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瘴疟(恶性疟疾)

 学中医书馆 2020-12-20
概述
瘴疟之名出《诸病源候论·疟病诸候·山瘴疟候》。 瘴疟指发无固定时日,有神志昏迷,或黄疸等病情严重之疟疾。
瘴疟,现代医学称:恶性疟疾。因感受山岚瘴气而发的一种疟疾。临床表现有寒多热少,或热多寒少,每日发作或间日发作,烦闷身重、昏沉不语。或狂言谵语。 
病因
多因感受山岚疠毒之气,湿热郁蒸所致。《诸病源候论·疟病诸候》:“此病生于岭南,带山瘴之气,其状发寒热,休作有时,皆有山溪源岭瘴湿毒气故也。其病重于伤暑之疟。”《瘴疟指南》卷上:“瘴疟形状,其病有三。而形状不外于头痛,发热,腰重,脚软,或冷,或呕,或泄,或大便秘,或小便赤,面赤,目红,口渴,心烦,胸中大热,舌或黑,狂言谵语,欲饮水,欲坐水中,或吐血,或衄血,或腹痛,或有汗,或无汗诸证。”有冷瘴、热瘴、哑瘴之分。
诊断依据
1、好发于岭南及海南岛,以夏秋之季为多见。
2、急起寒战,壮热持续不退,烦躁不安,或剧烈头痛,呕吐,颈项强直,昏迷,或四肢厥逆、抽搐,或身目黄染,小便色黑如酱油样。
3、白细胞正常或减少,大单核细胞增多。贫血。血液涂片可查到疟原虫。
4、脑脊液压力增高,白细胞数略高,蛋白质轻度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
5、骨髓穿刺涂片可查到疟原虫。
鉴别诊断
1、暑温[瘟]:亦好发于夏秋季节,但多见于小儿。急起持续高热,昏迷抽搐,一般无寒战,无贫血,血液涂片与骨髓穿刺涂片均查不到疟原虫。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特异性IsM和IgG抗体测定、单克隆抗体反向血凝抑制试验均呈阳性。 
2、疫毒痢:以急起高热,里急后重,痢下赤白,神昏谵语,四肢抽搐为特征,血象中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大便镜检可有大量脓细胞及红细胞,并有巨噬细胞,大便培养可有痢疾杆菌生长。 
3、肝瘟:以黄疸骤起,迅速加深,高热不退,神昏谵语,皮肤斑点,吐血衄血等症为特征,血清胆红素日内上升大于170μmol/L,ALT升高、浊度试验阳性,白/球蛋白倒置,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
辨证论治
1、热毒内陷证(热瘴);寒战壮热,烦躁口渴,面红目赤,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神昏谵语,或四肢抽搐,或皮肤黄染,小便短赤或色黑,舌绛苔焦黑,脉洪或弦数。清热解毒截疟。 
2、寒毒内闭证(冷瘴):寒战较甚而热微,嗜睡,胸闷呕吐,或神昏不语,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舌苔白厚,脉沉细。温阳散寒、辟秽化浊。 
其他治疗
1、抗疟治疗:
(1)蒿甲醚注射液,80~100mg/次/天,首次加倍,连续5天,肌注。
(2)磷酸咯萘啶注射液,3~6mg/kg,加入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中静脉滴入或分次肌注,疗程2~3天。
2、对症治疗:高热应及时降温,抽搐可酌用镇静剂如安定或氯丙嗪,脑水肿应及时脱水,并及时抢救呼吸衰竭与休克。
3、耳针疗法:取肾上腺、皮质下、内分泌等。
4、单方验方:
(1)鲜马鞭草100~200g(干品减半),水煎服。
(2)鲜青蒿200g,水浸泡15分钟,煮沸3分钟,分两次服。
(3)柴胡、常山、槟榔、黄芩、半夏、乌梅、山楂炭、生姜、红枣。水煎服。
并发症
瘴疾之作.率由暑热.所以腠理不密.多自汗.医者因其自汗.以治疟之法治之.用参 归术之剂补之.服后愈觉烦闷难安.神识昏迷不知.天热气蒸.得雨方解.瘴病热蒸.烦汗方除.白术止汗.黄 止汗.密腠理.汗不得出.热蒸无由得解.更作烦闷神昏.故白术黄 亦不宜遽用.或曰白术黄 .其性敛汗.为不可用.而肉桂亦非汗药.何又用之.余曰肉桂固能止汗.本草有曰主温中.又曰本乎地者.亲下.补肾用肉桂.故其性亦能引上焦之阳气.下达肾经.故可用.或曰子言.天气热蒸.得雨方解.瘴病热蒸.得汗方除.今病者自汗.宜其瘴之愈也.何又不除.余曰此自汗略得舒片时之热闷耳.若欲其愈.必也温中固下.正气和解.使阴升阳降.荣卫和调.邪无容地.自然大汗如雨.自头至足.无处不出.大汗后浑身冰冷.惟口中所出之气略温.此等证候不见.瘴热不复来矣.此时惟当慎其调摄.得百日.元气可复常耳.
