它飘去。“不用”二字流露出年华易逝的感叹和身世飘零的无奈。
全诗前扬后抑,虽写花草,却一直隐含着对美人的比喻。诗中自然地采用了借代、拟人、通感等写作手法,在状物的同时流露出自伤之意,实为佳作。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其二
李贺

斫取青光写楚辞,
腻香春粉黑离离。
无情有恨何人见,
露压烟啼千万枝。



近试上张水部〔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的前两句先交代场所、时间和主人公,很显然,场所是在洞房,时间是在拜堂成亲后的第二天凌晨,而主人公是一个刚出嫁的新娘。由于全诗都以新娘的口吻在叙述,所以从“昨夜”二字,读者可以体会到新娘对洞房之夜美好的回味。而“停红烛”三字又使读者仿佛看见幽暗朦胧的红色烛光映衬着美丽的凤冠霞帔,新娘娇羞的面庞掩映于其中,分外令人陶醉。天还没亮,新娘就起了床,等待天明好去堂前给公婆行礼问安。那么在这样的时刻,新娘的心情是如何的呢?诗人没有明写,而是在后两句中以一个生动的细节来进行反映:她在梳妆完毕后,低声询问身边的丈夫“画眉深浅入时无?”由“低声”二字,可以想象新娘软语商量的情态。从外部来看,这体现出她的温柔和娇媚;从内部来看,这也反映出她害怕别人听见,害羞和忐忑的心情。那么,新娘为何要征询丈夫关于自己化妆的意见?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希望借得体漂亮的妆饰引起丈夫对她的关注,做个令丈夫满意的好妻子;二是希望能够给公婆一个端庄贤惠的印象,做个好媳妇。中国古代推崇孝道,父母公婆在家庭中的地位是高于其他任何人的,忤逆父母,被视为大逆不道,所以聪明的媳妇总是拼命讨公婆的欢心,以期得到家庭中的权威人物的认可。这样看来,这个细节虽然只有一问,却以小见大,包含了新娘对幸福婚姻的渴望,对未知生活的担心,以及对丈夫的依恋,心理刻画细腻入微,充满生趣。
不看诗题,只当此诗表面写的是洞房花烛后新妇的言行,而看了《近试上张水部》的题目之后,一切才豁然明朗:原来这是诗人在临近考试前向张水部投赠的一首诗。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师生等社会关系,乃是从《楚辞》就开始出现并在其后得到发展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诗人继承了这个文学传统,把自己放在媳妇的位置上,流露出一名应试举子的不安与期待。对于考生来说,考官的态度,如同公婆对媳妇的看法一样,将关系到他的前途和政治命运,如何令考官满意是每个考生最关心的问题。而作为水部郎中的张籍,自然是诗中的新郎,新娘对丈夫的询问,其实是诗人在向张籍提问:“我的文章是否能够得到主考的青睐呢?”这首诗新颖别致,一箭双雕,实为干谒诗中的佳作。



宫词
朱庆馀

寂寂花时闭院门,
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
鹦鹉前头不敢言。



题都城南庄〔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此诗分为前后两个层次。前两句回忆过去情形:去年的今天,在这个院子里,看到的是一个与桃花相映生辉的美丽女子。“去年今日”是有心语,为何诗人来此的日子正好是“去年今日”?只因“今日”是一个不平常的日子,在去年的今天,诗人发现了心中的至美,而今年的今天,他也正是专程为寻找这往日的美丽而来。第二句妙绝,若光写桃花,则诗中不见人情;若光写人面,则诗中不见颜色。“人面桃花相映红”一句将人与花交织在一起,因为有人,桃花更有生气,因为有花,美人更添娇艳。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从这样的情景中,读者不难感受到当时作者和美人心中荡漾的情意。后两句写到的是眼下的情形:今年又到了这天,这里却是院门紧闭,去年的美人已不知所踪,留下的只是依旧鲜艳的桃花。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审美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物是人非的沧桑。这句诗中,诗人描写的是不同的时间,同一个地点。今日重来,深院桃花仍是旧时模样,但心中最为牵挂的美人却已不在,诗人心中自有无限感慨;第二,不见美人的哀伤。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若以他物写相思,未必有太多哀伤,但诗人以“桃花依旧笑春风”的乐景作结,对比之下,自己心中的哀伤被放大了许多,使诗意更易动人。
此诗虽然短小,但婉曲隽永,耐人回味。在内容上,“人面桃花”自此成为人们形容女性美丽容颜的丽词。在结构上,时间轮回,物是人非的写作方法对后来作家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北宋时期,大臣李、扈蒙、李穆等人奉宋太宗的命令编纂了一本类书《太平广记》,全书共50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其中就有关于崔护这首《题都城南庄》的来龙去脉。按照《太平广记》的记载,落第考生崔护在清明节时独自一人到长安南郊游玩,认识了一位貌美如花的姑娘。一年后的清明节,崔护又前往南郊寻访,结果发现姑娘已经病入膏肓。按照姑娘父亲的说法,姑娘自从崔护走后就茶不思饭不想,后来身体越来越差。崔护听说后非常感动,就来到姑娘的窗前失声痛哭。没想到姑娘听到了他的哭声,居然睁开了双眼,再过了几日,姑娘的病竟然完全康复。姑娘的父亲喜出望外,就把女儿嫁给了崔护,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姻缘。



