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朝中晚期风云录:从杼东征,到桀亡国 | 夏商史话连载10

 泥土清香 2020-12-21
图片
每天一篇中国史,本篇系经典中国通史之《夏商史话》连载10,欢迎收看。

从上一篇文章我们知道,夏王少康从小就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流离生活,虽然有着贵族的身份地位,但仍先是在有仍氏做牧正,后又被逼逃到有虞氏那儿做了庖正。

在管理畜牧和膳食的过程中,少康接触了平民和奴隶,他因此深知平民和奴隶们的疾苦。而他之所以能复国继续做夏王,正是由于得到人民的帮助和拥护。

少康深知要保住祖业,巩固统治地位,就必须得到人民的拥护,要使人民拥护夏王朝,就要关心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所以,他即位以后,恢复了稷官来管理农业生产。相传稷这个管理按时播种五谷的官,在禹时是由周族的祖先后稷担任。到了太康时,“去稷不务”(《史记·周本纪》)。因太康只知道打猎游玩,把稷官也废弃,农业也不管,不顾立国之本,当然失国。

水利自古就是农业生产的命脉,黄河对于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自禹平治水土以后,黄河中下游地区不再是“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但是每年到了雨季,河水上涨,近河两岸的农田仍然要受河水之患。

而自后羿代夏以后,统治阶级内部的争夺不断,河道失治,因此水患又成为农业生产的一大阻碍。而要使人民安心从事农业生产,必须对黄河加以治理。少康即位后恢复了管理水利工程的水官——水正,任命商侯冥为水正,使“商侯冥治河”(今本《竹书纪年》)。

相传冥是商族始祖契的五世孙,契因“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赐姓子氏”。夏朝建立之后,契被封为诸侯,所以少康任命商侯冥去治理黄河的水患。

冥自从做了水政以后,勤勤恳恳地从事治水。至少康中期到他儿子杼即位以后,先后约20多年时间里,冥是身先士卒,率领黄河沿岸的人民将水患消除,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

在杼即位以后的13年,“冥勤其官而水死”(《国语·鲁语上》)。即冥在勤恳的治水过程中,被淹死在水中。因为冥是勤于职守而死,后人对他报以隆重的祭祀。冥也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位有名的治水英雄。

少康重建夏王朝以后,由于关心生产,治理水患,使社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王朝的统治也得以巩固,但对于东夷诸部落、方国的时服时叛,终是一大忧患。

少康即位初年,东夷中只有“方夷来宾”(《竹书纪年》),所以与东夷的关系仍处于敌对状态。少康想对东夷进行征伐,就在准备力量时,却得病而死。

相传少康在位21年,死后由其子杼即位为夏王。

图片

杼即位以后,继承少康的遗志,积极准备征伐东夷。相传杼为了战争的需要发明了矛和甲。矛是进攻的武器,甲是防御的衣服。这时甲当然还不是铜甲,而是皮甲,用兽皮制成的,如犀皮甲之类。因为东夷人善射,有了皮甲就能防身。

杼为了扩大夏王朝的统治范围,即位不久就将王都由斟鄩(即太康所居之地,今河南巩义),迁到黄河北岸的原(今河南济源市西北)。当完成征伐东夷的准备以后,为了战争的需要,又迁都于老丘(今河南开封陈留镇北),然后出兵征伐东夷。

杼率兵征伐东夷的过程中得到沿途各地诸侯、方国的支持,所以较顺利地征服了分布在今河南东部、山东和江苏北部的一带的夷人部落,而且一直打到大海之滨。

杼征东夷,不但使东夷诸部落臣服,而且还获得了一只九尾狐,便高兴地班师回朝。过了不久杼就死去了,年仅27岁。

杼虽然年纪很轻,但是“杼能帅禹者也,故夏后氏报焉”(《国语·鲁语上》)。在夏族后人看来,杼是能继承禹的事业的一个名王,不但能巩固夏王朝的统治,而且还重新征服东夷诸部落,所以死后受到后人隆重的祭祀。

杼死后,他的儿子芬(有的史书中又作槐或后芬)继位为夏王。因为杼征东夷的胜利,夏王朝的威望在各地诸侯、方国中又大大增高,一些原来叛离的又重新臣服于夏。所谓“后芬即位,三年,九夷来御”(《竹书纪年》)。

这些夷人部落自夏王朝建立后,时服时叛,经夏杼东征后,他们又共同臣服于夏,而且还到夏王都来进献方物,表示愿意听夏王的调遣。到此时期,夏王朝与东方诸夷人的关系才算是有一个较大的改善。这对东部夷人分布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芬时,夏王朝无内忧外患,以夏族奴隶主贵族为首的统治更加巩固,社会生产也有所发展。

