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抗糖尿病需要破除的7大迷思

 糖尿病同伴 2020-12-21

由于糖尿病初期身体并不会有太大的异状,许多人往往因不适就医时才发现血糖早已飙破表,当医师宣告得了糖尿病时,病患脑海中往往浮现:中风、心肌梗塞、肾透析、心病、打胰岛素等相关联想,不仅让人对于未来感觉渺渺无望,更寻求其他偏方治疗而使病情更加严重。

但其实糖尿病只要有妥善的控制,人生也可以是彩色的,因为害怕而未妥善控制血糖,才容易造成更多的发症。以下由台湾财团法人嘉义基督教医院糖尿病中心的医疗长卢介祥针对门诊中常见的7大迷思,提供正确的解答破除迷思,帮助各位糖友成功的对抗糖尿病。

【迷思1】我很瘦,应该不会得糖尿病吧?

体重和糖尿病没有绝对关。 糖尿病有分为第1型与第21型糖尿病患者症状通常发生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由于体内生产胰岛素的细胞被破坏,此类型的患者身材通常较瘦; 但身材较胖的人因为遗传、环境、饮食等因素,使得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机会增加。门诊中也遇过因为突然体重减轻而前来求诊的病患,检测时血糖往往都已超过14~17 mmol/(正常值:饭前血糖值3.9~6.1mmol/,饭后7.8mmol/以下),也出现“三多一少”(多吃、多喝、多尿、体重减少) 的症状。但若在例行的健康检查中发现得糖尿病的病患,体重改变的机率则不大。

【迷思2】我没有不舒服,还要吃药控制血糖吗?

许多人在例行的健检中发现血糖偏高,但身体却未不适。在抽血检查中,血液中的糖化血红蛋白超过6.5%也是糖尿病诊断的指标, 此时会鼓励病患进行饮食、体重的控制,个月后在门诊.追踪;糖化超过7%,便需要以药物控制血糖了。  

【迷思3】不吃淀粉、甜食,应该就能控制病情吧?

糖尿病的控制重点在于整体热量,淀粉 虽然是热量的重要来源,但别忘了日常生活 中还有脂肪、肉类的热量,与饮料中也含有 许多糖分,另外一大迷思是许多人认为吃水果很好,但水果中的同样隐藏了许多热量、糖分,食用过多仍会造成热量超高。在卫教中, 我们仍会建议病人摄取均衡的淀粉、脂肪、蛋白质大营养素,而非只吃或不吃特定类型的食物。热量的控制,则依每个人的体重、工作类型有不同的热量摄取建议,应当与营养师进行讨论。

【迷思4】医生怎么办? 我看到甜食就开始吞口水了,无法克制

喜欢吃甜食的民众,建议能使用“木糖醇”来取代,但因木糖醇有特殊的口感,并非每个人都能接受。若真的无法控制吃甜食的 欲望,其他食物的代换就很重要了,毕竟甜食中除了糖以外可能还有淀粉、脂肪等成分,吃了一块蛋糕便需要少吃几碗饭,这些都需要进行学习。

【迷思5】为什么!我的降糖药一直增加?会不会越吃越重?

因为糖尿病是一种渐进式的疾病,与人的年纪也有关,不论是谁都会因着年龄的增长器官功能逐渐的衰,糖尿病药物主要是让胰细胞能够分泌足够的胰岛素,当器官功能越来越差,胰岛素分泌下降,当然就需要更多药物来协助。但门诊中的经验显示,病患若有按时的服用药物、没有滥用其他药物或偏方,并有妥善的饮食控制、生活调节,其实每一种药物的效果都能维持很久,不必再加上其他药物。  

【迷思6】糖尿病肾透析,是因为长期吃药的关?

吃药伤肾一直是许多病友的疑虑,因为目前肾透析病的病患中糖尿病患者佔了最大的比例,但是,都是因为血糖过高引起的肾病变,并非药物造成的。另外,病友在生活上除了糖尿病药外,也可能未依指示滥服药物,每种药物都要经过肝肾的代谢,长期负担下来便得肾透析,其实合理的剂量并不会造成肾衰竭,都是因血糖控制不佳造成的。

【迷思7】为什么注射胰岛素还是许多病人的梦魇?

和过去使用药物的程序以及错误观念有很大的关。目前医界对于胰岛素的补充仅有注射针剂的方式,只打针的疼痛和稍加麻烦,使得过去治疗上都先以提供病患口服降血糖药物为主,胰岛素作为最后线的治疗,也让民众产生打胰岛素就等于完蛋打胰岛素会中风、失明等的错误联想。但近年的研究显示,若早期使用胰岛素,对于第二型糖尿病患而言,胰反而可以得到休息,甚至未来能够不用再打胰岛素,或减少口服药物的使用。 故现在医师常把胰岛素的补充时间往前推,当口服药物服用到某种剂量时,便开始给予胰岛素的补充,民众可以不必担心。

糖尿病因为目前尚无法根治,加上控制不佳的发症,对于病人来说都是不小的压力,也因此在门诊中常会遇见寻求偏方却导致病情加重的病人。其实,改变生活型态、配合饮食、遵从医嘱按时服用药物才是抗糖的不二妙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