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樱桃红,红樱桃

 田野文学馆 2020-12-22

主人公素描:王晓静,淅川县人社局驻荆紫关镇小寺村第一书记。四十出头。高个子,鹅蛋脸,马尾巴。眼睛有神,清如泉水,让人难忘。

“谁是驻村第一书记?”我到荆紫关镇小寺村驻村第一天,正是樱桃上市的季节。这天,刚放下行李,就听到一个大嗓门在村里院里大声喊叫。我急忙走出屋,便见到一个中年男子手里提着一只篮子,站在院中四下张望。

“我就是驻村第一书记,老乡,你有什么事儿?”那中年男人用眼睛打量了我好一会儿,失望地说:“唉,原来是一个女的!”我不明白中年男子的意思,再次对他说:“老乡,你要有事儿,只管说。我一定会尽力帮助你!”中年男子提过手里的篮子,对我说:“你看看,这是我家的樱桃,怎么就卖不上价钱呢?同样是樱桃,人家卖12元一斤,我卖5元钱一斤。可是,人家的樱桃早就卖完了,我的樱桃还剩这么多。你帮我看看,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中年男人絮絮叨叨地说了许久,我总算明白是怎么回事儿。原来,小寺村是樱桃种植大村,但结出的樱桃小,价钱低;而外村的樱桃樱桃大,成色好,口感好,价钱高。我送走那位中年老乡,收拾好住室,便马不停蹄地带着村干部一起到樱桃地实地考察。

荆紫关镇小寺村背靠猴山,毗邻镇区,有50户贫困户,143名贫困人口。按理说,小寺村与镇区近,地理位置优越,发展应该优于其他村。可是,小寺村的面积大,山多,沟多。全村9个村民小组,分散于四道沟三道梁。最大的问题是沟与沟之间道路不通,从一道沟想往下一道沟去,一来回得走十多里。不仅如此,组与组之间的道路路面窄,车与车交汇就需要费好大的劲儿。特别是樱桃收获的季节,三轮车遇到三轮车,需要退到宽敞地方才能会车。这天,我与村干部一起,一天内跑了西沟、东沟、坡下三组。所到之处,看到的全是红彤彤的樱桃。

樱桃红了,农民却不高兴。这是我上任驻村第一书记遇到的第一件事儿。解决得好不好,这不仅关系到我在群众心中的威信,而且关系到农民增收、贫困户脱贫的大问题。我立即组织工作队、村“两委”干部开会,专门研究这个问题。有的说是买到假树种了,建议通过嫁接来改良樱桃品种;有的说是地的问题。因为,他们是与别的村一起引进的树种,人家的樱桃品质好,咱们的樱桃品质差,这说明咱们的地不适宜种植樱桃,应该把樱桃树砍了,转型其它产业……听了大家的讨论,我最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说:“樱桃品质差这是实事,但是,问题究竟出在哪儿?你们说了不算,我说了也不算。咱们请专家来把脉问题,对症下药”。大家对我的意见都表示赞同。

第二天,我就回到单位,向县人事局主要领导及党委班子做了专题汇报。县人事局崔局长非常重视,他多方联系,最终邀请到了河南农业管理学院的李教授,希望他能来村里亲自指导。可由于工作繁忙、路途遥远等因素,李教授虽答应来指导,但迟迟没有成行。我心急如焚,每天都要给李教授打五六个电话,从生活上嘘寒问暖,从工作上咨询技术。在我的几番“死缠烂打”之后,李教授一行三人终于来到了小寺村。一见面,李教授就笑着对我说:“你这个女书记啊,把大家的事都当成自己的事了。我要是再不来啊,都不好意思再接你电话了!”

李教授经过实地“把脉问诊”,认为小寺村的樱桃树因为种植的年代不一样,树种不一样,每块地出现的问题也不一样。小寺村主要存在的问题有施肥不当、果树老化、品种不优等几大类。针对这些问题,李教授逐块地开出了治疗的“药方”,并对全村果农进行了集体培训和分类指导。那一段时间,小寺村的村部比过节还要热闹。李教授成了“香饽饽”,果农们争相邀请,有两家为了先后还争得面红耳赤,差一点打了起来。幸亏我与村干部在场,对时间做了合理安排,大家才满意而去。

又是一年春来到。由于去年强化了田间管理,对桃树进行了科学修剪、科学施肥,今年的樱花比去年开得更早一些。一开春,小寺村的山脑山沟,便开满了樱花。一朵一朵,一簇簇,繁花似锦,点燃了果农们丰收的梦。如今,樱桃已经开始挂果,一开始便呈现出了良好的势头。李教授不停地打电话询问果树的开花儿和挂果情况,还通过微信与果农们在樱桃地视频,对果农进行远程指导。李教授说:“按照现在的涨势预测,今年的樱桃不仅个大,品质好,而且会比去年早上市一个星期”。果农们听了都很高兴。可别小看这一个星期,因为,早一个星期上市,就能卖出好价钱。那可是大把大把的钞票呀。

当然,让果农们高兴的还不止这些。在去年一年里,我们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一起,新发展核桃和樱桃400多亩,修通了梁与梁之间的3公里路基,硬化了东沟组261米道路,并列出了逐步硬化的方案。今年的樱桃采摘,果农们出行会更方便,收入会更好。

樱桃红,红樱桃。看到小寺村那挂满枝头的樱桃花儿,看到果农们幸福的笑脸,我的心里也像那樱桃一样,甜蜜蜜的。这不,刚入村,就被果农们拦着了。他们热情地招呼说:“王书记,再过半个月,一定要来我家吃樱桃呀”!

作者简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五四文艺奖获得者,南阳市五个一文艺工程奖获得者,淅川县文联副主席,淅川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刊发作品3000余篇,《读者》、《意林》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禅谷禅韵》;长篇小说《泪落水中化血痕》;参与主编《魅力淅川》丛书(六卷),撰写的《北京,不渴》微电影剧本拍摄后荣获国家林业部“十佳影片”。电话:13569243979 0377—6922915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