晚鸡
崔护

黯黯严城罢鼓鼙,
数声相续出塞栖。
不嫌惊破纱窗梦,
却恐为奴半夜啼。



江南春绝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此诗生动地体现了杜牧写景清丽的特点,首句先用“千里”二字荡开空间,使人仿佛在空中俯瞰江南的自然美景——在美丽的江南,到处是黄莺婉转的歌声,到处是相互映衬的绿树与红花,真可谓鸟语花香,有声有色。次句“水村山郭酒旗风”转入“人世”,有靠水而建的村庄,有依山而造的城郭,还有酒家前迎风招展的酒旗。在这样一个花红柳绿的春天,村叟在水边垂钓,浣女在河边捣衣说笑,孩子们在山边的城郭下玩耍,而酒家的主人正在热情地款待着他的客人。人世和自然完美融合,营造出美丽的江南风情。
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两句,首先妙在写景。杜牧笔下的江南佛寺,由于轻烟细雨的笼罩,犹如薄纱遮面的女子,给读者带来了如梦似幻的朦胧美。另外,也应该体味到作者在写景中蕴含的讽刺。《南史·郭祖深传》详细记载了南朝修建寺庙的情状:“时帝大弘释典,将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条以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南朝统治者修建大量寺庙实属劳民伤财之举,杜牧在描写了多个意象后,单独列出前朝的寺庙进行刻画,强烈突显出了其存在的不合理性。然而在修建了这么多佛寺后,政权终究是灭亡了,只留下这无数的砖石伫立在烟雨之中。究竟国家的安宁、人们的幸福是靠自己还是靠神佛?末句意犹未尽,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思索空间。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遣怀〔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
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

诗的前两句截取了诗人扬州生活的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片段,首句起于“落魄”二字,定下了全诗感伤的基调,并借以说明“载酒行”的原因在于借酒消愁。第二句用了楚灵王好细腰和赵飞燕能在人的手掌上跳舞的典故,暗示了作者和妓女之间亲密的关系。将两句合看,有酒有色,可见杜牧扬州生活之放荡。
后两句从具体中抽离出来,抒发感慨,“十年”的时光对诗人来说,并不短暂,在这十年当中,他常置身于烟花柳巷之中,周旋于扬州名妓之间。如今看来,一切繁华皆为南柯一梦。在“十年”和“一觉”的对举中,蕴涵了诗人无尽的感伤:自己的凌云之志、自己的青春年华、自己的报国之心在十年之后都已烟消云散,梦醒时分,回首往事,自己在这些日子里都做了什么,留下了什么呢?“赢得青楼薄幸名”以调侃的语气给出了答案——这十年的光阴,都被耗费在了歌馆妓院之内,但即使是在自己终日揽腰于手、耳鬓厮磨的烟花女子那,“赢得”的却也只是一个薄情寡义的名声。诗人对仕途的失意,对生活的悔恨,通过“赢得”二字,以自嘲的方式表现得深刻且沉痛。
这四句诗在结构上可谓波澜起伏,首句因有“落魄”两字,调子是压抑的,而次句描写妓女美好的姿态,又搀杂着愉悦的感受,诗情在这里形成了一个转折。第三句将自己十年扬州生活归于一梦,是对过去的否定,诗情再次重重跌落,末句照应第二句诗,采用肯定的句式加以自嘲,“赢得”二字又使诗歌结构产生了变化。全诗句句转折却又彼此勾连,不愧为杜牧的重要代表作品。
据《唐才子传》的记载,太和年间(827~835),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掌书记,当时的淮南经济发达,远胜长安,绝色名妓大多云集于此。当时杜牧诗名正盛,又喜欢追逐红粉佳人,所以他收到的各种宴会邀请函往往都要用筐来装。后来,杜牧以御史的身份来到洛阳,当地有一位姓李的司徒,他家中的歌姬号称洛阳第一。可每次举办宴会的时候,都不敢邀请杜牧参加,因为杜牧一到这种交际场合就会放浪形骸,会使主人感到难堪。然而没过多久,李司徒还是忍不住邀请杜牧参加自家举办的宴会。杜牧果然一上来就旁若无人,直接对主人说道:“听说有位叫紫云的姑娘,擅长歌舞,请出来让在下见一见吧。”无奈的李司徒只好唤出了紫云姑娘献舞。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如果单以风流韵事的多少为唐代诗人排一个座次,外表俊朗,性好歌舞的杜牧绝对稳居三甲之列。



