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友军情况紧急,此人提出反对意见:不要去增援!战后反倒升了职

 史说新域 2020-12-20

1935年9月,红十五军团首长决定派红81师243团围攻敌第110师驻甘泉城的一个营,采取“围点打援”的办法,诱使驻延安的敌人大部队南下增援。

副军团长刘志丹亲自指挥部队作战,他谙熟兵法和陕北地理环境,决定派部队预伏在延安至甘泉的劳山附近,设置一个“口袋阵”,打一场伏击战。

劳山镇的东面和西面都有群山耸立,树木茂密,中间夹着一条河沟,又有咸榆公路沿河川而过。可以说,这里的地势非常险要,且便于大部队隐蔽,非常适合伏击敌人。

刘志丹深入研究后作出部署:红75师、红78师分别埋伏在劳山北边和南边公路的两侧山上,红81师241团埋伏在白土坡一线,阻止敌人接近甘泉县城。

刘志丹命令,等到敌人进至劳山时,由241团首先出击,随后各部队协同作战,将敌人一举歼灭。

伏击部队全部到达指定区域后,围攻甘泉城的243团发起猛攻,被围困在城内的敌人被打得胆战心惊,不断向其师部请求增援。

10月1日上午,敌第110师师长何立中果然率该师全体出动,从延安南关出发,向甘泉增援。

红军得到当地群众的支持,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以至于何立中对红军的行动毫无察觉,就这样乖乖地钻进了伏击圈。

下午2点左右,当敌110师先头部队来到伏击圈最南端的白土坡时,红军241团轻重火力一齐开火,对准110师一顿迎头痛击。

枪声一响,红75师、红78师也分别从侧翼阵地发起攻击。

20多里长的山谷里,枪炮声、喊杀声四起,硝烟弥漫,尘土蔽日,敌110师的建制很快被打乱。

不过,敌110师当时是东北军的主力师,部众以老兵居多,因此他们没过多久就组织起反扑,与红军打得难解难分。

装在“口袋”中的敌人拼命想要突围,不顾一切地集中各种火力和兵力,向在白土坡一带阻击的红81师241团发起疯狂反扑,想杀出一条血路向甘泉城靠拢。

红78师234团3营营长孔令甫从西山上看到白土坡前战况激烈,跟教导员王四海商量后,决定马上带领全营下山增援241团。

3营8连连长刘懋功对此地有不同看法,他对孔令甫和王四海提出反对意见:“营长,教导员,咱们不该去增援241团!”

“为啥?友军情况紧急,咱们去增援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吗?”孔令甫愣住了。

“241团那边虽然情况有些吃紧,但他们只要顶住一阵子,敌人就会退下去。咱们还有更重要的事可做——”

“什么事?懋功你就尽管说!”王四海鼓励道。

“我认为,咱们营应当尽快过河去抢占对面的山头,坚决堵住敌军向南逃跑的通道!”刘懋功斗胆提出自己的建议。

王四海点头赞许,对孔令甫说道:“老孔,我看懋功说的很有道理。你看——”

“就这么办!”孔令甫一回头,斩钉截铁地对各连连长下了命令,“马上去堵住敌人,别让他们跑喽!”

随后,孔、王二人带领全营跑步下山,跨过公路和河沟,向对面山上冲去。

敌人见3营正在登山,就从侧翼扑向山坡,和3营指战员开了“爬山比赛”。

双方差不多在同一时间到达山顶,但敌人越打越心慌,3营指战员乘机猛追向山下溃退之敌。

这时候,天色渐渐暗下来,公路上的敌军主力已被红军主力部队穿插分割成几块,一口一口吃掉。

在孔令甫的命令下,3 营指战员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顺着山坡冲向敌群,打得他们无路可逃,只能缴械投降。

下午6点左右,这场激战以红军取得大胜而告终。

此役共毙、伤敌110师师长何立中以下1000多人,俘敌近4000人,共缴获各类枪5000余支、轻重机枪5挺、火炮1门。

战利品中还有一批上好的棉军衣、棉大衣,这正是红军过冬最急需的物资。

战斗结束后,刘志丹得知刘懋功在战斗中斗胆提出反对去增援友军建议的经过,表扬他有大局观,弥补了上级指挥上的不足,对我军取得这场大胜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于234团1营营长何进光在这次战斗光荣牺牲,刘志丹亲自下令,将刘懋功调任1营营长。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刘懋功成为我军一位优秀的指挥员,于1955年成为开国少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