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寨姚明的幸福爱情

 田野文学馆 2020-12-22

编者按:这篇文章刊发于2009年8月9日《古今故事报》第1050期,内容写的是一位崇拜明星的少女的爱情故事。不要小看这个文,《古今故事报》可是很难刊发的,当然,稿费也是大大的。文中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手法,“我”并非作者本人。

1

2008年,高考落榜,打点行李,回家跟父亲一起种玉米棒子。前脚到家,米惠玲后脚就跟来了。米惠玲是我的高中同学。她就像父亲种的玉米棒子,舒展,饱满,青春。

我讨厌米惠玲。因为,米惠玲是篮球明星姚明的铁杆粉丝。她做姚明的铁杆粉丝也就罢了,可她偏偏说我长得像姚明,还死皮赖脸地缠着我。我考不上大学,与她在学校给我找的麻烦也有一定关系。

我要她走,她不走。我抓住她的胳膊把她往门外掀,父亲走了出来。父亲说,你考不上学,就该娶媳妇生孩子了。这么好的姑娘找上门你还把我往外推,难道要我再拿钱给你娶媳妇不成?现在,在咱们庄上,娶一个媳妇至少得需要20000元彩礼钱。20000元,得多少玉米棒子?米惠玲说,爹,只要你同意我嫁给你们家姚敏,我一分钱也不要!

听听,这个米惠玲,脸也够厚的了。我还没有同意娶她,她就喊我爹叫爹了。我没法儿,只好松了手。米惠玲挥了挥手中的小包,向我眨眨眼,走进了我家的土坯房。             

                 

2

奥运会开幕那天晚上,我跟米惠玲同房了。人,真是个怪物。我明明知道,米惠玲不过是姚明的一个铁杆粉丝,我不过是她的一种发泄工具。可是,我没法拒绝米惠玲。尽管她喜欢的是球星姚明,但是,我还是不可救药地爱上了她。

父亲对我们两个人的关系很关心,他生怕米惠玲这只煮熟的鸭子会从我家飞走。我家的那张小床是一张破柴床,用土坯支的床腿。我跟米惠玲一开始做爱,床便“咯吱咯吱”地响。父亲从床响的程度和次数来判断我跟米惠玲的恋爱进程。我们每做一次爱,他都悄悄地用没有烧尽的玉米芯在墙上画上一个印儿。他看着墙上那些疯涨的黑印儿,心里很高兴,就连走路也是一脸的笑,仿佛米惠玲马上要给他生一个白白胖胖的孙子似的!

8月12日,我与米惠玲两个人在自己的小屋里看比赛。中国队迎战西班牙队。这场比赛把米惠玲的热情挑逗到了极限。开始,中国队遥遥领先,后来,西班牙队将分差缩小到3分。米惠玲站在那台黑白电视机前,手里挥动着自己的胸罩,大声地喊,姚明,加油!姚明,加油!可是,姚明也太不给米惠玲争气了,比赛拖入加时赛。最终,西班牙队胜了中国队。

米惠玲很沮丧,她的眼角挂着晶莹的泪花。她先是用那些没有烧过的玉米芯在我的黄背心前后写了两个“13”。姚明在奥运会上穿的是“13”号球衣。接着,她又有拿起剪子,给我理发。剪子在我的头上“嘎吱嘎吱”地响了一阵之后,就停了下来。她让我穿上背心,又把镜子拿过来,让我自己看看。我借着电灯的光看到了镜中的自己。我不敢相信,镜中的小人就是我姚敏。这哪里是姚敏?这就是球星姚明嘛!我这才知道自己长得真的像姚明!

