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年青岛观象山: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日月星辰0532 2020-12-22

“头戴着鲜红的帽子,

身穿着绿色的衣裳,

大小马路是花格子,

中山街道直通栈桥的柔水,

恰似长重的彩带在海风中飘扬。

观象山是凸起的头颅,

假如她还有对锐利的眼睛哟,

那便只好推天主教堂。”

——蒲风《青岛》

      山海澄澈,秋色斑斓。顺着僻静的观象二路前行,便可登上诗人笔下青岛“凸起的头颅”——观象山山顶。这座海拔七十余米的静谧小山,是我国天文、海洋和气象等事业的重要发源地,也是中国气象学会的诞生地,对我国天文、气象、地磁和海洋科学等研究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

▲鸟瞰观象山及附近的里院街区

      这里有近代远东三大观象台之一,也有中国第一座自行建造的圆顶天文台;这里既铭刻下“经天纬地”的雄远之志,也见证了“穹台观象”的探索征程;城市的地标由这里确定,群山的脊梁从这里挺起,更有如珍珠般散落周围的名人故居……下面,让我们穿越百年沧桑历史,走进这座气象万千的“科研之山”。

▲航拍观象山巅

这座森严的城堡

曾是近代远东三大观象台之一

      观象山海拔约78.9米,位于信号山西北方、观海山北侧。一百多年前,观象山最初没有正式名称,有说法称此处初名“大鲍岛东山”“小石头山”等。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人租借青岛后,在此山兴建贮水池,用以向城区供应淡水,观象山因此被称为“水塔山”(Wasserturm-Berg,有时译为“水道山”),《胶澳租借地发展备忘录》则直接称其为“水山”。

▲1910年德国绘制的青岛地图,图中红圈位置即为观象山

      在1898年,德国海军港务测量部在今湖北路上成立了一个负责天文气象观测与土地测量的临时组织,命名为气象天文观测所(Meteorologisch-astronomische Station),用以“为海港业务及船舶航行之发展”而收集青岛的气温、湿度、雨量、风力等项目的气象资料。

      1905年,观测所迁至今观象山。随后,观测所增设地磁、地震、潮汐、天体观测及地形测量业务等,范围十分广泛,并拥有了地震仪、地磁仪、黄道仪、子午仪、报时球等多种仪器。

▲观象山报时球,原址位于观象山山顶西南侧,为观象台1905年迁至山上后所建,功能是为入港船只报时。后于1914年在战争中损毁。

      1908年,观测所开始着手建造观象台办公楼;1910年6月,观象台大楼开工建造;1911年1月1日,观测所正式改名为皇家青岛观象台(Kaiserliches Observatorium in Tsingtau);1912年1月,观象台大楼落成,据说《青岛新报》和上海《德文新报》先后报导了观象台的落成典礼。

▲观象台大楼奠基仪式(1910年6月,原照现存于德国联邦档案馆)

▲观象台大楼与山脚下的总督府野战医院旧址(1910年代明信片)

      大楼建于观象山顶,由德国建筑师保尔·弗里德里希·里希特设计。海拔总高度77.76米。整栋大楼以花岗岩剁斧石砌外墙,德国古堡式建筑,地上三层,地下一层,牛舍瓦屋面。另有花岗岩砌七层塔楼,上部为雉堞式,高度为21.6米。整座建筑构图严谨,特色鲜明,具有巍峨、雄劲、森严等欧洲中世纪城堡建筑风格,是德租青岛时期的重要功能性建筑之一。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此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观象台内的德文汉白玉石碑,摄于第二次日占时期。碑文是一首德国诗人恩斯特·冯·维尔登布鲁赫的诗歌,部分内容为:“……建成这座宏伟建筑,旨在向汪洋上的船只通报,风云何时变幻,风暴何时平息……”(图片来源于:「華北交通アーカイブ」)

      至1914年德国租借末期,观象台的业务范围已包括天文、气象、地震、地磁、潮汐观测,以及地形测量、海域测量、船舶仪器试验和供给等,同时在胶济铁路沿线济南、潍县等地设有十余个观测所。此外,“其所出版有地震报告,及一千八百九十八年至一千九百八年之气象成绩各一本”,可见,德国管理阶段对仪器的储备、业务的拓展和资料的留存,为日后中国接管青岛观象台并创造贡献提供了基础。

▲德租时期的观象台(约1910年代)

