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物馆收购古玩店的国宝,曾以为是西施的,专家却排除了这个可能

 小珏说历史 2020-12-21







上世纪八十年代,香港的古玩街曾经繁华一时,人声鼎沸,不仅云集着众多的文物爱好者,国内许多顶级鉴定大师也徜徉于此,流连忘返。这是因为在回归之前的香港,成为了走私文物的重要关口,国内外的文物贩子就以此处为交易中转地。为了挽救文物,博物馆的专家们经常亲自上阵,尽最大可能为国护宝。





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先生就是如此,他主要从事青铜器、简牍研究和鉴定,被誉为“青铜器鉴定第一人”,上博的青铜馆馆藏众多,在国内占据半壁江山与马承源先生的贡献是分不开的。马先生在当时的香港,收归青铜器、石刻、陶瓷、玉器等300多件流散文物。1995年岁末,他与副馆长汪庆正又意外地发现一件珍贵文物。







这件文物的外形就很独特,看起来像青铜鼎或青铜鬲,也有小口、圆腹和三只兽形鼎足。但是,它还有一条弧线优美、小龙环绕的提梁,提梁上面还有一条链子,一端锁住器盖,一端锁住器身。这种造型实在让人困惑,上面像壶,下面像鼎。更为重要的是,文物上面清楚地刻着12个字的铭文:

敔王夫差吴金铸女子之器吉。





其实,马承源先生看过之后,心中有数。这件文物应该叫盉,器型现在是消失了,但在古代却是并不少见的酒器。不过,店家虽然不懂青铜盉,但他却认得那些铭文,更何况期中的“夫差”二字如此显眼,所以开价就是150万。







虽然时间仓促,但马先生和汪先生对视一眼后,已经确定文物的真实可靠。铭文中的“夫差”就是大名鼎鼎,几乎家喻户晓的吴王。关于他的故事很多,国内也出土过为数不多的“夫差”铭文文物,但都以兵器为主。这种酒器、礼器,还是第一次见到。





在八十年代,150万可不是个小数目。更何况当时已到年底,上博用来征集文物的经费已经所剩无几了,账面上的20万,远远不够。然而,这件难得的文物,错过了不仅可惜,还有可能流失海外。马承源先生一狠心,咬牙提出先支付定金。按照古玩界的规矩,在约定付款日之前,店铺老板便不能将文物转手他人了。







而且,马先生还凭借着自己的口碑和信誉,带着文物先行回到了上海。博物馆的其他专家看到之后,也是赞不绝口。然而,资金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到期如果交不上钱,不仅文物要还回去,定金也打了水漂。





就在这万分紧要的关头,香港富商、英国慈善家何鸿章得知此事后,连文物的面都没有看到,就将钱拨付给香港的店家,同时也将文物捐给了上博。这件堪称国宝的文物,被命名为“春秋吴王夫差盉”。





文物能够重新回到祖国,足够让文物爱好者兴奋。更让人遐想连篇的还是那段铭文,既然是吴王夫差所制,铭文中有提到是为“女子”所铸,那这件文物的真正主人莫非是西施?







你别说,在刚开始的时候,这个猜测还让人觉得挺有道理的。吴王夫差本是一代雄主,打得越国差点亡国。只不过后来越王勾践的隐忍,让他没有斩草除根。越国奉献的美女西施,更是让夫差醉生梦死,丧失斗志。既然西施能让夫差神魂颠倒,夫差为其制作青铜器并刻上铭文纪念,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而且,从史料上来看,与夫差关系最密切,最受宠爱的“女子”,也只有西施了。因此,尽管铭文中并没有提到名字,还是有学者撰文表示“不能排除女子其人为西施的可能”。







但是,还是有古汉语学者一针见血地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完全排除了可能,因为在文言文中“女子”的是“女儿”的意思。“子”这个字,就是孩子的意思。《诗经》中就有“乃生男子,乃生女子”的说法。





根据史料记载,吴王夫差有三个女儿,有中途夭折的,有外嫁联姻的。吴王夫差的这件青铜盉,应该是为了纪念自己的女儿,绝对不可能是为西施所制。但是,它依然不失为一件稀世国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