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双路中学,我的恩师们

 新用户6525yWoI 2020-12-22



我的双路中学,我的恩师们

何方

时任双路中学校长曹正义    图片曹月提供

      1983年9月,天高气爽,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踏进双路中学。时任双路中学校长曹正义,也就是我后来的历史课和社会发展史课老师。

      双路中学建校于1970年9月1日,当时在职员工约30人左右。中学座落于双路口管理区的街道西南方,学校里面清一色的瓦房建筑,墙壁红砖裸露,历经风吹雨打显得格外老旧,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乡镇老牌中学的历史。好在校舍规划齐整,呈长方形依次排布,校园中间是一个大操场,操场被正对着学校大门的迎宾道路一分为二,操场的地面都是土质结构,地气相当充足,由于夯得紧实,晴天少有尘土飞扬,只是下雨天同学们去院墙西边的公厕时,会留下坑坑洼洼的脚印。教室前的树木高大而又苍老,又为校园增添了几分人文气息。

双路中学    图片何方提供

       入学第一天,需要解决这么两件事。第一,交10块钱报名费,报名的地方处于学校一偏僻角落办公室,那间办公室开了一扇窗,通过这扇窗,完成了我从小学到初中的转变;第二,按划分好的教室,找到一年级二班,进门见到熟悉的小学同学和一些陌生的同龄人。刚迈入初中,让我们感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开学前几天,也有如现在军训般的班级劳动,老师组织新生清理校园中比人高的野草,布置教室、打扫卫生、冲洗厕所,清理操场地面。

双路中学    图片何方提供

       我们一年级二班语文课老师姓石,北城赵河人,平易近人的一个小老头,对我们的学习抓的忒严,对班级学习课程认真对待,上课时从不打马虎眼,每个课时都精益求精。记得好像是在一年级下学期某个课堂上,学习一篇文章叫《梁生宝买稻种》,石老师为了苛求我们,连梁生宝喝了多少钱一碗的面汤(5分)、老孙头分了一匹什么样的马(玻璃眼)这样偏僻的问题都对我们进行提问,试问一下有如此负责任的老师,谁还会不好好学习。

金必高老师,现在安陆市法院工作    图片何方提供

      1985年9月,我们迈入初三,当时的语文课老师是杨用国老师。杨老师那时候年轻潇洒,举手投足之间透出一股文人学士气质。开学的时候刚好诞生了新中国第一个教师节,杨老师喜出望外,还教了我们几句口号,让我们一边挥舞着手,一边高呼“尊师重教、欢度教师节、振兴双路中学”。现今细想,那个年代的教师一门心思都在教书育人,国家为啥不能早点出台教师节嘞!杨老师上课时不但讲教材,对社会上的不平事、街上的奇怪事,也会借助课余时间对我们抒发感叹一下!

当年在双路中学传道授业解惑的杨用国老师     图片杨用国提供

       印象中杨老师文言文的造诣特别高。讲课时通俗易懂。比如有篇文章叫《李愬雪夜入蔡州》,课文中“命李进诚将三千人殿其后”,为讲清“殿后”,他结合某医院一名医生给病人看病时、把臀部误读为“殿部”的笑话,对我们反复强调“屁股有肉殿无月”,原话至今记得:那“殿部”是你的哪个部位?感谢当年我们在初中遇见的所有老师们,都是用他们的良心和知识,成就了一个又一个学生的梦想。

1984年杨用国老师在双路中学    图片杨用国提供

      人生中最难忘的岁月很多很多,中学岁月是我人生中最激情燃烧而又最难忘的岁月之一。我常常回忆起我在中学的那段时光,常常在梦中回忆起我的人生最重要的摇篮之一的双路初中。1983——1986年间,我在双路初中美好的三年,双路初中那段岁月给我的人生产生了极其重要的积极影响,它奠定了我人生的方向,奠定了我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也奠定了我终生的生活观。而今我每天都在认真工作,都在快乐生活,都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也在努力做个好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好人,而且我人生的每一个进步也都是与那些老师们的教育密不可分的。

双路中学1986届毕业生合影留念    图片何方提供

      依稀记得曾经教过我们班的老师有:杨进兴老师、寇世建老师、曾广得老师、殷建明老师、杨用国老师、叶金明老师、徐正财老师、徐正权老师、曹正新老师、金必高老师、刘德兵老师、席先志老师等等。双路中学距离我的家有十几里路程,那个时候还不用住校,除了周末外几乎每天都是早餐出门,回家吃晚饭。如果说中学和小学最大的不同,我会觉得中学阶段的师生情更令人回味。在八十年代,他们那种敬业负责的精神在今天的“教育产业化”社会已经很难找到。是那批勤勉的师长带领我们这届学生共同度过了人生道路上那段难忘的青青岁月。