图片

芬在位约44年而死,其子芒(有的古书又作荒)继位为夏王。芒继位的第一年,举行了一次很隆重的祭祀黄河之神的仪式。

芒在位约58年而死,其子泄继王位。泄末年,见九夷自祖父芬时就臣服,而且世代服事夏王朝始终不渝,于是给九夷都封为诸侯。这样夏王朝与东夷、淮夷的君臣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相传泄在位约25年而死,其子不降继王位。“不降即位,六年,伐九苑”(《竹书纪年》)。九苑为夏王朝西部的一个方国。

不降在位约59年,因年老将王位让给了弟弟扃。扃在位约18年而死,其子胤甲(有的古书写作厪)继王位

胤甲即位后,将王都迁至西河(今山西西南部,因黄河在其西)。胤甲末年,天大旱,酷热异常。古代人缺乏天象知识,认为“天有十日,更番运照”。即每天出一个太阳,普照大地,周而复始。若是天旱,酷热,则一定是“十日并出”。

古书中有“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的传说(《淮南子·本经》)。而胤甲时也发生“天有妖孽,十日并出”(《竹书纪年》)。统治阶级讲迷信,把发生大旱看作是天上有妖怪在作崇。胤甲就在这年死去。

胤甲死后,王位由不降的儿子孔甲继承。孔甲是一个“好方鬼神,事淫乱”的昏君(《史记·夏本纪》)。

由于不降在位时,采取了所谓“内禅”的办法,将王位不传子而让于弟扃,这就在王室贵族中引起了一些矛盾。

孔甲是不降的儿子,因没能继王位,就在暗中培植势力,企图谋夺王位。但是在王朝内外,大多数贵族、臣僚和诸侯、方伯还是拥戴扃,而且还称颂不降让位于弟是有“圣德”。孔甲想夺位之谋不得实现,就将希望寄托于鬼神,经常搞一些迷信的祭祀,求助于天帝神祗。

胤甲死后,王位果然由他来继承,他认为是求助于鬼神的结果,就愈加沉醉在迷信活动中。对于王朝政事、社会的生产完全弃而不管。除了搞一些祭祀鬼神活动外,就是打猎和玩乐。在他身边有几个谄媚小臣,每天想尽玩乐办法来讨他的欢心。

孔甲在位时,许多诸侯又开始叛夏,夏国势力又日趋衰弱。

孔甲在位约9年(一说是31年)死去,他的儿子皋(又作昊)继王位3年就死了。皋的儿子发(有的古书中又作敬或发惠)继王位。

若按夏王朝的制度,凡是新的夏王即位,各诸侯、方伯们都要前来进贡朝贺,即使是本人不能来,也应派代表来。但是自孔甲以来,“夏后氏德诸侯叛之”(《史记·夏本纪》)。新王继位,前来进贡朝的诸侯、方伯渐渐减少。所以发即位时,只有东夷的各个方伯前来朝贺。

此次朝贺除了有进贡物品外,还进献了东夷的乐舞,这是我国东南方诸部族的音乐、舞蹈传入中原的开始。

图片

发在位约7年而死,其子履癸继位。履癸又名桀,是夏王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我国古代史上有名的暴君。

夏朝自禹建国以来,共传了14代,17王。到了夏桀时,夏王朝的统治中心也扩大到“左河济、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史记·孙吴列传》)。即东面到达黄河下游和济水流域(今河北东南部和山东),西面到华山(今陕西东南部),南面到伊水流域(今河南四部),北到羊阳(山西晋城一带)。但是其治势力所及,还远不止这样一带地区。

图片

夏王朝就是从这个统治中心把势力伸展到全国,并在全国建立起了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或方国、诸侯的贡纳关系。

自孔甲继位以后,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开始激化,诸侯、方国中的奴隶主贵族,有不少开始反叛。