治疗方剂
1、七枣汤: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或五脏气虚。阴阳相胜。作为瘴疟。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
大附子(一个炭火煨以盐浸再煨再浸七次去皮脐切片)
上用生姜七片。枣七枚。水煎。当发早晨空心温服。仍吃枣三五枚。忌口为要。冷瘴因寒疾而作。是方用大附子去寒痰。且能引上焦之阳气。下入至阴以成天地之交泰。正王太仆所谓益火之元。以消阴翳。加以大枣之甘。以温补脾气。则寒痰息而瘴疟止矣。
2、四兽饮:治喜怒不节。饮食过度。劳役兼并。致阴阳相胜。结聚痰饮。与卫气相搏。发为瘴疟。
人参、半夏(汤泡七次)、茯苓(去皮)、白术、草果(去皮)、陈皮、甘草(炙减半)、乌梅(去核)。上散用生姜枣子。入盐少许之。食顷浓皮纸裹水蘸温。慢火煨香熟。焙干。每服半两。清水煎。未发前连进三服。
瘴疟虽因天时。若平人脾胃元气实。则瘴毒虽惨。于身乎何有。惟喜怒伤气。饮食伤脾。则元气不固。然后瘴毒得以干之。经所谓邪之所腠。其气必虚是也。是方用参术苓草之甘温补脾。以益元气。加陈皮之辛。以理气。半夏之辛。以燥湿利痰。草果之辛。以消食。乌梅之酸。以敛气生津。姜枣以补元气。共为截疟之方。亦君子满座。小人自退之意也。
3、截瘴丸:治瘴病不问冷热。或一日一发。二日一发。三日一发。
常山(五两醋炒七次)、乌梅(四十粒去核)、槟榔(四十粒)、甘草(三两)。上再同炒为细末。姜汁打米糊为丸。梧子大。未发时。好酒吞二十一丸。一日服七八次。尤妙。发时莫服。瘴止后。忌鸡鱼羊肉。及面葱韭。并生冷瓜果。一切毒物。避风寒。成房事毋忿怒。瘴与疟同病而异名。第疟有定规。瘴多变怪。治瘴之法。不间断者。使之间断。明见作息有时。已间断者。使之轻减。然后用是方。无痰不疟。故用常山以去痰。寒热所感。邪气多在荣卫肌肉之间。常山能去皮肤毛孔中之邪气。佐以槟榔能下滞气。消积利痰。甘草之甘。以和中气。借乌梅之酸。以敛外泄阳气。生姜之辛。以开胃利痰。痰去则瘴本去矣。截瘴之方。惟此为妙。
4、七宝饮:治瘴疟一日一发。或间日一发。明白作息。有时此以截之。
常山、槟榔、青皮、草果(去皮、)浓朴、甘草。上各等分用酒水各一钟。煎好以棉罩之。放星月下露一宿。当日早冷服。服后莫热饮食。无痰不成疟。是方用常山以逐痰。槟榔以坠痰气。草果以温中去寒痰。浓朴青陈皮之辛以行气。气行则痰不能留。甘草以调胃和中。共为行气消痰之剂。痰消则疟本消。宜乎瘴之不再作也。按瘴病治法最难。于始发热不间断时。及其温中固下。正气和解后。明白作息。有时正气渐和。下焦湿冷已去。诸凡截药不犯寒凉。不吐不利者俱可用。
5、麦门冬汤:治瘴。神清目开。大小便如常。惟全不能出声身热。
麦冬(去心)、人参、白术、陈皮、川芎、半夏、当归、肉桂、乌梅、大附子、甘草、茯苓(去皮)。上加姜三片。水煎温调。黑神散服。
瘴若神昏直视。不知人事。痰响者属痰。神昏不知人事。不痰响能饮食。惟不能出声。此邪热涌沸其血。上塞心肺之窍。故不能言也。是方用六君子。缓火邪以补脾救元气。门冬解心肺之热。乌梅生津以收外泄阳气。归芎以行散上窍之血。血得热则行。故用桂附之热以行之。且能引上焦之阳下入阴分。再调黑神散。以驱逐其血。血散则心肺之窍开。而声音出矣。
6、黑神散:治瘴。黑豆(二合半炒去皮)当归(二两)蒲黄(二两)干姜(二两)熟地(二两)肉桂(二两去粗皮)白芍(酒炒五钱)甘草(五钱)
上为末每服二钱。调麦门冬汤下。瘴病之热专熬心肺。热甚则涌沸其血。出于上窍。则为吐衄。不能上退场门鼻。惟塞于心肺之窍。则为瘴。是方蒲黄能逐败血。芍归能去旧血。生新血。姜能使血行。甘草以和气益血。乃阴类。熟地黑豆。乃北方之物。合诸药以导血归源也。
7、青州白丸子:治瘴目上视。口噤痰涎闭塞。昏不知人。遗尿遗屎。及治中风痰甚等证。
生半夏(七两)南星(二两)生白附子(二两)生川乌(五钱)