金谷园
杜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
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
落花犹似坠楼人。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全诗一开篇便描绘出一片深秋山林之景,绕山的是一条微径,蜿蜒地伸向山头。诗人正乘车缓缓行进在这条蜿蜒的小路上,所见无非山石、枯树。“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寒”字又带给人肃杀的感觉。外在的景物给人的感受是凄冷的,这是此诗的第一个层次。
第二句“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极妙,从客体看,“人家”处在白云缭绕的高处,人境和仙境难分难解,给人如梦似幻的感觉。从主体看,作者能够到达“白云生处”,可见非为俗务而来。临缥缈之境,赏世外之景,足见其雅士情怀。另外,白云之下,是寂寥萧杀的山路,但白云之上却出现了充满生机的“人家”,这种变化不仅在视觉上带给人一种亲切新鲜的感觉,而且使读者在心理上产生了由冷到暖的转换,这是此诗的第二个层次。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又是怎样一种心境?王维曾经写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作者漫步至水尽之处便不再执着寻觅它路,而是席地而坐,观赏云起之景,这是何等的随遇而安。杜牧此诗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并未疲惫,只因见到山上的红枫叶,便不再继续前行,而是停车玩赏,其中体现出的不仅是枫叶的美丽,更是诗人的自适。此句中的“晚”字被置于句尾,可理解为诗人在傍晚时分停车观赏枫林,也可理解为诗人观赏枫林直至傍晚。若按前者理解,则使人仿佛看见夕阳照在枫叶上,夕阳和枫叶交相辉映,格外绚烂;若按后者理解,则让人更多地感受到太阳渐渐西沉,阳光从各个角度照射到枫林上,产生不同的光影效果,并使人更深地体会到,诗人对深山红叶的喜爱之情。末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是作者基于以上情境所生发出的极富理趣的一句诗,它蕴涵了以下两层意思:第一,体现出作者积极乐观的精神。秋天虽然萧瑟,但杜牧以一颗自适的心灵去品味自然,又怎么会发现不了美于春花的红叶呢?第二,暗示了希望永远不会消逝的哲理。秋日里,天气渐渐转冷,阳光渐渐黯淡,但枫树正是在此环境下层林尽染,甚至红于春花。末句中的“红”字和首句中的“寒”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人燃起生活的希望。后两句透过枫林红叶,将读者的情绪带到最高,形成了此诗的第三个层次。
全诗环环相扣,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三个层次分别从外在的环境和内在的心情两方面层层推进,给人以变化之美。



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
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商山早行》为温庭筠到襄阳投奔徐商时途中所作,此时作者已50多岁,饱尝了颠沛流离之苦,现在又要远行,心中自有无限惆怅。首联扣住“早”字,写诗人清晨起来,旅店外已响起叮叮当当的车马铃声。旅客们正忙着套马驾车,准备出发。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人们出行非常辛苦,所以人们一般都安土重迁,害怕远行。“客行悲故乡”一句,引起了广大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千古名句,这一联采用“意象叠加”之法,没有一个闲字,直接将六个名词连在一起,语言简洁,又蕴藏了很多审美内涵。若单独从各个名词进行分析,皆使人有凛然出尘之感,若将其合看,则更见其中奥妙:“鸡声”写听觉,“人迹”写视觉,诗中全不见“鸡”、“人”,却又透过二者之影响,含“鸡”、“人”于其中,实在妙不可言;若将“茅店”与“板桥”合看,则可构成美术中的散点透视,不仅造成视觉上的错落感,还让人听到了茅店外旅人的交谈声,板桥上清脆的马蹄声;再加上“月”与“霜”,整幅画面又笼上了一层朦胧的月色,地上泛起了隐隐的霜华,在触觉上,读者仿佛也感受到了霜月带来的寒意。
颈联是描绘行旅在路上的景象。山路上落下厚厚的一层槲叶,驿墙边白色的枳花在晨昏中显得很明亮。“槲”与“枳”,一个乔木,一个灌木;一个高,一个低,给人以强烈的立体感,更衬托了这春山的空寂,渲染了诗人旅途的寂寞。尾联由实入虚,以思乡之梦作结,梦中的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抽象的乡思被形象化了。对比梦中之景,现在的诗人正受着颠沛流离之苦,虚实情景的比对,让人从中体味到不尽的哀伤。



