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幕府山和燕子矶古为金陵佳丽地北郊之最

 我是五片云 2020-12-20
2020年12月04日   12 :雨花石/老南京   稿件来源:金陵晚报  


    明代状元金陵焦竑曾赞誉:“金陵佳丽地,北郊为最!”的确,南京北郊的长江之滨,历史上有许多名胜古迹,这里自然景观奇特,人文底蕴丰厚。

  城北幕府山一带曾是六朝古战场

  幕府山位于南京城北长江之滨,西起上元门附近的老虎山,东至燕子矶,沿江而立,东西长约6公里,宽约1.5公里。如果把它比作是一座天然的城墙,那滔滔江水就是一条宽阔的护城河,幕府山因地形险要,自古就是战场。每遇战事,必为兵家必争之地。
  东晋初立,司马睿与王导就看中了石头城以东的幕府山,以此作为抗敌前线而展开防御。据《同治志》载:《晋成帝纪》咸和三年(328),司徒导奔白石。《陶侃传》载:监军部将李根建议,请立白石垒。这里江面宽阔,水流湍急,不利于舟楫登岸。临江而峙的幕府山一面几近垂直,绝难攀援,即便鸟兽也难逾越。山势西高东低,南接的群山错落,多山峡要隘。缓坡的前沿平野辽阔,便于集结兵力围歼由水陆来犯之敌。这里,便于和石头城相互策应,筑成以幕府山为中心的东晋建康(今南京)都城保卫圈。
  东吴时期,在幕府山之西曾建有古城堡,名金城,地在今之金陵村一带,清代江宁书画家周宝偀有《金城》诗曰:“金城留旧地,客至感重过。树老青阴满,人归白发多。一身已无那,千载更如何。一一寻遗迹,残碑细揣摩。”
  夹箩峰下,有东晋元帝渡江处——五马渡。咸和三年(328)正月,苏峻叛乱,这年5月,征西大将军陶侃率舟师由浔阳(今九江)直下解救都城,首先在幕府山下筑白石垒,王导率二子及路永居于白石垒,将白石垒作为临时指挥部。当陶侃的舟师,攻破石头城后,庾亮、温峤、赵胤等率领步骑万人,从白石垒迎击叛军。陶侃率部将彭世则沿金城大道一路横扫,在幕府山合围叛军,苏峻在激战中被斩首,从而平息了叛乱。清人有诗曰:“地古江山壮,当年古战场。来寻旧石垒,城迹已荒凉。”南齐永明中,移琅琊城于此,名“白下城”,今南京古名“白下”即源于此。
  南朝的宋、齐、梁、陈相继170余年,北邻强敌的危局,比东晋时还要严峻,沿江布防更是不敢懈怠。他们循王导旧迹,在幕府山设“宣武场”设垒讲武,操练水陆军师,尤其“置军殿于幕府山南岗,并设王公百官幕”,气势更甚东晋。沿江山野,军营密布,一派戎马倥偬的气势。有效地保障了南朝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发展生产,一时呈现出历史上不曾有过的繁荣与繁华的景象。
  在幕府山西麓有金陵岗,相传楚威王熊商灭越后,听信风水先生“金陵有王气”之说,便在这里埋金以镇“王气”。故幕府西岗亦称为“金陵岗”。金陵岗为古靖安镇所在,是南京北部交通要隘,亦是重要的古战场。
  南宋时,抗金名将岳飞曾在此大败金兀朮。明《万历上元县志》称:“靖安镇在金陵乡,龙湾一名靖安。岳武穆于此败金虏。”金陵岗与武帐岗相连,武帐岗因南朝宋文帝阅武于此而得名。据《方與纪要》称:“六朝时仿洛阳旧制,置宣武场,设行宫便坐于此,岗因以名。”武帐岗在南朝刘宋大明三年(459)筑有宣武城,系刘宋著名将领沈庆之所为。
  关于幕府山的来历,史载东晋之初王导设幕府于此,因以为名。清人陈文述有诗云:“过江第一王文献,佐命功高借箸筹,已共琅琊卜东渡。更罗豪杰聚南州,仙人台迥群峰立。相府莲开绝嶂秋,周玘顾荣尽人望,莫令裙屐比风流。”如今,已阅尽千年,大多历史痕迹已消失殆尽。但亲临其境,置身其间,好似激战犹酣,那金戈铁马的厮杀声,仿佛依然回荡在耳际。