上为细末。以生绢袋。盛于井花水内。摆出未出者。再以手揉。令出渣。再研再入。绢袋摆尽为度。于瓷盆中。日晒夜露。每日一换新水。搅澄清。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去水晒干。研细以糯米粉煎粥。清为丸。绿豆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汤下。
瘴口噤。目上视。痰涎闭塞。昏不知人。遗尿遗屎。因脾胃感冷。中气不能运痰。以致痰气上迷心窍。故神昏不能言也。痰生于湿。半夏南星能燥湿。痰滞于寒。白附之温。川乌之辛热。能祛寒。送以姜汤。最能治痰滞之瘴也。
8、星附汤:治瘴。痰涎上壅。昏不知人。声如牵锯。口噤直视。遗尿遗屎。生南星(一两)生附子(一两)木香(五钱)上散每服四钱姜九片。水煎温服。
瘴有痰涎上塞。声如扯锯之状。则再兼异证。皆痰所为。由脾胃感冷。中气虚寒。不能运痰而然。故用南星之燥。以去痰。附子之辛热以温中。佐以木香之辛以行气。气行则痰行也。予治痰证。多以气方为主。重者单用。或加二陈汤。内虚者。再倍加人参。更佐以沉香。屡屡获效。
9、三生饮:治瘴。如前证之甚者。及治瘴后痰厥。生南星(一两)生附子(五钱)生川乌(五钱)木香(二钱五分)上散。每服五钱。生姜十片。水煎温服。元气虚者。加人参五钱。同煎是方。即前方加川乌。因脾胃虚寒之甚。故加之。若元气虚者。加人参补元气利痰。有起死回生之妙。
10、正舌散:治瘴病。舌本强硬。语言不出。蝎梢(二钱五分去毒)茯神(一两微炒去皮木)薄荷(一两焙干)
上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或擦牙颊间亦。妙瘴病舌本强硬。语言不出者。因瘴热入于心脾经络而然。盖心之别脉系舌本。脾之脉连舌本。散舌下。是方用茯神可以宁心。益脾。薄荷能去风热。蝎梢能去风痰。风热去则心脾清。而舌强自消矣。
11、柴胡散:治瘴病。十四日外。寒热不已。不潮时。脉弦数者。柴胡(一两去芦)半夏(五钱汤泡)桂心(五钱去皮)白芍(五钱炒炙)甘草(三钱)
上散。姜七片。枣一枚。水煎温服。寒热。得退。便止此药。
瘴病十四日外。已过经矣。病虽未愈。元气稍苏。更兼其脉。热不潮时。亦弦数。此正疟脉弦数多热之证。况寒热脉弦。是邪在半表半里。足少阳实主之。故用柴胡为君。本经药也。木得桂而枯。故用以散少阳之邪。半夏生姜之辛。以散邪气。兼能燥湿利痰。治之瘴本若白芍之酸。甲味也。大枣甘草之甘。己味也。甲己化土。养脾之妙法也。是方李待制立。以治瘴扶脾利痰。以退半表半里之邪热。用以桂心。佐以柴胡。使柴胡之寒不能为柄。非神于用药者。不可同语也。
12、草果饮:治瘴疟头痛。身疼寒热。脉浮弦。草果(去壳)良姜青皮(去穣)川芎白芷苏叶甘草上各等分散。水煎热服。当发日前连进一服。不拘时候。
四时治要方。云风疟。食疟。疟即瘴也。多生于东南。谓东南乃鱼盐之地。及多暴风。风疟宜草果饮。此方用川芎。青皮。白芷。发散风邪。良姜。苏叶。发散寒热。今咳痰脉浮紧。头痛身疼。恶风寒。乃感乎凛冽暴风也。正宜草果饮。因食生冷肥腻。中脘生痰。呕逆遂成食疟。宜服二陈汤。三因方。治食疟用红丸子。亦为极妙。
13、夺命散:治伤寒瘴疟。阴阳证候不明。误投药。致病垂困。烦躁发渴。及妇人产后。胎煎受热。瘴等证。人参(一两去芦切片)用水二钟。于银石器内。煎至一钟。以冷水沉取冷一服而尽。若鼻有汗滴尤妙。
14、五苓散:治伤寒瘴疾。感暑中湿。小便不利。头疼身热。烦躁发渴等证。夏月主治尤多。能伐肾气下虚者。不可过服。泽泻(三两)猪苓(去皮一两五钱)茯苓(去皮一两五钱)肉桂(一两)白术(去芦一两五钱)上为细末。每服三钱。夏月背寒。头疼。发热无汗。小便秘。浓煎葱白汤调热服。令额上有汗。为妙或只用百滚汤。调热服。仍续啜热汤。冲令汗出。冒暑极热。新汲水调亦可。热瘴痢疾。小便不利者。并用热水调。大便泄小便不利者。车前子汤调。不宜多服。瘀热在里。发黄胆。茵陈汤调。或加辰砂尤治蕴热心烦。毛崇甫。因母病。孝感天地。梦投此方。可谓神方也。但五苓散。用桂正如小柴胡用人参。备急丸用干姜之类。欲其刚柔相济。亦存战守之意也。故方书谓五苓散。无桂及隔年陈者。俱不可用。