送人东归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洒慰离颜。



乐游原〔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前两句交代自己登临乐游园的时间和起因,傍晚时分,诗人由于内心的不适,产生了游赏之意。后两句是千古名句,蕴藏无数感慨于其中。诗人登临古原之上,看到的是“无限”的江山,想起的是“无限”的过去和未来,既有时间上的距离,也有空间上的广度。末句用一个转折,将随着前句喷涌而出的豪情截住,扣住首句“不适”二字,以感伤语收束全诗。此句虽写眼前之黄昏,但联系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作者身世,可体会到其中意味。从政治角度来看,晚唐时唐王朝逐渐没落,藩镇割据严重,在这个意义上,“夕阳”指的是唐朝政权,“黄昏”则意味着这个伟大朝代将要终结。从个人角度来看,李商隐终身在“牛李党争”中挣扎,生命就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消磨掉了。在这个意义上,“夕阳”指的是自己的人生,“黄昏”则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句中流露出无限眷恋之情。全诗兴寄深远,后两句既写景物,又蕴涵无限哲思。一放一收,显示出作者深沉的感慨和高超的文思。
唐文宗开成二年(847),李商隐中进士,从此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当时的宰相令狐楚是一位文学大家,他非常赏识才华横溢的李商隐,把他收入自己的门下,教授其文书礼法。有了当朝宰相的青睐,李商隐的仕途自然一帆风顺,很快就升到了御史的职位。然而不久后,兴元节度使王茂元也发现了李商隐的才华,就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谁知这却给李商隐的仕途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唐朝中后期,以牛僧孺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争斗不断,史称“牛李党争”,这两党众人互不来往,势同水火。而李商隐的老恩师令狐楚是牛党中人,他的岳父王茂元却是李党中坚,这下牛党中人将李商隐当成了叛徒,李党中人也觉得他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两面不讨好的李商隐此后备受打击。



天涯
李商隐

春日在天涯,
天涯日又斜。
莺啼如有泪,
为湿最高花。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这首诗是李商隐写给自己的妻子的,全诗没有起兴,没有典故,也不用象征,却蕴无限深情于无华的词语之中,令人回味无穷。
首句从对面写起,以“君问归期”开篇,是传统写法。下面的回答“未有期”所体现出的是一种连自我的归期都无法把握的伤感。“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跳出夫妻间的对话,转而写眼前景。它一方面点明诗人当时所处环境:秋天、雨夜、巴山,这就是诗人独处的凄凉之地。另一方面,它也使人深深体味到作者当时的心境:漂泊之感,思念之情,一如巴山夜雨,池中秋水,淅淅沥沥,在心头漫溢。
后两句是由眼前孤寂之苦所引发的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虽然诗人只能在凄风苦雨中一个人承受孤单寂寞,但是他想象到在将来,夫妻二人已团聚于家园,在西窗之下,整夜叙说着现在这段难熬的时光,又是何其快乐!将后两句诗置入全诗中考量,可发现其中巧妙之处:此诗前半部分写“哀景”,后半部分写“乐景”,由于前面两句的铺垫,“却话巴山夜雨时”蕴涵了更多解脱后的欣喜,而由于后面的想象,前面的“巴山夜雨涨秋池”则融入了更多孤单的苦闷,读者着意于“哀景”则更哀,着意于“乐景”则更乐,这是前后互相衬托的艺术效果;最后,全诗前实后虚,在情景的虚实交错中,别有一番缠绵滋味。
李商隐娶妻之后,多年在外任职,即便回到了长安,也只是担任一些闲职。为了一展胸中的抱负,他只好厚颜拜托当时的宰相令狐帮忙。令狐是李商隐的老师令狐楚的儿子,他对李商隐投奔李党的事情仍然念念不忘,所以一口拒绝了李商隐的请求。一天,正赶上重阳节,李商隐在令狐的客厅里留下了一首诗,诗云:“十年泉下无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郎君官重施行马,东阁无因许再窥。”令狐见诗之后也不禁恻然,想起了两人当年在令狐府中的情谊,最终将李商隐补为了太学博士。虽然李商隐在官场前途黯淡,但他的诗文却名动一时。大诗人白居易晚年时就非常喜欢李商隐的诗句,甚至还开玩笑说下辈子要给李商隐当儿子。白居易去世几年后,李商隐的夫人果然生下了一个男婴,李商隐给其取名为“白老”,以此纪念对他颇为赏识的白居易。