▲德国气象档案馆中留存的青岛观象台手写记录

日占时期的

“青岛测候所”

      1914年11月,日军占领青岛后,青岛观象台由日本海军临时青岛要港部接管,并改名为日本青岛测候所,所长先后由永田重忠、吉田得一和入间田毅三人担任。因战争原因,1914年6月—1915年2月的气象观测记录均未留存,造成了青岛观象台历史上第一次观测记录的缺失,直到1915年3月1日日本恢复气象观测。

▲《青岛气象累年报》,由兴亚院青岛出张所青岛测候所编辑,记录自大正五年(1916年)至昭和十五年(1940年),共25年间青岛气象观测情况。

      但是,日方并未延续德国人原有的天文观测业务,而是更注重气象事业。1916年起,开始将每日3次的定时气象观测增至每日6次,这对观测数据的积累以及如今的气象资料运用都是有益的。此外,为了调查我国近海的气候状况,日本在胶济铁路沿线设立多处测候所,并搜集近海的日照、蒸发、云雾报告,同时还对青岛近海渔业和海洋化工业进行研究,对山东省全省气候进行大规模调查。这都显示出了日本当局强烈的军事目的性。

▲日占时期的观象台

      1922年12月,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主权,青岛观象台归北洋政府的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管理,中方派遣气象学家蒋丙然、竺可桢、天文学家高平子接收青岛测候所,然而日本却以《山东悬案细目》为由,认为“中国没有气象专业人才”,不愿意撤离观象山,经双方交涉,日方人员只交出图书和仪器,不撤人员。蒋丙然等人举行了接收仪式,但形成了中日共同管理的格局。

▲中日共同管理期间中国接收仪器表(部分)

▲中日共同管理期间中国接收书籍表(部分)

      蒋丙然曾记载下这段历史:“余于民国十一年十月,奉派来青调查……暂时日本职员不受中国政府报酬,为中国测候所之经营维持照旧职务,该测候所与日本测候所交换之电报,中国政府务予以方便。”

▲现存于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的《山东悬案细目协定》,标红部分语意为:附件:五、公产,(三)中国政府声明青岛测候所接收后照左方之计经营之:甲、暂时日本职员不受中国政府报酬,为该中国测候所之经营、维持,照旧职务。该测候所与日本测候所交换报告之电报,中国政府务竭力与以方便。乙、将来中国测候所职员养成后,与旧职员交代时,更定与日本测候所报告联络之方法。

民国时期

这里是中国科研发展的

中心场所

      1924年,中国正式收回青岛观象台的各项工作。同年,蒋丙然、竺可桢、高鲁等人在青岛观象台发起成立中国气象学会,以谋求“气象学术之进步与测候事业之发展”为宗旨,并延续至今。而当时同属于“近代远东三大观象台”的“上海观象台”仍归法国人掌握,“香港观象台”到了1997年之后才由中国政府接管。所以,这里也成为当时唯一一座在我国主权下进行独立科研的观象台。

▲班鹏志《接收青岛纪念写真》对观象台的记载(约1924年)

      从1924年起,直至1937年9月蒋丙然等工作人员奉命撤退,中国管理青岛观象台达14年之久。在此期间,名称和管理机构不断变化,蒋丙然一直任青岛观象台台长。即使经费紧缺,但在蒋台长的带领下,观象台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全面的进步和提高。青岛观象台先进的仪器设备、高超的观测水平、广泛的业务范围,都是国内其他台站无法比拟的。

      1925年,观象台在观测场西侧建成一座小型圆顶赤道仪室,内置德租时期遗留的16cm折射望远镜。天文学家高平子在此开展了太阳黑子的系统性观测与研究工作,为我国积累了第一批现代太阳黑子观测资料,堪称我国现代太阳黑子观测研究的起源。

▲高平子于1925年手绘的太阳黑子图,是我国天文科学史的珍品。(此图至今保存在青岛观象台,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1982年,为纪念高平子在天文学领域的贡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正面的一座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图为阿波罗17号拍摄的图像,上为高平子环形山、下为赫尔默特陨石坑。

      1926年5月,国际经度联测委员会致函邀请青岛观象台参加第一届万国经度测量,青岛观象台作为唯一独立代表中国本土科学界的科研院所参加此次活动;1933年,观象台参加第二届万国经度测量,所测结果颇得国际称誉。1987年8月7日,由中国天文学会和青岛市人民政府合建的我国天文学界第一座大型纪念碑——万国经度测量纪念碑,在观象山上落成。

