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16 【高阶思维】经验与逻辑 自媒体喜欢煽动焦虑。 它们经常聊情商、财商,似乎懂了这些就具备了高人...

 墨子语 2020-12-21

自媒体喜欢煽动焦虑。

它们经常聊情商、财商,似乎懂了这些就具备了高人一等的思维能力,可以助人摆脱当前的生活困境,不懂就该点击关注并购买它们的相应课程。

有一定道理,奈何传播与论道永远是冲突的——只有极少数人会去主动吸收高价值内容。因此,名师录视频教育广大学子并不现实,学生不想学习,哪怕是自费报名,也还是不想学习。

所以,为了实现传播目的,自媒体内容更倾向于让读者感觉自己学到了什么,而不必真的学到什么。毕竟学习是痛苦的,我这种热爱经济学甚至做梦都能想通经济问题的人,学经济时都会感到痛苦,更何况其它课程呢?

痛苦抑制传播,没有利益的痛苦杜绝传播。例如真正的高阶思维,经验与逻辑的相关学问,基本无法从自媒体里找到。情商财商可以帮人立刻赚钱,经验逻辑却做不到。

反过来说,真想提升自我,完全可以前往一些远离商业的领域,那是新时代少有人抵达的宝库。而经验与逻辑的相关知识,正是这宝库中最昂贵的宝藏。

所谓经验,就是归纳。


回想一下,当你回到老家时,亲戚之间是怎么交流的:“那个谁谁谁,干了什么事,赚了好多钱,我们也打算干!”

或者“谁谁谁做某事赔了钱,你可别学他!”

这就是经验、归纳,是一种朴素的世界分析方式。但它的缺陷也很明显,使用少数特例推导普遍情况,错了再正常不过。

那个谁干了某事赚钱,学他,结果赔钱了,常见吗?

常见,天天见。

某人做某事赔钱,换个人干,赚了钱,常见吗?

也很常见,也天天见。

因为朴素,所以广泛。广泛到大家都说,就成了谚语,而谚语总是互相冲突的:既“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又“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既“树挪死,人挪活”,又“滚石不生苔,转业不生财”。

对生活中的许多说法,我们都能找到充足案例来支持它,也能找到充足的案例来驳斥它。尽管举例能起到很好的传播效果,让人一听谁赚钱了就想跟着干,但从论理角度来看,单纯的举例毫无价值,什么也说明不了。举出所有案例才有价值,但实际上又不可能实现。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逻辑,而大多数人只知经验不知逻辑。

逻辑就是演绎,根据普遍案例来推论具体情况:

人都会死,我是人,所以我一定会死;

乌鸦都是黑色的,国外也有乌鸦,所以国外的乌鸦也是黑色的。

回到之前的故事,某人干某事赚钱了,我该不该学他?

难说,得具体调查一番,看看他凭什么赚到钱。如果属于普遍情况可以复制,我就能学;如果属于特例不能复制,那就不该学。

比如,他赚钱主要靠运气好,那没法学,因为我运气没那么好;

比如,他赚钱是因为能力极其出众、硬生生杀出一条血路,那还是没法学,因为我水平一般;

比如,他赚钱是因为行业不错以及工作用心,那就属于普通人也能赚到钱的情况。作为普通人的一员,我跟着做应该也能赚到钱。

绝大多数靠投资赚到钱的人,真的就是运气好。通常来说,靠运气好赚到的钱会靠本事差慢慢赔回去。大家想想,二十年前自称买股票赚到钱的人,现在有谁靠股票过得更好了?

十不存一。

一天一个涨停板,吹了二十年,本金还是几万几十万。许多老股民正是这种状况,就这还算股民中混得好的。大家心里明白,股票其实没那么容易赚到钱。

不过,靠运气赚到钱与靠本事赔掉钱,期间会存在一个过渡阶段,很容易对他人产生误导。

以2015年牛市为例,那时股市连续上涨,从而导致了这种现象:看见周围股民甲、乙、丙等人全都赚到钱了,归纳可知买股票能赚钱,于是入市成为新股民。

如果用逻辑进行演绎,很容易就能理解股票赚钱是因为行情好,而行情能否持续非常需要运气。运气好的人不是普通人,所以普通人不该做很需要运气的事,因此不该入市。

后面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依然十不存一。

懂得逻辑思维极有价值,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往具体说,至少可以让我们少踩很多坑。

最开始用经验分析,这叫“看山是山”;

之后懂得使用逻辑,这叫“看山是水”;

后面还有第三重境界,叫“看山还是山”。

从之前的内容看,似乎逻辑比经验高出一截,逻辑优先。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一旦两者冲突,往往是经验优于逻辑!