桀继位以后,面对这种江河日下、众叛亲离的统治局面,力图加强控制,以巩固他的统治,所以才不惜以残暴的手段来对付一切反抗他的人。

相传桀是一个有才智又有勇力的人,他能够一人生擒野牛、虎,折断钩索,其力之大,无人可比。但是性情很暴躁,又很残忍,动辄杀人。他酷好声色,又好喝酒。

桀继位后,为了控制局面,又将王都迁回斟鄩(今河南巩义)。

地处东方的有施氏(今山东滕县)在桀当夏王前,就反叛不臣服。桀因有施是一个小方国,首先就出兵东进,伐有施。为了杀一儆百,桀调集了上万的军力开向有施氏的族居地。

有施氏国小力薄,见夏王朝大兵压境,首先表示请罪,愿意臣服纳贡。桀开始不准有施氏投降,一定要灭掉有施氏。

图片

有施氏得知桀是一个好色之徒,就选了一个名叫妹喜的美女进献请降。桀见妹喜生得美貌,大为高兴。于是不再说要灭有施氏,罢兵带了妹喜回到王都。

妹喜见王都斟鄩的宫殿陈旧,很不高兴。桀为了讨妹喜的欢心,下令在河南(今洛阳附近)“作倾宫、瑶台,殚百姓之财”(《文选·东京赋》注引《汲冢古文》)。

为了修建倾宫、瑶台,桀首先是搜刮人民的财物,然后征派民夫,调集奴隶动工修筑。因为这座宫殿修得很高大,从地面往上看,有将倾倒的感觉,所以取名为倾宫。

在倾宫里又用玉和石头来建造了很漂亮的琼室瑶台。修好了以后,桀就和妹喜迁往河南这个离宫中去居住。

当桀登上这座高大的倾宫时,十分高兴,他和妹喜日夜在此饮宴作乐,俯视其下,感到他是在天上,就将自己比作是太阳,居天下之上,永远存在。

当然,修建这座离宫的一切费用,都是从人民那里搜刮来的,所谓“殚百姓之财”,就是说把平民百姓之财都搜刮殆净。

人民在桀统治时期,实在不堪其苦,就天天指着太阳咒骂:“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尚书·汤誓》)。这是借着骂太阳来咒桀,意思就是:“这个太阳为何不快灭亡,我们愿与你一同灭亡”。

图片


桀劳民伤财,残害人民,在诸侯、方伯中也引起了不满和反抗。他为了控制这种形势,就下令在有仍这地方(今山东济宁)会见诸侯、方伯。

虽然许多诸侯、方伯慑于桀的武力,不得不前去赴会,但各自都怀有戒心。而桀召集有仍之会,一方面要显示他是天子,仍有威力,另一方面要向诸侯、方伯们敛财,征收贡物,供他挥霍。

但是“夏桀有仍之会,有缗叛之”(《左传·昭公四年》)。有缗是夏王朝东部(今山东金乡)的一个方国,有缗首领见桀是一个暴虐贪婪的国王,不等会散就先回国。

有缗氏的这一行动,激怒了桀。桀便率领参加“有仍之会”的各诸侯、方国出兵征伐有缗。

有缗国小力弱,当然无法抵御桀。灭了有缗之后,桀将其财物、美女、人口尽数掳掠到王都。但是桀所作所为被各诸侯、方伯们看在眼里,更加和夏王朝离心离德,叛夏的更多了。所以古书中说:“桀克有缗,以丧其国”(《左传·昭公十一年》)。

自桀灭有缗之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更加激化,桀的无道引起了众叛亲离,最后终于被商汤灭亡。

相传夏王朝有个太史终古,是掌记事兼天象、历法的官。见桀暴虐,又贪乐纵欲不理朝政,便多次向桀进言,劝谏要爱惜民力,不能这样奢侈。

桀根本听不进,反而征发平民和奴隶在倾宫中修建一个很大的池子,里面灌满了酒,称为“酒池”。还做了一只彩船放在池中,使歌女在船中演奏“靡靡之乐”(《新序》)。又使许多青年男女奴隶在池边载歌载舞地饮池中的酒,有所谓“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之说(《韩诗外传》卷四)。然后,使男女奴隶相戏。

桀与妹喜以及一些谀臣们通宵达旦地在此观看和饮酒取乐,一个月都不出宫办理朝政。终古又哭着苦苦劝谏,桀不但不听,反而责骂终古是多事。

终古眼看桀如此下去,不久便会亡国,于是就逃出投奔商汤。

图片

夏王朝有一个大夫叫关龙逄。他见终古劝谏桀无效,就手捧“皇图”来到倾宫求见桀。“皇图”也称作“黄图”,是古代王朝绘制有帝王祖先们功绩的图,给后代帝王们看,以便效法祖先们治理国家。

关龙逄捧去的“皇图”绘有大禹治水和涂山大会等图像,他是要桀效法先王,像始祖大禹一样节俭爱民、薄衣食、惜民力,才能得天下诸侯的拥戴,才能长久享国。若是像如今这样挥霍无度,任意杀人,亡国的日子就不远了。

桀对这样忠言很感逆耳,不仅不听,反而将关龙逄杀害,下令将皇图焚毁。还警告朝臣们说,今后再有像关龙逢这样的人来进言,一律杀头。于是贤臣绝迹,言路断塞,桀愈加骄横暴虐。

夏朝末年,活动在东方地区的商国,逐渐强大起来。大约在公元前1750年至1700年之间,商汤起兵伐桀灭亡夏朝。

夏朝从禹建国起,到夏桀灭亡,共有471年左右的历史。有的史书中说是432年。我们知道,夏王在位的时间多是传说记载,又各说不一,故难以看出确实之年代。如果471年之说与432年只说都可靠的话,则相差的40年,可能就是后羿和寒浞代夏的40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