第二天,我们来到村小的篮球场上。村小的篮球场只有一个球篮,高度也不够。场地上长满了荒草。从学校借来的篮球,又旧又软,几乎弹不起来。我跟米惠玲开始投篮了。我个子高,球篮低,我轻轻一跳,就高过了那个圆铁圈。我每投进一个球,米惠玲就大声地尖叫着。我接连投进去3个球,米惠玲大声尖叫了三次。我们开心极了,我第一次感到当球星是一种多么好的感觉,我甚至后悔自己当初没有选择打篮球,要是真的打上篮球,也许会像姚明一样当球星呢。

球场上来了不少人。我们马上分成了两队,开始了真刀真枪地比赛。我上高中的时候,虽然篮球考试没有及格,但是,与村里这些小学毕业甚至没有进过学校门的人相比,我显然成了球场上最引人眼球的人。

我接连进了三个球,米惠玲在场边大声地喊,姚敏,加油!姚敏,加油!米惠玲喊着喊着,就便成了“姚明,加油!”。

米惠玲这么一喊,围观的乡亲们都说,小六子看起来还真像姚明呢!小六子是我的乳名。于是,我就成了真正的球星姚明。围观的人更多了,我打球更卖力了。我多少受过一点训练,再加上个子的优势,我所在的队赢了对方。当然,除了上面的优势之外,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队友们大多对比赛规则一无所知,全凭我说了算。我带球走了好几步,还没有人认为是犯规呢!        

                   

3

姚麻子是我们村里的粮贩子。他看了我的形象,决定请我与米惠玲到他的店里搞宣传,每天1000元,外加两身运动服。姚麻子这么慷慨,我与米惠玲没有理由不答应他。当天下午,姚家湾方圆100里以内,每个村子都贴上了姚麻子的广告。广告上写到:卖芝麻绿豆玉米棒,看球星姚明荣归故里,为北京奥运加油!姚家湾姚麻子收购站特请山寨球星姚明执旗助威!当然,“山寨”两个字,非常小,只能扒到广告的跟前仔细看才能认出来。

第二天早晨,我们穿上了姚麻子连夜到县城买回的运动衣。这运动衣是新新款的,跟开幕式上姚明穿的服装一模一样。我穿上运动服,手里拿着红旗,一边站米惠玲,一边站着姚麻子。我们从屋里走到收购场里,众人都沸腾了。他们大声地喊着,姚明,姚明——

我挥动着手里的红旗,向人群致意。姚麻子领着我们走上了用粮食堆成的台子上,手持喇叭,大声说道:各位乡亲,今天,我们姚家湾的球星姚明回来了!

我打断了姚麻子的话,低声对他说,姚明是上海人,不是咱姚家湾的。姚麻子也低声对我说,姚明不是姓姚吗?既然姓姚,那他的祖先一定是咱姚家湾的。一笔写不出两个“姚”字,姚明是咱姚家湾的人肯定没错!我真拿他没法,拿了人家的钱,就只好由着他!

姚麻子接着说,姚明带领的国家队前天输给了西班牙队,亏呀!眼看就要赢了,结果输了。为啥?因为后气不足呀。今天,姚明特意从北京赶回来,与大家见个面。明天,球星姚明就要回北京了。3天后,他要带领中国队要迎战安哥拉!作为姚明的家乡人,咱们为他加油好不好?

姚麻子的话音未落,米惠玲就带头大声地喊:姚明,加油!奥运,加油!米惠玲这么一喊,台下的人都喊了起来。

人越来越多,长长的卖粮队伍一直排到村外!我被乡亲们的热情激动了,我挥动着手中的红旗,仿佛自己真的成了姚明!

姚麻子很会把握商机,吊这些粮农的胃口。执旗演出每两个小时举行一次,每次10分钟。我在外面站的时间越短,卖粮的农民就越想看。越想看,姚麻子就把时间控制得越短,粮农的热情就越高。方圆几十里以内,粮食贩子不少,每天都有外地的三轮车来到村里收购粮食,与姚麻子争生意。姚麻子要不是想出这个损招,种粮的农民凭啥大老远跑到姚家湾卖粮?整个一天,我都像在梦中一样,脑子里全是呐喊声,全是黑压压的人头。

4

我们正想把这个山寨姚明继续扮演下去的时候,米惠玲的父母找来了。我见了米惠玲的父亲,一眼就认出了他。他叫米大牙,是县城的首富,经常在电视上露脸。米惠玲是米大牙的独生女儿,喜欢得心肝似的。

米大牙拉住了女儿的手,左看看,右看看,说,看看,瘦了不是?你不听爹的话,偷偷跑出来,瘦了不是?要不是杀牛的王老五说在姚家湾看到你,我还要到北京找你呢!

