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柑橘后期烂果多,虫害和病害都可能,临门一脚果农如何管理?

 小超来了 2020-12-21

柑橘在生长后期,烂果现象十分普遍,甚至能造成严重的减产。面对烂果,我们当然会心痛,但心痛后找清楚原因所在并在今后积极预防才是正路。

笔者根据烂果的原因及发生时期等,将柑橘后期烂果概括为虫烂果、采前病烂果及采中采后病烂果三个部分,下面我们来分别说明。

01、虫烂果

小实蝇:柑橘在接近成熟时易受害,受害果在产卵痕处褐变坏死,多数伴有流胶现象,内部被其幼虫蛀食。

很多人会将大实蝇果和小实蝇果混淆,实际上,大实蝇的危害期早(5~7月),幼果还在生长发育阶段,产卵痕能自愈,故在幼虫钻出前是与正常果差别不大,只是会早黄而已,但果内则会生大量蛆状幼虫。

吸果夜蛾:刺伤处同样是褐色软腐状的疤痕,与小实蝇的区别在于疤痕处常有霉状物或白色结晶状物质。掰开后,无虫蛀,疤痕所对应的白皮层会有红圈。

预防措施

两者均以诱杀成虫为主,小实蝇可在柑橘转色初期悬挂喷有果得刚实蝇追踪诱粘剂的瓶子,一亩地挂8~10个,雌雄双诱,不会招引其他果园害虫;吸果夜蛾建议用频振式诱虫灯、糖醋液等诱杀。

02、采前病烂果

炭疽病:可分干腐型与软腐型,前者多发生在果皮上,不深入果肉,病部凹陷,病健交界明显;软腐型病斑会有霉变,伴生绯红色的粘质孢子块。

黑腐病:病原是多种链格孢菌构成的复合种群,在柑果上存在四种表型,即心腐型、黑腐型、蒂腐型与干疤型,具体症状如图所示。病原菌侵入果实蒂部或脐部,主要表现蒂腐型或心腐型症状;若从果皮伤口入侵,果实主要表现黑腐型或干疤型症状。

预防措施

炭疽病、黑腐病都是具有潜伏性特点,故采后清园与生长前期及时用药很关键。

炭疽病在春梢萌发后一个月,枝叶开始潜带病菌,此时就要开始防,药剂选择代森锰锌、赢极(75%肟菌·戊唑醇干悬浮剂)、戊唑·多菌灵、吡唑·咪鲜胺等。

黑腐病花前花后开始用药防治,防病菌进柱头潜伏,可用吡唑醚菌酯、腐霉利、异菌脲等。采前再用抑霉唑、咪鲜胺等控制处理。

03、采中采后病烂果

青、绿霉病:虽然两者的致病菌不同(青霉病为指状青霉;绿霉病为意大利青霉),但症状十分相似,特别是早期,均是软腐后生白色霉层并不断增厚,是柑橘采收发病率最高的病害。

酸腐病:是由柑橘地霉引起,只危害果实,发病初期症状与青、绿霉病类似,受侵部位出现水渍状斑点,病斑扩展至2cm左右时稍下陷,浅黄至深黄色,扩展迅速,短期即可导致全果腐烂,水渍状的病部呈软腐症状,外表皮易脱离,以手触之即破,发病后期病斑表面常覆盖白霜状霉层,略带皱褶,可流出汁液,酸味刺鼻。

预防措施

青绿霉病和酸腐病通常由伤口侵入为主,故科学的采收能减少其发生,采果时要选择合适的天气,用圆头剪,争取一果二剪;采后抑霉唑+咪鲜胺+双胍辛胺乙酸盐喷雾处理。

本文由农业助手团队编写整理,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农业助手,勿修改文章内容,修改必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