▲纪念碑正面刻有“万国经度测量纪念碑”字样,为天文学家张钰哲所题。

      纪念碑碑体位于观象台参与第二次万国经度测量时所用中星仪标杆的位置,碑体高6米,靠近顶部位置嵌有一铜制地球模型,模型地轴与地平线夹角为36°04',代表纪念碑所在的纬度。纪念碑正面刻有“万国经度测量纪念碑”字样,为天文学家张钰哲所题。背面顶部刻有该碑所在经纬度“东经一百二十度十九分,北纬三十六度四分”,中部刻有“第一届万国经度测量,测量主任:高平子,测量员:宋国模,助测员:徐汇平”。碑座部分刻有碑记。

▲万国经度测量纪念碑(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1928年11月,在北京大学教授宋春舫与蒋丙然的共同筹划下,观象台正式增设海洋科。该科在观象台增加了对海洋物理、海洋生物、海底地质、洋流与海产等研究,并于1930年11月起编辑发行中国第一份海洋科技刊物《海洋半年刊》,观象台由此成为中国最早的综合性海洋科研机构之一。而1932年建成的青岛水族馆及海产博物馆,起初也是由观象台设计建造并进行管理的。开馆后的青岛水族馆是第一座中国人独立设计建设的水族馆,也是当时中国最大、最为先进的海洋科学展览馆。至此,观象台涉及的学科涵盖了“海陆空”三大领域。

▲水族馆建成后,即成为青岛新的地标性景观(1930年代的老明信片)

      1931年10月,观象山上建成了中国自己建造的第一座大型天文观测室。整体建筑是花岗岩圆体,直径为7.8米,高约14米,顶部的球形是钢木结构,以紫铜皮包裹,银光闪亮,可转动,转动一周为9分钟,观测窗宽1.2米。楼内装有自法国泼林工厂订购的口径32厘米、焦距3.58米的大型天图式天文望远镜,堪称当时中国之最。

▲观象台天文圆顶室现状

▲观象台天文圆顶室现状,自1932年“上岗”以来,这台

我国引进的第一架口径32厘米天文望远镜始终活跃在我国天文观测工作的一线。

      此外,青岛观象台工作人员曾多次受邀出席国际性的学术活动和会议,与法国、瑞士等多国进行学术交流。同时,利用观测积累的各种科学资料,编印出版了《观象月报》《青岛节候表》《云与天气》《青岛温度之研究》《气象机械学》等诸多学术书刊,使青岛观象台成为当时中国科学界和社会名流进行学术研究和交流的重要场所。

▲1934年《青岛观象台十周年纪念册》收录的观象台全体职员合影

▲约1930年代的观象山,可见观象台办公楼、圆顶室及山坡上的观象台台长官邸(即如今的“蒋丙然故居”)。

几经风雨

再迎辉煌

      1937年七七事变后,青岛观象台职员于9月撤离,观象台亦被日军接管。此后,观测项目明显减少,观测业务受到极大影响。除此之外,观测资料也未能留存,日本宪兵对观象台中的仪器设备进行了破坏和捣毁。而自法国订购的那架大型望远镜幸免于难,据说是因为蒋丙然在撤离前,将望远镜最珍贵的两个镜片取下来,藏到了火车站旁的一个旅社里,抗战胜利后,继任台长按照旅社老板留下的线索,将镜片成功找回。 

▲第二次日据时期的观象台(图片来源于:「華北交通アーカイブ」)

      1945年,青岛观象台重新归国,各项业务逐渐恢复并得以发展。其后又在原基础上增加新的仪器设备,开展新的业务和研究课题,如改进大港验潮站设施并充实其观测工作、充实海水分析设备、增加海洋生物的采集及标本制作、增设发报机以发布天气预报、与农林事务所合作在李村设立农业气象站等。

      此外,观象台还恢复了刊物出版及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学术交流,同时整理汇编建台以来的全部资料,于1948年6月出版《青岛市观象台五十周年纪念特刊》,对我国科学研究有重要价值。

