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龙桥纪事

 日月存心 2020-12-21

八龙桥纪事

臧运良臧永明李绪法

翟村,县城西十二公里,黄土平原,1338户,6016人,汉族,耕地8806亩,以农为主,生产小麦、玉米、大豆、地瓜兼种棉花,土特产有辣椒。
此村是较大的村庄,历史悠久,村有围墙,村内原有僧纲寺,元朝庙碑,石牌坊数座,围墙外有八龙桥、龙门桥等古建,翟姓入住较早,翟氏祖茔有元代至正年间墓碑。相传宋真宗游嵫山曾驻跸翟村臧家店,地方志有载。
明万历二年《兖州府志》载有“此村亦称臧家店”,清康熙十一年版,光绪十二年版《滋阳县志》均有详记,《兖州县地方志》260页亦有详细说明。
八龙桥位于村东300米处,属原洸府河官道石桥,东西走向,三拱、造型古朴典雅,极具隋唐桥梁风格。先人有八八六十四洞之说,臧氏先人领建,因臧姓习惯自称八八臧,桥型设计建造多与“八”字有关,桥两面砌垒有八字雁翅,近桥基处有八级马蹬,村民在少水时可沿马蹬而下,浣洗衣物,取水浇田,中间桥拱两侧各有龙首两对,上下排列,两面共八个,合称八龙镇水,河堤两岸多个漏筒,平时河与沟渠相通,近水处水草茂盛,鱼儿成群,水鸟飞鸣。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河水尤其充沛,八龙桥下长年流水不断,河水较深,每逢盛夏,劳作了一天的人们习惯来此纳凉、游泳,白天更是十几岁男孩子们的天堂,胆子大的游到桥下,爬上龙头,屏住气息向下扎猛子,在水下游处很远才露出脑袋。大家追逐嬉戏,泼水打闹,欢声笑语一片,桥下河水泡大了一代又一代,洸府河孕育了这片沃土,八龙桥为历代翟村人抹不去的童年记忆,现不少人仍回味悠长。
翟村官道,后称老公路,早年为兖州连接西部多个村庄的主要通道,八龙桥千百年来除承载过往行人车马,还是翟村村头人文标志性景观。它诠释了历代翟村人的聪明智慧,守望相助,甘于奉献,同心协力的村风民俗。因此桥年代久远,不仅使用,还要不断加以维修。上世纪五十年代,八龙桥两侧尚存碑刻九幢,多为重修碑,碑文颂扬人们的善行义举,并记录着捐修人名单、钱数,相传不乏名士手迹,大大提升了八龙桥艺术品位,捶碑拓贴者连年不断,多个达官贵人,名士风流驻足或慕名造访,汇成了一道靓丽的近村风景线。
清光绪三年(1877年),尚存辽金重修桥碑一幢,为翟村人最早记忆中的古石碑,因雷击断为两截,时更治石桥,乡饮大宾徐在奎,廪监生臧天贵集全村之力,在八龙桥整修加固之后,又和全村士绅镌一碑,由书法名士臧天荣撰写,将两碑镶贴在一块,重建大碑楼。19世纪初,清末秀才马有昌任嵫山书院山长,时嵫山儒释道三教合一,有洪福寺僧人与太元观道人去南方做法事,广收善财,回山后欲做善事,在马有昌、史聘三两位老先生的劝导下,与翟村士绅一起又一次整修了八龙桥,现有残碑一角,在翟村东二级路一涵洞处,上有“阏逢阉茂夏”几字清晰可辨,翟村监生、武生名列其上。
相传八龙桥下边龙头入水,可张网捕鱼,上龙头喝水,全村劳力都得出动护堤,那个时候,经常可以看到鲤鱼跃龙门的壮观景象,幸运者在桥面上能抓住一斤多重的鲤鱼。
1965年,洸河漕河经治理合为一河,新河东移二华里,老河道废弃,1975年填河造地,八龙桥淡出人们的视线,成为翟村人永远的记忆与怀念。

——选自《兖州春秋》年刊第四期

观兖州 知天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