正月崇让宅

李商隐
密锁重关掩绿苔,
廊深阁迥此徘徊。
先知风起月含晕,
尚自露寒花未开。
蝙拂帘旌终展转,
鼠翻窗网小惊猜。
背灯独共余香语,
不觉犹歌《起夜来》。



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说起《锦瑟》的创作题旨,自宋代以来就有学者对该诗主题做出了诸多解释和推测,至今有分歧的说法达十几种之多。或以为是悼亡之作,或以为是爱国之篇,或以为是自比文才之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首联两句,诗人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思。“锦瑟”究竟比喻什么?它又为何让诗人追思起似水年华呢?其意颇难索解,但“无端”二字也正好契合了此诗朦胧的意境——“锦瑟”有“五十弦”是“无端”的,以“锦瑟”起兴也可说是“无端”的,同样,“锦瑟”与“华年”之间的联系也是“无端”的。诗人“无端”地感触于“锦瑟”之弦,抚琴之际,“无端”地想起了过去的年华,又是何其自然!然而,在这“无端”二字中,却又有理可循:正是因为诗人追忆起过去,身世、爱情、事业不停地在他的脑中萦绕,完全占据了他的思绪,所以他甚至无法弄清瑟的构造。“一弦一柱”和“思华年”分别是当时作者的“外”和“内”,此二句以外写内,虚实交错,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体味空间,可谓匠心独具。
中间四句,诗人将四个典故排比在一起,构成了一组迷离恍惚的画面。“庄生梦蝶”说的是庄周在梦中,不知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自己。“望帝啼鹃”则说的是杜宇化而为鸟,日夜哀鸣,口中啼出鲜血。作者采用这两个典故,通过事物之间的转化,写出自己内心的朦胧——究竟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幻?什么是“自己”,什么又是“非己”?后面两个典故又制造出外在的朦胧,在明月之下,鲛人之泪闪烁着迷离的光泽;在温暖阳光的照射下,埋藏在山中的美玉升起若隐若现的轻烟。这四个典故看似没有太紧密的联系,却由内而外,共同营造出了迷离的艺术效果,进而融入了自己复杂的人生感受。尾联收束全篇,“此情”与开头的“年华”相呼应。这是诗人多层次、曲折的感情世界的剖析。如此悲伤的情怀,今朝回忆起来真让人感到无限怅恨,而在当时,自己却已不胜惘然了。
人们常说,“一篇锦瑟难人解”,其主要的原因在于此诗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不强,字词朦胧。那么不妨换一种思维方式——既然难解,又何必要解?只要能感受到诗中感伤的情怀,体味到诗中深幽的意境,就已经足够了。



无题其一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山园小梅〔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
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
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
不须檀板共金樽。

第一句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以“众芳摇落”和“独暄妍”进行比对:在霜凌雪侮下,百花都凋谢即尽,只有梅花一枝独秀,开得格外明丽鲜艳,从对比中,反衬出梅花凌寒独放,卓尔不群的风骨。诗的第二句,“占尽”二字,将梅花自信、豪放之气尽显无遗。梅花独占小园美丽的风光,小园因有了这梅而有了春色,有了活力,有了美景和情趣。试想,天地间白茫茫一片,忽见小园三五枝红梅,这是何其夺目的色泽!
颔联两句诗是传诵千古的名句。“疏影横斜”以影写形,勾勒出梅枝疏淡有致的形态,在视觉上造成立体感,“水清浅”三个字,不仅在诗中加入了水声,而且淡化了梅花的粉艳气。“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指一股幽幽的淡香,在昏黄的月亮光的照射下,微微在空气中荡漾浮动。而将两句中几个名词、动词混在一起,更可见其中韵味。将“疏影”、“水”与“浮动”合看,读者可看见梅枝在水上微微颤动,其倒影随着清浅的水波微微荡漾;若再将“月”、“水”与“浮动”合看,读者可看见水中明亮的月影上泛起的层层涟漪;若将“疏影”与“暗香”合看,则让人不仅见到梅花之形,还闻到梅花之味;若再将以上意象融入到“黄昏”中,又使得诗中增加了朦胧的美感。
颈联两句运用想象抒情。诗人设想高洁的白鹤想从空中飞下来与梅花比比谁更美,但无信心,故而先向小园中偷看一眼,而美丽的粉蝶也会被梅的美丽风姿所折服,甚至幽然断魂。尾联又换角度,意思是说,面对这样雅洁美丽的梅花,只有通过吟诗这种高雅之举来亲近她,切不可用檀板金樽等世俗所喜爱的声色宴饮之乐来亵渎她。全诗高洁淡雅,是咏梅诗中的佳作。



