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边走边拍/民间故宫/东阳卢宅(组图)

 黑龙江波涛 2020-12-22

      东阳卢宅,全称为卢宅明清古建筑群,位于东阳城区东侧,古称雅溪,为雅溪卢氏聚居之地,占地面积26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900平方米,是东阳市的国家级文保单位。

  卢宅营造技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就在近期,卢宅又与兰溪诸葛村古村落、武义俞源村古建筑群和浦江郑义门一起,被推荐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卢宅有句经典的广告语:“北有故宫,南有卢宅。”这绝非自我炒作,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就对此作了肯定:卢宅是民间的故宫。

  走过一段遍布古玩店、木雕店的老街,穿过风纪世家、大方伯、旌表贞节之门3座牌坊,就来到了卢宅入口。让人纳闷的是,眼前的大夫第并非卢宅正门。经过一段曲尺形的宽阔甬道,你才会发现,原来一道照壁后面,竟然可以藏下这么宏伟的古建筑群!据介绍,卢宅的格局和故宫相仿,叫做“前堂后寝”,前堂是公共厅堂,后面则是生活起居空间,两者之间由一道石门隔开,平时石门关着,外人不得入内。

 

 

 

 

    众所周知,故宫有九进,而卢宅的肃雍堂纵轴线也有九进,长320米,共115间房屋,占地6470多平方米。在中国,只有故宫和孔庙才有这样的结构。其中心建筑肃雍堂,至今已有540多年的历史。以肃雍堂为中轴,现存有自明景泰至民国初的主体建筑20余座,可惜大部分建筑多已不存,只有陈列室内的模型,向人们展示了昔日的卢宅盛景。

  卢宅文保所副所长吴新雷介绍说,卢宅以厅堂为轴心、轴线分明的建筑组群,不仅典型地显示出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聚居社会结构,而且从平面布局、形态架构、功能划分、规模体量以及内部雕饰,无不体现了封建士大夫府第建筑的营造理念,是儒学礼治的文化标本、封建士大夫传统道德和宗法观念的物化图解。

 

 

 

 


   走进卢宅,仿佛走进了一个巨大的“迷宫”,里面回环反复的通道走廊,烟锁重楼的厅堂厢房,让人不禁慨叹“庭院深深深几许”。捷报门、国光门、肃雍堂大厅、肃雍正堂、乐寿堂、世雍门楼、世雍堂、中堂、后楼等九进院落层层递进,左右对称,空间变化繁复,令人几欲迷失。

  首先进入视线的是捷报门。四平八稳、端端正正,并不特别张扬,风格类似紫禁城的午门。过捷报门,走进国光门,站在风水石上看远处的笔架山头,如一方笔架,衬着门框,宛若一幅自然天成的山水画。“静观嘉禾千章绿,坐对遥山一角青”,独具匠心的建筑技艺,不仅营造出一种诗情画意,更体现了卢氏家族启示后辈勤奋好学的良苦用心。

  卢宅的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浓郁的人文气息。肃雍堂大厅中悬挂着“吴中四大才子”之一文徵明的真迹。据说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清廷重臣刘墉等都曾是卢宅的座上客。在肃雍堂,还有刘墉为卢家最后一位进士卢炳涛题写的“翰林”匾。最有意思的是,第四进同寿堂是卢氏祭祀祖先的地方。以同寿堂为界,前四进是家族议事、迎来送往和祭祀的公共场所,女人不允许进入。后五进便是卢氏家族生活起居的地方。在同寿堂后,有一道移动式石库门,是古代十分罕见的隐蔽型隔门。它将卢宅分割成了“前堂后寝”两部分,这也是紫禁城的独有格局。

 

 

 

    在卢宅,还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作为一个建筑群,卢宅的各组建筑既联系紧密又自成体系,不像故宫各建筑之间保持着较大的距离,这也是为了规避政治风险所采取的策略。因为九进结构是皇家独有,卢宅在建筑规格上自然不能与皇家平起平坐,它将九进建筑联接在一起,在外观上看就成了一处“由许多幢十三间头组成的大住宅群”(北京建工学院教授、《浙江民居》主要编写人王其明语),让政敌无懈可击。

 

 

 

    从现存建筑来看,卢宅的厅堂各具特色,或宏敞肃穆如肃雍堂,或高大巍峨如树德堂,或小巧精致如东吟堂,堪称厅堂建筑的博物馆。

  卢宅还是一座雕刻艺术博物馆,它的建筑构件集中反映了东阳木雕风格的演变,因此有人说,要了解东阳木雕明清以来的变迁,只要看卢宅的厅堂建筑,就可以一目了然。卢宅中还集中了明清至民国东阳木雕的优秀作品,尤以树德堂前檐柱上双层牛腿为极品,而嘉会堂的木雕“九狮戏球”三架梁,由整块香樟木精雕而成,高5米、直径1.7米,采用深浮雕、透雕、圆雕技法,是国内绝无仅有的珍品。

 

 

 

     除木雕外,卢宅还融石雕、砖雕及彩绘艺术于一体。卢宅的砖雕采用“雕泥”手法,即在泥坏上雕刻成型,再经土窑烧制,有别于徽州、苏州的“雕砖”即砖上雕刻。彩绘主要用“晕色”的彩画技法,以土红、灰、墨为主,富有民间艺术特色,不受规格化的局限。

  引人注目的是,卢宅保留了许多早期以及南方地区特有的建筑技法,它的许多营造技艺都作为典型,收入了古建园林专家王仲奋所著的《东方住宅民居———浙江东阳民居》一书,成了东阳民居的代表作。其营造技法之丰富,在省内无有出其右者。肃雍堂的前厅和正厅之间采用“勾连搭”结构,两个顶连在一起,结合部有专门设计的“天沟”(就是一根挖空的木头),可供流水,就像现代建筑中的排水管道,几百年来竟没有出现渗漏现象。

 

 

 

    上世纪80年代,卢宅的抢救保护工作就已着手实施。经过抢救性的修缮,卢宅已经恢复了九进建筑,但是,由于卢宅处在城区,仿佛一个盆地,这就造成了与周围环境的脱节,为保护带来了诸多难题。而且在旅游开发上,由于古建筑特有的专业性,也较难与游客产生互动。

  让人们看到一线曙光的是,加入濒危名录的卢宅,正逐渐“复苏”。据悉,目前有关部门对卢宅制订了新的保护计划,包括抢救保护世进士第、铁门里、慎修堂、小洋楼、中河路15~18号民居等历史建筑,保护石质、砖雕文物和彩绘,疏浚整治雅溪水系等等。到时候,人们在陈列室里看到的模型将有可能成为真实的再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