双路中学1987届毕业生合影留念    图片何方提供

       时光荏苒,当年的授业恩师也大都退休。中学三年,我们先后搬过若干个教室,后来从牌楼中学撤过来的新同学又和我们混合就读,由于换过几次班主任,以至于多数同届同学都曾经同班过。由于分班频次过高,同学聚会时弄错班级“番号”的情况时有发生,必须通过回忆班主任名字才能“正本清源”。印象深处一年级班主任杨进新老师对我们的学习抓的紧,教育我这样的害群之马时掷地有声。最具震慑力的是他手中那支粉笔,点谁打谁,顽皮男生都曾领教过。当年,他是新生最害怕的老师,也是毕业后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老师。2007年秋,我带姑娘来到母校报名,正好遇见了杨老师,他还记得我这个当年的学生,并问起我的生活状况,一番交谈得知他在管理学校后勤工作。还有数学老师曾广德,他给我们讲几何中“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让我们去看狗吃屎,他解释说狗发现了一堆屎,跑过去的路线一定是直线而不会弯,为什么呢,因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用的时间最少,很快吃得到。他的讲解话糙理不糙,至今让我难忘。后来的化学课老师张光号,讲得细、讲得透,注重课后针对辅导,班上涌现了许多化学尖子生。英语课寇老师,本是教语文的,但当时缺英语教师,他有点擅长,学校就让他转岗,他边教边学,硬是让我们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初三学期英语课老师好像是叶金明老师。还有物理课老师徐正权,印象中他的头发总是拾掇得有模有样,皮鞋永远是油亮油亮!写的一手好粉笔字、刻得一手好蜡板,再后来,由于教学调整,语文老师先后换过杨用国等老师,数学老师则好像是席孔成等老师。

杨进新老师近影    图片何方提供

        当年在学校只吃一餐午饭,正值青春期长身体的时候,不是吃得好不好的问题,而是吃得饱吃不饱的问题。学校食堂建在校园东北角一斜坡之下,食堂大师傅姓徐名长园,听说有点背景,通过关系进入了教育战线,教不了学生育不了人,于是乎开始了他的做饭生涯,当然了革命工作不分高低嘛,都是在为教育战线付出。在那营养不良的年代,家境好的同学比如刘海波,每每带来荤菜,对我是奢侈也是难以抗拒的诱惑。每每吃饭之际,那香味四处飘散、扑鼻而来,对于多数同学来说,只有咽口水的份。每天中午饭是食堂最为混乱的时候,拿饭基本靠挤,个子大,年级高的同学只须用胳膊肘一顶,便将其他同学顶出圈外,白费了一番努力,又得重来。于是,狭小的食堂每天都要上演惊心触目的人力大战,女生也不例外。所以,每天中午放学钟声一响,轮着拿饭的同学们便会以最快的速度,从教室里冲出,向食堂方向飞奔而去。拿到饭以后,三三两两回到寝室,从木抽屉中拿出罐装菜,要好的便凑在一起交换着吃,倒也温暖又温馨。菜都是从自家带来的,以腌菜、咸鱼、干萝卜丝等耐放性菜为主,而且比家常菜咸上一成。父母亲也是省吃俭用,除了多放些盐之外,在我的菜中定会多放一小勺油,春节前后经常还会有些肉点缀其中,算得上小康生活。

当年双路中学同学合影,穿红衣者为伍荣华(云朵)同学   图片何方提供

      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同龄人,尤其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来说,大概都有着相同的生活经历和求学经历。每每同学聊天,思绪和话题总会从当年慢慢拉回到眼前。初中生涯离我们渐行渐远,但总有些片断令人难忘,难忘的恩师,难忘的同窗以及课堂学习情景,课外活动场景,还有当时艰苦的生活和环境,似在磨砺我们的意志,考验我们的生存能力,在艰苦朴素中唯留一抹书香、一份同窗友情、一份永久的记忆,萦绕心头,伴随一生。

汪树楷老师近影     图片何方提供

        忘记过去则意味着背叛,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师爱如灯塔,指引我们前进的航向,师爱如高山,托起我们攀向人生顶峰,师爱如大地,化作春泥更护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每逢教师节时难免会想起那些恩师们,但又无以为报;同学情难忘,但不可能永远活在过去;师恩更难忘,唯有激励我们把握当下、心向未来。今杂言感之,以寄托师恩。

何方同学中学毕业照    图片何方提供

文玩商店

     老水带货:如图。沙漠之舟。太湖石。长23厘米,高15厘米,厚7厘米。石质坚硬,造型逼真,厚重而不失灵秀,虽静而动感十足。石座为安陆名家日月山人作品。有意者直接与水易居(微信syj620325)联系。

      视频如下。民国粉彩小盖缸,古意盎然,清新可人。口径9厘米。寻有缘人。有意者直接与水易居(微信syj620325)联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