如去桂而加人参。却谓之春泽汤。治烦躁效。
15、乌沉散:治瘴疾心腹刺痛调中快气。乌药(一两)香附(三两焙干)甘草(一两炒)上共为细末入盐少许滚汤调服。
16、加减五积散:治瘴后腰疼脚痛浑身疼。苍术陈皮浓朴半夏茯苓当归川芎(大)肉桂干姜桔梗甘草枳壳(气弱者不用)上姜三片煎服。
17、黄建中汤:治瘴后自汗。黄白芍肉桂甘草上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服。
18、异功散:治瘴后。精神少。不喜饮食。此药能调胃进食。顺气化痰。不冷不燥。功效尤多。人参白术陈皮茯苓甘草上各等分。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服。
19、六君子汤:治瘴后体倦。食少多痰。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上各等分。姜水煎服。如易饥食不多。即饱闷者。加藿香砂仁。名香砂六君汤。
20、大养脾丸:(治同六君汤)人参(一两)白术(五钱)茯苓(一两)干姜(二两炮)砂仁(二两)麦芽(一两炒)甘草(一两五钱)上炼蜜为丸。每两八丸。每服一丸。食前细嚼姜汤下。
21、湿疽汤:治瘴后虚烦。不眠心胆虚怯。气郁生痰。痰与气搏。变生诸证。或四肢浮肿。心虚烦闷。触事易惊。或梦不祥。或异象眩惑。遂致心惊胆怯。半夏(一两五钱)枳实(一两)陈皮(一两五钱)甘草(四钱)茯苓(三两)竹茹上姜七片。枣一枚。水煎食前热服。
22、如圣饼子:治瘴疾呕逆。头疼及气厥痰饮。防风天麻半夏(各五钱生用)南星干姜川乌(各一两)川芎甘草上共为末。水丸作饼子。每服五饼姜汤下。
23、六和汤:治夏月冒暑。伏热发瘴。烦躁口渴。及心脾不调。霍乱吐泻。或疟或痢。或咳嗽。人参砂仁甘草杏仁半夏扁豆藿香茯苓木瓜香薷浓朴上散。每服四钱。姜三片。枣一枚煎服。
24、参苏饮:治瘴疟。壮热脉弦数。按之不绝。头痛目睛疼。人参苏叶前胡干葛半夏(各二钱)茯苓陈皮桔梗甘草枳壳(各五钱)姜七片。枣一枚。水煎服。不拘时。如头痛。目疼。
加川芎。闻之阳气恒泄之地。得疾者。虽身热亦多内寒。正经所谓。言热未已。寒病复始。又王叔和云。有热不可太攻之。热去则寒起是也。所以瘴疾热多卑热者。摄生方。卫生方。皆以病深而难治。参苏有不当服者。且如脉虚内弱烦躁而热。卫生方治以冷汤生姜附子汤甚效。余于湟川得周医云。近日三五证。热甚大。用附子干姜入麝香少许。汲水调下。心间如觉顿凉。即觉愈。未尝再服。
25、柴平汤:治瘴疾十四日外。热尚未除。其脉弦数有力。柴胡黄芩(炒黑)人参半夏陈皮甘草苍术浓朴上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服。
26、乐令黄汤:治瘴疾。发热烦躁。引饮大便不通。小便赤涩。狂言内热。神昏不省。黄人参陈皮当归桂心细辛前胡炒芍茯苓半夏甘草麦冬
上各等分。姜三片枣一枚。煎温服。
27、星香汤:治瘴。手足搐搦。及痰厥等证。气盛者用之。南星(八钱)木香(一钱)上每服四钱。姜十片水煎服。
28、附香饮:治瘴。气逆及痰厥。气虚者用之。大附子(八钱炮)木香(一钱)上每服四钱。姜十片。水煎服。以天雄易附子尤妙。
痰涎壅盛者。加全蝎五个。仍服黑锡丹镇坠。如六脉俱虚者。用三建各一两。木香五钱。姜枣煎。更磨沉香同服。
29、苏感丸:治因食生冷。至寒痰上壅。作瘴。及瘴后痰厥。或痢初起。用苏合香丸。感应丸。上各等分。和匀如丸。如黍米大。每服五六十丸。姜汤下。 
《圣济总录》论瘴疟
论曰人与天地同流,通万物一气,故有感于山川毒厉之气而为病者,瘴疟是也。以其寒热时作,与疟同类,故谓之瘴疟。传谓两山夹水多疟,盖阴气多而阳气少,则易为寒热之疾故也。
治瘴疟经百日或一年者。白薇汤方
