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人的坐姿!

 南丁的艺术志 2020-12-21

中国人的坐姿!

常言道,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之前“葛优躺”火遍全网,但在古代,你要是敢“葛优躺”,小心像原壤因为坐的不标准一样被孔子骂成“贼”。

《论语·宪问》:“子曰:‘老而不死是为贼。”   

中国最后的穴居部落——中洞苗寨

最初的坐姿

最初的时候,人们没有椅子,也没有房子,只能住在洞穴或者巢穴里直接坐在地上,晚上睡觉就躺在乔木上。

《庄子·盗跖》:“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

宋代画家李唐在《采薇图》中描绘的伯夷、叔齐均坐在地上。

席地而坐

可是直接坐在地上不仅容易着凉,还容易划伤自己,于是,聪明的原始人发明了“席”,和我们现在用的席子差不多,前几年,河姆渡遗址就出土过用芦苇编制成的“席”,距今大约有7000年。

进入奴隶社会后,由于生产力的提高,贵族们越来越会享受,发明了各种奢侈的“席”。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用芦苇编制成的“席”

讲究的周朝人

讲究礼仪的周朝还为“席”制定了专门的制度——“五席”制度,即莞席、缫席、次席、蒲席、熊席,等级依次升高。前面四席都是用植物编制成的,给卿、士、诸侯用,只有熊席是用兽皮制作的,专门给天子用。

《周礼·春官·司几筵》:“掌五几、五席之名物,辨其用,与其位。” 郑玄 注:“五席:莞、藻、次、蒲、熊。”

《周礼·春宫·司几筵》:“凡大朝觐、大飨射,凡封国、命诸侯,王位设黼依,依前南乡,设莞筵、纷纯,加缫席、画纯,加次席、黼纯。左右玉几,祀先王昨席,亦如之。诸侯祭祀席,黼筵、缋纯,加莞席、纷纯,右雕几。昨席,莞筵纷纯,加缫席、画纯。筵国宾于牖前,亦如之,右彤几。甸役,则设熊席,右漆几。”

遇到丧事还有专门的苇席(用芦苇编制成)。

《周礼·春宫·司几筵》:“凡丧事,设苇席,右素几。其柏席用萑,黼纯,诸侯则纷纯,每敦一几。凡吉事变几,凶事仍几。”

像孔子就有席位不正,绝对不坐的习惯;国君赐下食物,必须要摆正席位才能吃。

图|孔子


不雅观的“箕坐”

曾经还有一种箕坐,臀部和脚掌着地,弯曲膝盖,形状像簸箕,又叫“箕踞”,秦汉时是一种很不雅观的坐姿。

《礼记·曲记》:“游毋倨,立毋跛,坐毋箕,寝毋伏。”

曾经奉秦始皇之命平定岭南的赵佗,他就喜欢箕坐,东汉的王充就批评他被南夷的风俗影响,背叛王制,

《论衡·率性》:“南越王赵佗,本汉贤人也,化南夷之俗,背畔王制,椎髻箕坐,好之若性。”

这主要是因为,汉代以前不流行穿合裆裤,大腿间只缠了条裈(kun),就是相扑运动员下身绑着的那条白布。可想而知,如果箕踞的话就非常不雅观了。

箕坐俑

跪坐和跽坐

之后又出现了跪坐和跽坐,很多人分不清二者的区别,实际上很好认,

屈膝,单膝或双膝着地,臀部抬起的就是跪坐;两膝着地,上身挺直,臀部贴着脚跟的就是跽坐。到了东汉,胡床传入中国,少数人开始坐胡床(类似今天的马扎),但在重大场合还是要跽坐。直到唐朝,胡床变高有了扶手,坐起来更加舒服,坐姿才和我们今天一样。

左图陶庖厨男俑即是跪坐于地,现藏故宫博物院。

左图:陶彩绘持钹女俑跽坐,双手持钹,作打击表演。

下图:银女坐俑,银俑的坐式,古代称作跽,

椅子的影响

椅子出现后还影响了人们的吃饭方式,从分餐制演变成合餐制,大家可以围着一张桌子愉快的“干饭”。

还有房子的装修风格也受到影响,比如,有了椅子人们坐的高了,窗户自然也要变高,不然阳光根本照不进来;房间的布局也要改变,席地而坐的时候房间要尽量开阔,有了椅子就不必了,可以放置更多的家具。

八仙桌

佛教带来的“跏趺坐”

两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后又出现了一种趺坐,专业一点叫结“跏趺坐”,趺坐分将左右脚背置于大腿之上的全跏趺,和只将一只脚背放在大腿上的半跏趺。

但有趣的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最初几年佛像是端坐的。佛像从端坐到跏趺坐,百姓从席地而坐到安坐在椅子上的文化现象,我们称之为文化转换。

左图:全跏趺坐

上图:半跏趺坐

*排版 / 文  /  南丁

*配图源自网络,侵删。

*扫描右边的二维码可以关注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