梅花

林逋
吟怀长恨负芳时,
为见梅花辄入诗。
雪后园林才半树,
水边篱落忽横枝。
人怜红艳多应俗,
天与清香似有私。
堪笑胡雏亦风味,
解将声调角中吹。



泊船瓜洲〔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从字面上看,诗人表达的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何尝不也蕴涵着他想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呢?
本诗即景生情,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诗人此番出来做官的无奈和欲急切回归江宁的愿望。诗人回首江南,大地一片翠绿,望着这照着瓜洲渡口,也照着钟山的明月,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这首诗不仅借景抒情,情寓于景,而且叙事也富有情致,格调清新。
这首诗最被人津津乐道的是“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据说作者先后选换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后才决定用“绿”字,可谓“语不惊人死不休”,成为精心修改诗作的一段佳话。一个“绿”字,不但充满了色彩感,而且这种色彩感又包含了动感,使这首诗增色不少。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后来许多谈炼字的文章,都以此为例。
王安石少有大志,在名师杜子野先生的指导下勤奋苦读,每至深夜。一日,王安石得知李白梦见自己所用的笔头上长了一朵美丽的花,因此才思横溢,名闻天下。于是他问杜子野:“先生,人世间难道真会有生花笔吗?”杜子野正色道:“当然有啊!事实上有的笔头会长花,有的笔头不会长,只是我们的肉眼难以分辨罢了。”王安石见杜先生如此认真,便道:“那么先生能给我一支生花笔吗?”于是,杜子野拿来一大捆毛笔,对王安石说:“这里有九百九十九枝毛笔,其中有一枝是生花笔,究竟是哪一枝,我也不清楚,还是你自己寻找吧。”从此,王安石按照杜子野的教导,每日勤练文章,足足写秃了数百枝毛笔,终成一代文学大家。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题咏西湖的诗。西湖晴天,日照湖水,水映日光,碧波荡漾,一片浩然无边、开阔艳丽的水乡景象,令人心旷神怡。西湖雨天,烟雨缭绕,山色如蒙薄纱,风姿绰约,更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奇景。这一天,诗人到西湖游览,起初天色晴朗,风和日丽,后来天色转阴,下起雨来,雨雾迷漫,山色朦胧,别有一番情调。西湖正如那仪态万方的美人西子一样,无论是淡雅或浓艳的打扮,都恰到好处,美丽动人。前两句用白描和对比的方法,概括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所呈现的不同的美态。第一句描写晴天的湖光,第二句赞美雨天的山色,两句从刚晴又雨的具体情景着笔,对西湖迷人的面貌做了准确描绘。“潋滟”、“空”等词用得极精当、传神。后两句诗人把西湖比作西施,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联想到西施的“浓妆淡抹总相宜”,古来多少西湖诗全被这两句扫尽。喻体(西子)和本体(西湖)之间,除了从字面上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主要着眼点在于二者同具有天赋的自然之美,正因为如此,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浓妆也好,淡抹也好,都不改其美。全诗构思高妙,概括性强,把西湖晴雨皆宜的美景传神地勾勒了出来。
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3),苏轼来到钱塘(杭州)任职。上任之初,都商税务(掌管赋税的官吏)捕到一个逃税的贡进士(由州县官选拔再推荐给京城的书生),他冒用苏东坡的名衔密封两个大包袱要送到京城苏侍郎(苏轼的弟弟苏辙,时任门下侍郎)府第。经过仔细询问,苏轼得知这个书生包袱里装的是建阳薄丝。书生想将其贩运到京城,以作为考试期间的费用,因为害怕沿路的税务官署抽税,所以才冒用了苏轼的名义。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后,一向喜欢提携晚辈的苏轼在包袱上写上了字条,还将一封给弟弟苏辙的信交给书生,请他转交给自己的弟弟。这样,书生顺利地到达了京城,第二年还考中了进士,后来他特地返回钱塘,当面感谢苏轼的宽宏大度。



