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身为老北京人,您知道冬至为什么要吃饺子吗?

 北京范儿 2020-12-20
明天,就是冬至了。冬至,是我国二十四个节气之一,大雪过后的第15天就是冬至。过了冬至这天,白天就一天比一天长了。按老北京的话讲:吃了冬至饭,一天涨一线。

冬至在古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又称为亚岁,什么叫亚岁呢?岁就是年,亚岁就是仅次于过年,所以就有了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古人认为由打冬至这天起,阳气开始逐渐上升,是一个值的庆贺的好日子。古人开始过冬至,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当时汉武帝提出将冬至单独拿出来当做一个节日,称之为“贺冬”。后来到了唐宋时期就更了不得了,冬至的地位进一步提升,规定在这一天举行祭天、祭祖的大典。一直到了明清时期,依然沿袭了这种祭天仪式,名曰“冬至郊天”。并且在这一天,还要在太和殿举行庆典。故宫的太和殿您都知道,那是只有在重大日子的时候才会启用,比如新皇登基、皇帝过寿等,而冬至也可以有此殊荣,足以看出冬至在古人心中的地位。

古代的冬至,是法定节假日,不管是文武百官还是学徒伙计,全国统一放假。当然也不排除有一些剥削劳苦大众的黑心商人,所以当时在民间还流传这么一句顺口溜:冬至大如年,东家不放不给钱,冬至大似节,东家不放不给歇。后来到了民国,人们过冬至的心气儿跟热闹劲儿渐渐地没了,不仅政府不再提倡了,就连老百姓也不那么当回事了。所以到了今天,人们大都不认为冬至是什么重要的节日,无非就是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吃顿饭。您瞧,别的没传承下来,就剩下吃了。
 
说到吃,很多人都知道“冬至饺子夏至面”,还有人说冬至吃饺子防止冻耳朵,那么您知道这里边有什么典故吗?其实这和端午节吃粽子纪念屈原一样,冬至吃饺子也是为了纪念一位故人,他就是医圣张仲景。那个时候老百姓过冬是用不起火炭的,严寒的冬天使人们的抵抗力下降,生病闹灾是常有的事。后来张仲景在冬天坐诊的时候,就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的草药混在一起,熬一锅热汤,然后再把羊肉捞出来剁碎,用面皮把羊肉陷包在里边,捏成耳朵的形状,取名叫“娇耳”。等到有人前来问诊,张仲景就先让病人喝一口热汤,吃几个娇耳,病就好了一半。尤其是那些生了冻耳的病人,吃完之后,两耳发热,连药都省了。后来后人为了纪念张仲景,便在冬至这天,自己在家包饺子吃了。

除了“冬至饺子夏至面”,老北京还有一句话也和这两种吃食有关,叫“上车饺子下车面”,您知道这话怎么讲吗?曾经有位老前辈跟我说过,在面食里面,饺子是最短的,所以饺子也称为短食,上车意味着离别,吃饺子寓意着希望分开的日子可以短一些。而面条最长,下车意味着相逢,期盼在一起的时间可以长久一些。

其实早年间,在冬至这天不是吃饺子,而是吃混沌。这是怎么回事呢?据说在汉朝的时候,匈奴经常侵犯汉朝边疆,尤其以两个部落最为猖獗,这两个部落的首领一个叫浑氏,一个叫屯氏。老百姓为了解恨,就把肉剁成陷,再用面粉做成皮,暗含着把浑氏和屯氏生劈活剥,剁成肉泥,再吃进肚子里。

在冬至这天,北京故宫会有奇观出现。在冬至这天的正午,此时的太阳照射的角度最低,正好能够照射到太和殿第一排柱子根部的金砖,金砖折射的光线会恰巧落在大殿正中的匾额上,堪称太和殿奇景。这个金砖不是说真的是黄金做的砖,而是因为它做工非常繁琐,制作工时很长,价格堪比黄金,所以才叫金砖。其中在制作金砖的时候,有这么一道工序,就是需要将金砖浸泡在铜油当中,这就使金砖表面十分晶莹剔透,就跟镜面一样具有反射的功能。不过很可惜,明天是周一,恰逢故宫闭馆,想要欣赏这个奇观,只能等到明年了。
 
古人在冬至这天除了吃饺子、祭天祭祖,还有一些其他的过节方式,比如赏花。赏花有什么新奇的呢?夏天自然没什么新奇的,但您要知道,在冬至赏花那就别有一番滋味了。很早,古人就掌握了温室大棚这种技术,提前让一些花开放,比如牡丹花、芍药花、玉兰花等等,然后制作成盆景,买回家装点环境,这就叫唐花,也有叫做堂花的。另外古人还会在冬至这天买长辈袜子和鞋,以尽孝心,古人称为献袜履,有祈福的意义。有人说送鞋不好,鞋和邪同音不吉利。但是古人把鞋叫做履,又有履行的意思,寓意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明天就是冬至了,除了吃饺子,也可以效仿古人买一些盆景回家,给父母老家儿买双新袜子、新鞋,尽一份孝心。最后提前祝朋友们节日快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