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 读的是我们自己的故事

 虹梦谈情 2020-12-22

头条问答:读诗是要偏向自己的感觉还是作者的情感?

好的作品永远不会只有唯一的一种解读,它只是开启了一扇门,门里的世界是怎样的确是每个人所见不同。不止是诗歌、诗词,几乎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是这样,比如绘画,色调可以有冷暖之分,但意境却有远近之别;比如音乐,旋律可以有快慢之规,但情绪却有悲喜之状。

阅读 读的是我们自己的故事

说的远了,回来说读诗的问题。从创作角度来讲,一首经典的诗歌,的确是作者情绪的表达,但如果仅限于一种情或境,那这首诗难免就僵了,失去了属于诗本身的生命力。海子的《面朝大海》写的那么温情,被大部分解读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我个人读到的更多是种悲伤和绝望,为什么那么多美好的事情要“从明天起”呢,要知道,明天是一个永远不会到来的日子,或许明天的美好世界是另一个世界。

阅读 读的是我们自己的故事

其次,从阅读角度来讲,一个作品,作者之完成了一半,另一半是我们完成的,任何作品,我们能够感动到的,永远是属于我们的那部分,换句话说,我们因一个作品感动的时候,其实是我们被自己的过去和经历在感动了。一首诗歌,我们完全可以完整地解读,可以说完全理解,但那不同于感同身受。我们每个人所珍藏的经典,永远只属于这一个人。

阅读 读的是我们自己的故事

再者就是诗歌所表达意境中的道,一首写景的诗可以同样言情之道,一首写爱情的诗同样可以解读人生。《人间词话》中的三境界引用的诗词皆非原词本意,但却透彻地表达了梦想、奋斗和成功。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作者创作时或许带着飘零孤寂之感,但我们完全也可以解读为豪情和壮阔之情。

总之,读诗以解读为其次,以升华自己为最高。

2017.1.20

感谢您的阅读 更多内容 期待您的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