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陆游作这首诗时已62岁,在家赋闲五年,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随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这一年春天,他被任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临安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陆游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
五年来,他对政治上的倾轧和世态炎凉更有体会。诗的开篇就感叹世态人情薄得就像半透明的纱。世情既然如此浅薄,又何必出来做官呢?所以下句说:为什么骑了马到京城里来,过这客居寂寞与无聊的生活?“小楼”一联是陆游的名句,历来评诗的人都对此联赞不绝口。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会传来叫卖杏花的声音。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淡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涌上了眉间心头。在这明艳的春光中,诗人在做什么呢?在闲极无聊中,他作草书消遣。“矮纸”就是短纸、小纸,“草”就是草书;当时小雨初霁,所以说“晴窗”;“细乳”指彻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分茶”指鉴别茶的等级,这里就是品茶的意思。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一番闲适恬静,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在练字品茶消磨时光,诗人再也捺不住心头的怨愤,于是写下了结尾两句以自嘲。整首诗虽然写春,却不是欢春,而是“薄”春。春天虽美,但在心情郁闷的作者心目中,却更显惆怅。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夏日田园杂兴〔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在南宋诗人中,范成大可以说是南宋田园诗歌的集大成者,他的田园诗主要以《四时田园杂兴》为主,这一组诗一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每组十二首。这些诗作于范成大退休之后在石湖居住之时。这里选的是他的《夏日田园杂兴》中的一首。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乍看起来,这两句对仗工整的诗句好似民歌一般,悦耳动听。这是典型的农村夏季景物,看,那梅子已经成熟了,是那样的金黄,杏子经过夏雨的滋润,显得异常肥硕,在田中,麦子已经扬花,麦花如雪一般的白,而油菜已经结满果实,金黄的菜花已经变得稀稀疏疏了。这景物,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是写不出来的,范成大的田园生活从诗中就可以看出,作为诗人,他具有别人所没有的观察力。如此细腻的描写,亲切感人,读者如置身于这美丽的田园风光之中。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前两句写景已经是那么的流畅清新,接下来,诗人依然以圆润的笔调继续描写夏日田园风光。夏季白天越来越长,在这漫长的夏日里,村庄的篱笆边上没有行人经过,只有那悠闲无事的蜻蜓蝴蝶款款而飞。在整首诗里面,诗人丝毫没有去描写夏日农人劳作的景象,但是农人的辛勤劳作却在诗中显得异常突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诗人都说了是“无人过”,人去哪儿了呢?原来在这忙碌的夏日里,农人们都去田地里劳作去了,自然而然就没人在家中了。范成大这种纯然写景的手法,好像谱写了一首音调细腻的田园交响曲,虽然没有华丽的词句,却取得了优美清新的艺术效果。
隆兴二年(1164),南宋朝廷和金朝达成了屈辱的《隆兴合议》。乾道六年(1170),宋孝宗决定废除使臣向金国皇帝跪拜受书这一耻辱性的礼仪,想派一名大臣出使金国。朝中的大臣都觉得此行危险,不敢奉命。当时任起居郎的范成大挺身而出,向孝宗表示他愿意为国分忧,出使金国。金国君臣久闻范成大的诗名,就在皇宫大殿里召见了这位忠心为国的使者。双方刚一见面,范成大就单刀直入,慷慨激昂地说:“宋金两国已经约为叔侄之国,可我大宋的使者见到贵国皇帝时还要行臣子之力,这实在于礼不和,请贵国废除跪拜受书的礼仪。”金国君臣大惊失色,不知如何是好。最后,在范成大的力争之下,宋使跪拜受书的礼节终被废止,范成大用自己的智勇为国家赢得了尊严。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诗因其手法独特而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它句句如画,展示了明媚的夏日风光,朴实自然又真切感人。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与四季不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看似突兀,实际上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仿佛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全诗明白晓畅,其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后确实能让人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这句“映日荷花”,后来也启发了众多画家的灵感。
杨万里为官清廉,秉性刚直,敢做敢当,为百姓着想。他曾任奉新县知县,时值大旱,百姓困苦。杨万里见牢中关满了交不起租税的百姓,官置府库却依然空虚,深知是群吏盘剥所致。于是,他下令释放牢里的“囚犯”,并禁止基层小吏下乡搜扰百姓,还规定百姓缴纳税赋后,各级官吏必须把未纳税人的名单和应纳税额张榜公布,让老百姓监督。这样一来既督促了百姓交税,又杜绝了各级官吏贪污,还有利于税赋公平,因此深得百姓拥护。不出一月,欠税全部交清,奉新县的治理有了很大的改观,逐步走向繁荣。杨万里也因此成为奉新历史上最有名的知县之一。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游园不值〔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正是江南二月,云淡风轻,阳光明媚。诗人乘兴来到一座小花园的门前,想看看园里的花木。他轻轻敲了几下柴门,没有反应;又敲了几下,还是没人应声。他敲呀敲,半天也不见有人来开门迎客。怎么回事儿?主人真的不在吗?大概是怕园里的满地青苔被人践踏,所以才闭门谢客的。果真如此的话,那就未免太小气了!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写得幽默风趣,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是有意拒客,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这是为了给下面的两句作铺垫。诗人在花园外面寻思着,徘徊着,很是扫兴。在他无可奈何、正准备离去的时候,抬头之间,忽见墙上一枝盛开的红杏探出头来冲着人打招呼呢。诗人快意地想道:啊!满园的春色已经溢出墙外,任你主人把园门闭得再紧,也关它不住!“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从一枝盛开的红杏花,领略到满园热闹的春色,感受到满天绚丽的春光,总算是不虚此行了。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在这么一“关”一“出”之间,冲破围墙,溢出园外,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关锁不住的生命力。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是陆游写的诗。叶绍翁看到这首诗后想:陆游你写杏花,写春雨过后的杏花;我偏偏不写春雨,我写春雨过后的苍苔。后来钱钟书先生在整理陆游的诗时,发现陆游的诗作很多,留传千古的也很多,然而这一句“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却不如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个用“遮”一个用“关”,然而仅一个字的不同,后两句就成了千古名句,由此可见叶绍翁推敲用词的苦心。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心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皇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所作。在前两句中,诗人取入仕和兵败两件事情来概括自己的生平。首句中,诗人将“辛苦遭逢”和“起一经”并列,造成一种不合常理的对立。以明经入仕,青云直上,这对文天祥来说本应是喜事,但自己十年寒窗,换来的竟然是“辛苦遭逢”,这岂不成了自讨苦吃?但结合全诗不难发现,这并非作者的悔恨之言,而是借以表达自己读书不为名利,只是出于报效国家的使命感。而“干戈寥落四周星”一句,是就整个国家局势而言。当时战火未熄,肯为国捐躯者寥寥无几,此句暗含着对苟且偷生者的谴责。“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两句将国家命运和自己的身世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并以柳絮、浮萍作比:柳絮在风中飘飞,浮萍在雨中漂泊,它们都不能控制自己的命运。而国家和自己的未来又将如何呢?
“皇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句巧借所经历的地名抒情,“皇恐滩”与“零丁洋”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与诗人昨日的“惶恐”与今日的“零丁”自然相对,堪称天衣无缝。前面六句将诗人的失意、痛苦渲染到了极点,在前面诗句的铺垫下,最后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破空而出,显得异常坚定和慷慨。至此诗人已下定了以死报国的决心。全诗由悲而壮,由郁而扬,乃是一曲千古不朽的状歌。