我们来看这段逻辑推理:


乌鸦都是黑色的,

国外也有乌鸦,

所以国外的乌鸦也是黑色的。

逻辑本身毫无问题,但关键在于第一句话,“乌鸦都是黑色的”,这个论断来自归纳还是演绎?

来自归纳,来自经验。国人看到的所有乌鸦都是黑的,于是判断“乌鸦都是黑色的”,以此成为逻辑推演的基础。

我们知道经验不靠谱,哪怕找出一百万只黑乌鸦,也不能证明所有乌鸦都是黑色。那以此为基础进行的逻辑推演,不就更加离谱吗?

当然离谱,因为世界上真的有白乌鸦,还有黑天鹅。归纳固然不靠谱,逻辑也差不多。

因为归纳明显不靠谱,人们常抱有警惕心,所以不容易犯错。

逻辑的不靠谱隐藏很深,人们不太能察觉,反而稍不注意就中招了。其实一想就明白,越宏大的事隐藏信息越多,逻辑前提越可能出错。这时将逻辑推演和历史规律对比一番,往往能看出许多问题,从而避免损失。

对了,这就是我提倡的思维方式,叫“经验与逻辑的双重验证”。

经验就是历史,我一直相信,做投资,历史知识比金融知识重要百倍。

逻辑其实是哲学,而我对哲学是十分警惕的:纯以哲学论,我们永远无法证明任何事情。

我捅他一刀,他死了,哲学上是不能证明我杀了他的,因为他完全可能在被我杀死前就自然死亡了。或者说,刀子能不能杀人都是个疑问。

找出一百万只黑乌鸦,不足以证明所有乌鸦都是黑色。同理,一亿把刀子捅过去,一亿人死掉,从逻辑上看我们也只是观察到了事件的先后顺序,依然不能证明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这叫因果律不可证。

我有个朋友叫微光破晓,他曾举过这样的例子:


假设人类设计了一款游戏,游戏中的角色发现,只要把红豆和绿豆放在一起,两只豆就会变成黄豆,无论试验多少次都一样。那么请问,黄豆到底为什么会出现?答应是:因为神谕!设计游戏的人就是神,而游戏里的人,永远不可能知道游戏外的事。当年在化学课上做试验的我们,是游戏中的角色吗?质子中子电子,红豆绿豆黄豆。

有道理吗?

当然有道理,所以我才对哲学十分反感。再加上那些开口闭口谈哲学的人,本质上就像谈成功学、玄学、神学和国学的人,十个枪毙九个都杀得太少,我对哲学的厌恶就更上一层。

我是一个世俗的人,一切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如果我做了好事,那是因为这样对社会有利,而不是为了死后上天堂。所以,我提倡的逻辑思维,也全部停留在实际应用的层面,只是为了过得更好,不需要往深了挖。

对我这种职业投资者来说,学习逻辑就和学习历史一样,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世界,更有效地执行价值投资策略。

当年,我刚入行的时候,我爸说价值投资只适合美国,不适合中国。我一个字都不听。

为什么?

因为价值投资能完美地通过经验逻辑的双重验证。

买低估的好资产可以赚钱,这根本是句废话,连论证都不需要。有哪家垃圾公司股价长期涨,哪家好公司股价长期跌?

没有,不可能有。

那么,为什么一大批人不相信价值投资在中国可行?

我一直都没想明白。也许是不理解,也许是不愿相信,也许是相信但觉得20%的收益太低。

大家想一想,从商业逻辑看,便宜买好货,这是不是赚到了?从历史经验看,这么做的是不是发财了?别说在现代中国,哪怕穿越回满清,这么干也比不这么干更能发家!

经验逻辑双验证,可行,开搞。实际操作要考虑什么叫便宜什么叫好货,那是些技术性问题,不必展开。

我后来接触到的所有钱生钱致富的人,只有价值投资者可以清晰明了地把自己的致富手段说清楚。至于其他搞法的那些人,无论是说不清还是不愿说清,结果就是没法学,复制不了。

举个例子,超级简化版的事件驱动。

目前,某股股价在20元上下徘徊,经分析,公司产品价格上升会导致今年盈利增长50%,感觉股价会上涨50%至30元,于是买入。等年报披露业绩、股价暴涨后卖出。

以历史经验看,搞事件驱动的大多失败了,成功者很少;

以事件逻辑看,凭什么今年业绩增长50%股价就该增长50%?别说只是今年增长50%,哪怕今后三年都能增长50%,股价就该增长50%吗?

根本上看,事件驱动是说不通的。但是,这么搞下来,赚到钱了,刚好50%,那别人学还是不学?

我不学。

(首发于3月18日订阅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