  燕子矶是古代南北来往的重要渡口

  燕子矶是幕府山东北的一个小山峰,大约形成于七千万年前,海拔只有36米。可就是这座小山,与安徽采石矶、湖南岳阳城陵矶并称为“长江三大矶”,而南京燕子矶依它的山雄、水阔、洞诡、矶奇、阁危、亭古等特点,被世人称为“万里长江第一矶”。
  据《同治上江两县志》载:“俯江诸亭,白云扫空,晴波漾碧,西眺荆楚,东望海门,离人孤客,或乃夜登,水月皓白,澄江如练,景物尤胜,故自晋题咏于此独多矣!”
  清代阮宗瑷《游燕子矶沿山诸洞记》中,历数有神仙洞、朝阳洞、鲥鱼洞、石来洞、头台洞、二台洞、三台洞、玉洞、笱洞、天台洞、达摩洞、吼子洞、仙鹤洞等,后人有“严山十二洞”之谓,是别有洞天。可惜现已存洞不多。燕子矶不仅景色诱人,还因其形势险要,乃金陵北郊门户,成为古代南北来往的重要渡口。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有关于燕子矶的记载。
  清朝康熙、乾隆二帝南巡时,也是泊舟于此,驻跸江宁(今南京)。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沿江西攻,攻江宁府城时首先在燕子矶登陆,入观音门、取迈皋桥,占天堡城,将兵舰开至下关江面,返使清朝廷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被誉为“明末四公子”侯方域(孔尚任《桃花扇》主人公)曾三次往返南京城,都是在燕子矶渡口上岸的。他曾在此送走受党祸牵连的明末文学家、抗清名士吴应箕,在燕子矶头,两人道别,侯方域赠诗一首,悲恻款曲、惜别感慨,尽在其中:“不尽登临地,依然燕子矶。波心悬帝阙,帆影动江晖。击楫乘风志,行吟纫芰衣。相怜分手处,转恐再游稀。”
  明末清初,“金陵八家”之首的龚贤,多次由金陵去扬州、海安、泰州等地,都是在燕子矶渡口登船过江。并在此留下诸多诗篇。顺治十年(1653)龚贤思念故友返江宁府(今南京市)探望。及见江宁府城遭战乱而颓败荒凉,感慨万千,胸臆直抒,赋《燕子矶怀古》:“断碣残碑谁勒铭,六朝还见草青青。天高风急雁归塞,江迴月明人倚亭。慨昔覆亡城已没,到今荒僻路难经。春衣湿尽伤心泪,赢得渔歌一曲听。”又《再过燕子矶》:“燕子矶头万古亭,片帆识得旧曾经。可怜巩固兴亡地,又作荒凉牧马庭。春水一江过雨绿,晓山四泽望人青。渔歌声断归何处,泪洒征衣不忍听。”
  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许多诗文华章。明文学家寓居上元的顾璘、明进士上元人王韦、明状元焦竑、明戏剧家汤显祖、明诗坛盟主之一的钱谦益、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清曹雪芹祖父曹寅、清两江总督尹继善、清小说家,《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清代进士、两江总督陶澍等著名大家都留下了笔墨,为金陵城北著名胜地,增添了一笔精神和文化财富。
  特别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当年曾到燕子矶,时值薄暮,新月当空,澄江如练。面对这壮丽景象,顿生“天地之间,唯我独雄”之念,一时踌躇满志,出口吟成一首打油诗:“燕子矶兮一秤砣,长江作杆又如何?天边弯月是挂钩,称我江山有几多。”乾隆皇帝于1751年、1757年、1762年曾三登燕子矶赋诗三首。赋诗之余,乾隆又乘兴挥毫御书“燕子矶”三个大字,江宁知府旋即刻碑,置于大观亭中。圣旨御笔,让大观亭名声陡增,遂为“御碑亭”,“御碑亭”现为燕子矶标志性的景点。 辛明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