      1954年,国家决定筹建水准原点。观象台有成熟的天文、地磁、地震检测技术和数据,同时有稳定的花岗岩基岩,经过周密考虑,最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定位于观象山,由1个原点2个附点3个参考点构成水准原点网。原点设于观象山山顶一座巴洛克风格的花岗岩石屋中,石屋内设一标石井,井底中央处设花岗岩标石,以混凝土固定在基岩上,标石上嵌有长18厘米的玛瑙标志,其上以铜护罩与石护盖覆盖。屋内设有一块石碑,石屋门外两侧设有石柱作为原点东西参考点。

▲观象山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花岗岩石屋具有典型的巴洛克风格。

      1957年,根据青岛大港验潮站1950年到1956年的潮汐资料推求的平均海水面,确定了黄海高程系,高度为72.2893米。由于当时验潮时间长度不够一个潮汐周期,1987年重新使用了1952年到1979年的验潮资料,确定了1985国家高程基准72.2604米,从那时开始全国使用至今。我们常说“山高万仞”,“万仞”从何而来呢?答案就是中国各地的海拔高度,都是从这里起算的。

▲5月27日,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在峰顶合影留念。而距离珠峰数千公里之外的观象山小石屋,正是珠峰“测身高”的起算点。

      1957年后,青岛观象台的业务被拆分。气象部分归海军管辖,设于德租时期所建观象台办公楼内;天文、地磁、地震三部分移隶中国科学院,天文部定名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青岛观象台”,办公室设于1931年建成的天文圆顶室中,并延续至今。

▲约1950年代的观象山山顶,可能摄自观象台办公楼楼顶。照片右上角可见观象台圆顶室,中央偏左的浅色石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小石屋。

      1958年,增加人造卫星观测业务。1958年增加人造卫星观测,1960年又开展了小行星、彗星等天体的照相定位工作。六十年代,时任台长孙寿甡坚持太阳黑子观测,观测工作基本未受影响。

▲1931年天文圆顶室建成之时,蒋丙然曾撰《新天文台记》碑。六十年代,该碑因时任台长孙寿甡的奋力保护而未受损坏,至今仍完好保存在圆顶室的墙面上。

      该台于1978年撤销建制,但孙寿甡台长认为青岛观象台堪称我国近代天文、地磁、地震、海洋诸学科的发祥地,其撤销对科学普及工作及天文观测的持续性等方面是严重的损失。因此他坚守于此,持续进行天文观测及设备维护,并于1986年,使用青岛观象台设备参与哈雷彗星的观测,主持完成一系列有关哈雷彗星的著作。经孙寿甡先生15年的奔走呼吁,于1993年原名原隶恢复建制。

▲孙寿甡先生在天文圆顶室内

穹台窥象

百年春秋

      青岛观象台由德国人创建,曾两度日占,但主要工作是在我国接管后由中国人自己发展起来的。可以说,青岛观象台是我国近代地球科学观测、研究和科学普及教育的重要机构,特别是在中国人独立掌管期间,对天文、气象、地磁、太阳物理、海洋科学等观测研究领域做出了巨大成就,也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珍贵的科学档案资料,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奠基和开拓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的青岛观象台,除科研工作外,还非常重视天文科普教育工作,每年接待国内外参观者约万人,是市民观星赏月、学习天文知识的好去处。山东省和青岛市科协分别列此处为“全省科普教育基地”和“青岛市科普教育基地”;2016年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优秀科普教育基地”;还荣获市级优秀科普场馆、未成年人科普教育基地等诸多称号。同时,遇特殊天象诸如日月食、彗星 、流星雨等还举办专题讲座,并组织天文爱好者联合观测、夏令营等活动。

▲圆顶室内诸多牌匾、奖状与锦旗,彰显着青岛观象台在现代科学研究与社会科普教育事业的卓越贡献(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圆顶室内有诸多珍贵的陨石样本,以供向市民科普所用(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两弹一星”元勋王大珩与青岛观象台

王大珩(1915年2月26日-2011年7月21日),中国光学界的重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高科技863计划的主要倡导者。王大珩的父亲王应伟是一位气象天文学家,1929年,应蒋丙然之邀请,王应伟来到青岛观象台任气象地震科科长,王大珩就读于礼贤书院(今青岛九中)。在此期间,受父亲的影响,少年时期的王大珩对气象天文、科学仪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青岛观象台也为王大珩留下了永生难忘的温情记忆。1998年青岛观象台建台百年之际,时年83岁的王大珩亲笔题写贺信,“青岛风光,观象有方;百年业绩,贵在经常……”

      1936年青岛市政府组织的“青岛十景”评选中,观象山以“穹台窥象”之名列入其中,成为青岛标志性景观之一。

      自30年代起,观象山公园就已开放,如今更是科普教育和登高游览的旅游胜地。向着山顶拾级而上,海风拂过青松翠柏,仿佛百年历史轻轻略过,留下岁月的震颤。行至山顶,近可看山海相依,远可望星河烂漫,春可观碧海潮生,秋可赏彩云追月……近代著名诗人王亚平,更是曾这样赞美观象山的夜景:

“美呀,美呀!