白薇 蜀漆叶(各半两) 常山(一两) 知母(切焙半两) 鳖甲(去裙 醋炙黄三分) 甘草(炙锉) 苦参(各半两) 大黄(生一两) 升麻(半两) 石膏(碎三分) 豉(一合) 蒜(独颗者三枚切) 淡竹叶(切三两) 赤茯苓(去黑皮三分) 龙胆 黄芩(去黑心各半两)
上一十六味。锉如麻豆,每服三钱匕,水一盏,酒半盏,同煎至一盏去滓,未发前温一服,发时一服,仍以药汁涂手面良。
治瘴疟。麝香散方
麝香(研一钱) 鳖甲(去裙 醋炙黄半两) 丹砂(研二分) 甘草(炙半两) 大黄(炒三分) 常山(一两)
上六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未发前温酒调下,临发时更一服。
治诸瘴疠,及蛊毒疟等。木香丸方
木香(一分半) 升麻(三分) 鳖甲(去裙 醋炙黄) 甘草(炙各半两) 玄参 猪苓(去黑皮各三分) 犀角(镑) 槟榔(锉各半两) 豉(炒一合)上九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腹温酒下,日三服。
治山岚瘴疟,或入山早吸毒瓦斯,令人寒热如疟,终日不已,头痛痰逆,呕吐不下食,日渐羸瘦。砒霜丸方
砒霜(半两) 雄黄 丹砂(以上三味一处同研) 玳瑁(镑) 藜芦(炒) 椿叶阴干者(各一两) 阿魏(一两半别研)
上七味捣研为末,和匀,用安息香一两酒浸,重汤煮为糊,丸如赤小豆大。每用三丸,男左女右,以绯绢袋盛,系于臂或衣带上,如疟不已,即用醋汤面东咽下三丸,如要吐,空心浆水下五丸,如吐甚,以冷水调绿豆末一二钱匕,服即止,忌热物,此药五月五日合,勿令妇人鸡犬见。
治瘴疟。白术丸方
白术 丹砂(研) 麝香(研) 丁香 诃黎勒皮 安息香(入胡桃仁研) 檀香(锉)荜茇 犀角(镑各半两) 熏陆香 苏合香 龙脑(研各一分) 莎草根 石膏 木香(各半两)
上一十五味。捣研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空腹井华水下,老人小儿三丸,仍用纱绢袋盛,带于臂,辟鬼气,腊月合,以新瓷器盛,勿令泄气。
治岚瘴寒疟,兼解邪毒。砒霜丸方
砒霜(一分) 淀花(二两) 铁砧上末(四两淘净)
上三味。捣研为细末,用麝香少许,金银箔四十片,以糯米粽子,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用酒磨下,或吐或泻为瘥。
治山岚瘴疟,寒热往来,或二日、或三日一发。常山饮方
常山(锉)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熟各一两) 草豆蔻(去皮) 肉豆蔻(去壳各两枚) 乌梅(和核七枚) 槟榔(锉) 甘草(炙各半两)
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候冷,未发前服,如热吃即吐治山岚瘴疟,寒热久不瘥。保安汤方
常山(半两) 青蒿 知母(各一两) 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研半两)
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生姜半分,同煎至六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治一切瘴疟。常山饮方
常山 秦艽(去苗) 甘草(炙锉) 麻黄(去根节) 乌头(炮裂去皮脐锉) 杏仁(去皮尖双仁炒研)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干姜(炮)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各半两)
上九味。锉如麻豆,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生姜半分,枣二枚劈破,煎至一盏去滓,未发前,不拘时温服。
