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勣墓出土一把宝剑,它竟是木头制作的,揭露了唐朝班剑的秘密

 历史解密坊 2020-12-21

提起木头刻的兵器,许多人就会先想到道士使用的桃木剑,桃木剑专杀妖魔邪祟,是自带灵力的法宝。可在唐代有一种木质刀剑,它居然是皇宫侍卫们的兵器,难道这些侍卫都是用这木头刀保护皇帝的吗?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接下来让我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徐懋公李勣,作为凌烟阁上二十四功臣之一,他不仅是“三朝元老”,而且一生驰骋疆场,为唐朝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李勣死后,唐高宗李治感念他功高显著,于是将他葬在了昭陵,陪着唐高祖李渊一起在地下长眠。昭陵由唐朝建筑大师阎立德、立本兄弟设计,仿照唐长安城的建制,依山而建,《唐书·李勣传》也记载了李勣墓:起冢象阴、铁、乌德鞬山,以旌功烈。

一九七一年,为了建设的需要,咸阳市政府决定对昭陵进行部分发掘,当专家们首先打开李勣墓时,他们发现了几处盗洞,专家们的心都凉了,难道努力要白费了吗?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虽然李勣墓被盗现象确实很严重,但是墓中还是保留了一些文物,从革带饰品到乐器壁画,种类不少。

最令专家欣喜的一个发现,莫过于是在棺床上的那把“班剑”,所谓的班剑,其实就是有纹饰的宝剑,又有人说它其实叫“斑”剑,是使用虎皮装饰的宝剑,这是一种专门用于仪仗中的器件,汉朝时,为了展现皇帝的威严,身边经过的路上总会伫立两排武士,其实就是后世的仪仗队,他们携带的兵刃就是班剑。到了西晋时期,为了减轻仪仗队的负担,就将原本是真铁铸造的宝剑换为了木剑。

李勣墓中出土的班剑,材质也为木制,由此可见,西晋之后,木制班剑逐渐成为了主流制式。使用精美的木剑陪葬也无可厚非,但是随着考察的深入,专家们发现唐朝的仪刀居然也可能是“木头”制作的。

《唐六典·卷十六》记载:刀之制有四:曰仪刀、曰鄣刀、曰横刀、曰陌刀。这说明在唐朝时仪刀是独属一类的刀,这种自古就有特色的唐刀,真的会是木头刻的吗?

在古籍的记载中,唐代的仪刀和班剑是一种功能的东西,仪刀为卤簿的特定用刀。应劭著作的《汉官仪》中写道:“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兵卫以甲盾居外为前导,皆谓之簿,故曰卤簿”由此可见,仪刀的形制和使用的场合都有明确的规定,也不是每一个宫中的侍卫都可以拥有仪刀和班剑。

既然是皇帝出行时才使用的仪仗,仪刀和班剑就必须要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尺寸要大,看起来要够威风,旁人一看到就知道这是皇帝的队列,不得造次。但是这么大的刀剑如果使用金属打造,那必然是十分沉重,不是大力士根本不可能长时间扛着,皇帝的随从中,自有武功高强的侍卫保护皇帝,而更多的侍卫是手持仪仗,给皇帝挣来面子,所以,工匠将仪刀和班剑设为木制,这样扛起了可就轻松太多了。

赚来脸面的目的是达到了,可外人一旦看出来这些刀剑都是木头做的,那皇帝的面子可在哪搁呢?聪明的工匠早就想到了这个问题,他们在木头刀剑的外部镀了一层金属,让这些武器看起来寒光逼人,虎虎生风,如此以来,即达到了减重的目的,又给足了皇帝面子,至于保护皇帝的目的,那根本不是这些仪仗队的工作。

仪刀和班剑的存在,似乎是在作假,但面子工程有时候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大唐帝王能威加海外,仪刀和班剑也在其中起了积极的作用。

华夏的大地下面,埋藏着诸多的陵墓,那一座座的陵墓,就是一个个隐秘的博物馆,陵墓中埋藏的文物,记载着真实的历史,希望考古人员,可以多出土一些文物,让我们对古代的历史,可以多一份更全面的了解。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晋小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