青岛的夜!

朦胧的星,朦胧的月

朦胧的灯火,照着

朦胧的山色。

美呀,美呀!

青岛的夜,

静穆的天空,吹起静穆的风

静穆的风,盘旋在

静穆的山峰。”

——王亚平《青岛的夜》

凡是过往

皆为序章

      回望观象山历史,从1905年到2020年,对人类的寿命来说已经足够漫长,一代代科研工作者在此致力于科学研究事业,科研精神如火种般传承不息,也展开了一座城市的科学视野;而百余年时间对于浩瀚星辰来讲,又是何其短暂的一瞥,正如宇宙中的生命也只能在时间的长河中存活一瞬间。

      或许千百年后,我们的后代回忆起这段科学探索史时,会有如我们看着先人乘着单桅帆船想要横渡大西洋。但正是这份无畏和坚守,印证着中国人向着星辰大海进发时留下的奋进和不屈的足迹。

      我们在此探索时间的深处,穿过广袤的宇宙,古老的光束是遥远过去的信使,它们带着宇宙起源的故事,映入我们黑色的双眸。渊博的知识、深邃的智慧与丰沛的情感在青岛观象台交汇着,形成一条奔腾不息的精神长河,更连接起过去、现在和未来。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科学研究的征程永无止境,这座静谧的小山也将永远是一枚中国科研发展史的纪念标,诠释着中国人永怀赤诚、永葆坚韧的探索之心。

▲自观象山巅远眺前海,星辰不改,波涛依旧。

开放信息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青岛观象台

开放方式:预约参观

联系电话:0532-82828405

参考文献(向上滑动阅览):Hans von Storch 、Carsten Gräbel《The dual role of climatology in (German) colonialism》;中国气象局官网《百年青岛观象山:中国气象学会诞生地》;李逢玲《青岛观象台——“穹台窥象”》;王栋《青岛影像1898-1928:明信片中的城市记忆》;沈冰冰、张静、颜惠玲、张敏《青岛观象台的历史沿革与贡献研究(1898—1949年)》;吴增祥《中国近代气象台站》;周兆利《青岛观象台和中国海洋科学,市南人文历史研究 》;蒋丙然《四十五年来我参加之中国观象事业》《青岛观象台之历史》;青岛市史志办公室、青岛市文物局《青岛文物志》;金山《青岛近代建筑 1922-1937》;齐继光《蔡元培与青岛水族馆》;青岛档案信息网;王福志、管欣、钟志伟《百年青岛 气象史话》;半岛都市报 王悦《 观象台:物转星移观青岛春秋》;鲁海《观象二路》;中国天文科普网《青岛观象台首次推荐'青岛八大天文景观'》;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青岛观象台官网《青台概况》《轨道上的星辰》;青岛晚报 田璐《观象台下月修缮 还原82年前老外貌》;徐飞鹏《青岛历史建筑(1891-1949)》;袁宾久《青岛德式建筑》;托尔斯腾·华纳《德国建筑艺术在中国:建筑文化移植》;半岛都市报 孙英男、孙艺嘉《青岛观象山的历史记忆:穹台窥象风云百年》;青岛市史志办《青岛市志·园林花苑》;山东省省情资料库 《青岛水准原点的建立》;青岛市史志办《青岛市志·大地测量》;青岛市史志办《青岛市志·办公建筑》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赤子丹心 中华之光——记光学科学家、教育家王大珩先生》;

编辑:玖玟

注:文中所用部分图片为历史资料图片,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内容为作者采访所得,文责自负。如有不同观点欢迎进行学术交流与探讨。

青岛文物保护建筑征集以下素材:1、青岛地区文物保护建筑相关历史、人文资料及创意衍生;2、征集近现代建筑修复选材、施工工艺等;联系电话:0532-82861943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