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乐评 | 玛尔塔·阿格里奇九天仙女下凡尘式的上海首演

 酌乐古典 2020-12-22

照片及动图:©叶辰亮,来源于文汇APP


乐评 | 玛尔塔·阿格里奇九天仙女下凡尘式的上海首演

从去年开票伊始起便迅速宣布售罄的昨晚这场音乐会,在令广大中国乐迷翘首以盼近一年时间后,作为主角的“钢琴女大祭司”玛尔塔·阿格里奇(Martha Argerich)终于如约而至,时隔13年后又一次踏足中华大地,并首度造访上海。

昨晚(5月3日)的首场迪图瓦、阿格里奇与SSO(上海交响乐团)音乐会,以奥托·尼古拉基于威廉·莎士比亚戏剧文本创作的同名喜歌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序曲开场。台上乐队在当晚指挥夏尔·迪图瓦(Charles Dutoit)的调度下,立马进入状态并全情投入,把这部欢欣喜悦的喜歌剧序曲演绎得轻快灵动、入木三分,为整场音乐会奠定了一个良好的艺术基调。

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满场观众的热烈掌声与喝彩下,阿格里奇随手迪图瓦登台,默契搭档超过半个世纪之久的俩人,在相互对视交换眼神过后,便开始了普罗科菲耶夫《C大调第三钢琴协奏曲》, Op.26的演奏。

阿格里奇尽管已届78岁高龄,但对于这部长久以来的个人保留曲目,她的独奏依旧成竹在胸,其钢琴独奏段落织体清晰透明、触键坚实有力,琴键上所弹出的每一个音都掷地有声、言之有物。无论是快速凌厉的第一和第三乐章,还是浪漫抒情的第二乐章,阿格里奇的钢琴演奏都烂熟于心,且经得起细致推敲。

当晚,上交的乐队协奏部分同样也为整部作品的精彩演绎注入了强大活力,乐队弦乐声部的齐奏细密绵长,木管声部的独奏坚韧有力,尤其是双簧管声部和巴松管声部两位女首席的solo,呈现出技惊四座的临场发挥。

风驰电掣的“普三”钢协终乐章,阿格里奇依然还是恍若少女般栉风沐雨、摧枯拉朽、如履平地,不管是在音乐表现的技术性层面,还是在现场演出的临场发挥上,都令人不觉有丝毫的技术退化及艺术疲态。

在全场观众经久不息的欢呼声当中,阿格里奇大方地一连加演两首,其一是斯卡拉蒂《d小调键盘奏鸣曲》, K.141,其二是舒曼《童年情景》, Op.15,钢琴套曲里的第一首《异国和异国的人们》。前一首加演作品完美展现了阿格里奇那风采不减当年的具有技术性碾压的音乐表现力;后一首加演作品则直接显露出她尽管年届八旬,却仍旧胜似少女般的艺术童贞与情感质朴。

像阿格里奇这样几十年如一日抱持着特立独行、变幻莫测艺术个性的天才音乐家,可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她无愧于是我们这个时代“现象级”(Phenomenon)的大艺术家。能够盼到她的莅临,的的确确是广大中国乐迷的毕生幸运。在此,也真的是要感谢上海交响乐团,感谢上交这次对于阿格里奇的盛情邀约,并成功促成了她这次足以载入中国古典音乐发展史册的历史性上海首演。







当晚下半场的音乐会,指挥大师迪图瓦祭出了他的看家绝活,一首是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唐璜》, Op.20,另一首是雷斯皮基《罗马的松树》。

素以挖掘和彰显富有色彩感音乐作品音效而著称的“音乐调色师”夏尔·迪图瓦,淋漓尽致地再现了这两部标题性音乐作品内在丰盈多姿的音色变化。包括力度上的强弱对比、速度上的快慢伸缩、节奏上的诡谲多变,作为迪图瓦都深谙于心、尽在掌握,他兴之所至、随心所欲、毫无羁绊、自在超脱地驱使着自己棒下的这台“超跑”(上海交响乐团)。

当晚,作为台上乐队,上交整体的现场发挥可谓不辱使命、所向披靡,以其睥睨千仞的艺术专注力,及恢弘大气的音乐表现力,充分展现出作为一支坐拥140年建团史的中国Top 1乐团强大而惊人的绝对实力,今晚让我们为上交而喝彩,Bravo!!!

图片:©上海交响乐团

Fantastic

Classics

微博:@酌乐古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