治山岚瘴疟。赤小豆丸方
赤小豆(三分) 鬼臼 丹砂(研) 雄黄(研) 阿魏(研) 鬼箭羽(各半两)
上六味。先捣研五味为末,酒煎阿魏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粒,仍用一丸,绯绢帛子系中指上,男左女右。
治瘴疟,南方山岭瘴气,令人寒热发作无时,萎黄肿满,四肢痹弱。鲮鲤甲酒方
鲮鲤甲(炙五枚) 鳖甲(去裙 醋炙黄) 乌贼鱼骨(去甲) 附子(炮裂去皮脐各一分) 常山常山半两。
上五味。细锉,以酒二升半,渍一宿,疟发前,稍稍服之,勿绝药味也。兼以酒涂身体,服药良久,方可进饮食。
木鳖子六枚
去壳,取净仁研泥,分作二分;用面烧饼一枚,切作两半,以半饼作一窍,其药纳中,乘热覆患者脐,约炊许,再换其半,痢止即思食。
华佗治疟疾方
1、华佗治疟疾方:常山 甘草(炙) 大黄 桂心各四分,上四味末之,蜜为丸,如兔屎,每欲发,服六丸,饮下之。欲服药,先进少热粥良。
2、华佗治温疟方:凡疟疾先寒而后热者曰寒疟,因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也;若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则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方用∶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上四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米烂,去滓。加桂心三两,煎取三升,分温三服,覆令汗,先寒发热,汗出者愈。
3、华佗治山瘴疟方:本症生于岭南,带山瘴之气也。重于伤暑之疟。治宜用∶蜀漆 知母 升麻 白薇 地骨皮 麦门冬各五分 乌梅肉 鳖甲(炙) 葳蕤各四分 石膏三分 甘草三分(炙) 常山六分 豆豉一合(熬)上捣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饮下十丸,日再服,加至二十丸,此方用无不瘥。
4、华佗治间日疟方:大黄三分 常山 甘草(炙)各一分半,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更以水二升,煮滓取一升;未发服 , 是后煮者;相
5、华佗治三日疟方:陈香橼一枚(去顶皮)入研细明雄黄,同纳火中 之,取出研极细,每服七分,干咽下,不用水。
6、华佗治三阴疟方
凡疟过正午而发者,谓之三阴疟。用花椒二钱五分 朱砂一钱二分五厘 麝香 冰片各三分。共末之,分掺二膏药,一贴背脊第三椎肺俞穴,一贴当胸,极效。
7、华佗治劳疟神方:疟积久不愈,则表里俱虚,客邪未散,真气不复,故疾虽暂闲,少劳便发,谓之劳疟。鳖甲(炙) 蜀漆 知母各二两 常山三两 乌贼鱼骨 附子 蜀椒各一两,上七味以酒三斗浸一宿,平日服一合,稍稍加至二合,日三、四服。
8、华佗治久疟方:龙骨一两 常山三两 大黄二两 附子二分(炮)上末之,以鸡子黄丸如梧子大,先发、临发各饮服五丸,无不断。忌生葱、生菜、猪肉等。
相关文章
疟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u2.html
瘴疟(恶性疟疾)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x3.html
久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xv.html
疟疾门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039.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