米惠玲丝毫不领父亲的情。她说,我这几天快活死了,谁让你们来烦我?我要嫁给姚明!

米大牙说,我的好闺女,你嫁给姚明,我求之不得。可是,这小子不是姚明,他是个假姚明呀。你看看,他家除了这堆玉米棒子,就是这间破屋,你咋生活呀!

米惠玲说,我不管,反正我要嫁给他。没钱?你不是有钱嘛!你给我们一些好了!

米大牙夫妇当然是不同意。他们趁米惠玲不注意,把她拉到车上。车开动了。米惠玲把头伸出窗外,大声喊,姚明——,我要嫁给你——

我跑步往前追,追了100余米,就停了下来。我就是真姚明,我也追不上四个轱辘的小轿车。我一屁股坐在地上,大声地说,米大牙,你还我的老婆—— 

                             5

米惠玲走了,我的心里空荡荡的。

父亲在我的面前坐下。他掏出旱烟袋,装上一锅儿旱烟,用那个老式打火机点着,“啪嗒啪嗒”地吸。父亲吸了几口烟,说,小六子,回家吧,惠玲会回来的!

我抬起头,诧异地望了望父亲。父亲接着说,我数了数,墙上的黑印儿总共81道,81道,足够生一个娃!女人有了娃,就会回来的!

我心中暗笑父亲,啥年代了,还用几十年前的老皇历来看问题。不就是一个娃吗?人家米惠玲随便在哪家医院一做,就与我姚敏无牵无挂了。再说,米惠玲说不定还没有怀孕呢!谁知道她跟我在一起的时候喝没有河避孕药?

事情果然让父亲说中了。姚明赢了安哥拉队的第二天,那辆小车又来了。这次,米大牙没有来,米惠玲的母亲一个人来了。她母亲见了我,拉着我的手,眼泪汪汪地说,姚敏呀,你快去救救惠玲吧!

我着急地问,惠玲怎么了?

她母亲哭着说,她怀了你的娃,不去引产。她说,她要去北京,去见见真姚明,回来就跟你这个山寨姚明结婚。我跟你爹不同意她去北京,她就偷偷地跑了。走的时候,她是一分钱也没有带。这年月,一个女孩子出门没有钱,就没有个安全感。你快去追她吧,你们两个人在一起,我放心!

我注意到米惠玲母亲已经把米大牙说成是“你爹”,这说明他们已经默认了我与米惠玲之间的事儿。

我说,妈,你别急,我现在就走!

米惠玲母亲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卡,递给我,说,娃呀,这是一张银行卡,里面有三万元钱。不够,你打电话,我跟你爹再给你打钱。惠玲最听你的话,你好歹要把她找回来。我们就这一个女儿,还急着要抱孙子呢!

我把那张卡还给了米惠玲母亲。我说,钱我还有,你放心,我一定会把惠玲找回来的!

送走了米惠玲母亲,我把家中的玉米棒子全卖给了姚麻子。姚麻子给了我10000元钱。我穿上那身运动衣,揣着这10000元钱,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可是,北京那么大,我上哪里去找我的爱人米惠玲?

 作者简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五四文艺奖获得者,南阳市五个一文艺工程奖获得者,淅川县文联副主席,淅川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刊发作品3000余篇,《读者》、《意林》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禅谷禅韵》;长篇小说《泪落水中化血痕》;参与主编《魅力淅川》丛书(六卷),撰写的《北京,不渴》微电影剧本拍摄后荣获国家林业部“十佳影片”。约稿电话:1356924397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