扬子江
文天祥

几日随风北海游,
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



桃花庵歌〔唐伯虎〕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全诗的前两句在空间上层层缩小,由“桃花坞”到“桃花庵”,由“桃花庵”到“桃花仙”,通过空间的变换,不断给人以新鲜感。而前四句以顶真格写成,首尾均围绕“桃花”二字,读起来朗朗上口。其中的“桃花仙人”居于“桃花庵”中,与桃树为伴,又以桃花换酒,其行为举止是何其出尘洒脱!这是全诗的第一层。
以下四句为第二层,描写诗人自己平时的生活状态。他每天往复于酒醒酒醉之间,无世事羁绊;在桃花中或坐或眠,无案牍以劳形。这代表了诗人的一种理想生活状态。此四句诗互相呼应,结构十分严整。
后面八句为第三层,以“花酒”与“车马”分别代表隐逸和做官这两种不同的生活境遇。诗人的态度是明显的:宁愿“老死花酒间”,也“不愿鞠躬车马前”。诗人还以此生发开来,从“花酒”与“车马”的对立延展到“富者”和“贫者”的对立,以富者重视物质作为反衬,歌颂了贫士以花酒为伴,无视世俗名利的高洁品格。
最后四句为最后一层,在进行了足够的铺垫之后,诗人通过互相嘲笑的行为,将自己与世俗之人完全对立了起来。众人以世俗眼光看“我”,一个只好饮酒赏花的浪子自然是“疯癫”者;而“我”以自己的眼光看世人,这些只在乎身外名利,不在意闲适之美的人,又何尝不是偏执者呢?作者最后借前代英豪的身后事发出感叹:纵然生前叱咤风云,名利显于当世,又能如何?他们现在的墓地已没有一点繁华气象,早已化作百姓耕种之田地。这句诗从反面写出作者的思想倾向:与其用力于当世,不如穷居而野处,深合道家“无为”之理。



落花诗第十
唐寅

桃花净尽杏花空,
开落年年约略同,
自是节临三月暮,
何须人恨五更风。
扑檐直破帘衣碧,
上砌如欺地锦红,
拾向砑罗方帕里,
鸳鸯一对正当中。



己亥杂诗之五〔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道光十九年(1839),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写下了短诗315首,题为《己亥杂诗》。此诗是第一首,写他被迫辞官,离开北京时所抒发的感想。“浩荡离愁白日斜”一句以“愁”字开篇,定下了全诗的基调。“浩荡”一词本指水势浩大,作者以此喻“愁”,是采用了化虚为实的手法,将抽象的“愁”转化得具体可感。“白日斜”三字借景抒情,随着日头的西沉,诗人想到了国势的衰微,想到了自己命运的坎坷,心中无限的哀伤和痛苦都寄托在了这西下的夕阳当中。“吟鞭东指即天涯”不再重复上句之“愁”,却以马鞭东指的形象暗示出诗人辞官时茫然的心绪。在这句中,“吟鞭东指”是可见的实境,“天涯”是不可见的虚境,诗句在情境上形成跳跃,给人以遐想的空间。
末二句诗形成了三个转折:“落红”本意味着鲜花的消逝,但诗人竟然在逝去的花瓣中看到了它的“情”,生者有情令人欣慰,逝者仍然有情则更令人感动,这是第一层转折。“化作春泥”是第二层转折,本来如此美丽多情的花朵如今只能化作泥土为人所践踏,岂不是可惜可叹!而下面的“更护花”三字是第三层转折,也正因为花瓣化成了这看似毫不起眼的泥土,让它更能够加护于新生的生命。实际上这两句诗是作者以“落红”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却不会置国家大义于不顾,仍会关心为国效力的后辈,为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两句诗写物自然生动,比喻贴切感人,内涵十分丰富,被广为传诵。



《咏史》
龚自珍

金粉东南十五州,
万重恩怨属名流。
牢盆狎客操全算,
团扇才人踞上游。
避席畏闻文字狱,
著书都为稻梁谋。
田横五百人安在,
难道归来尽列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