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游记(4)大同古城

 zzm1008图书馆 2020-12-23

     大同古称平城、云中,辽代改称大同。历史上这里是中原的汉民族和塞外的游牧民族争夺天下的古战场,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大同绵延数千年的战争史和民族交融史。塞外古城大同,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古城风貌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九大古都之一。

古城墙历史

古城墙总面积3.28平方公里。轮廓呈方形。城墙高达14米,上宽12米,下宽18米,东西长1.8公里,南北长1.82公里,周长7.24公里。城墙以规整有制的石条、石板、石方为基础,在原城墙基础上用“三合土”夯成,外包青砖。城墙四角建有角楼,四角墩外各建控军台一座。城设四门,东和阳门、南永泰门、西清远门、北武定门。四门之上分别建有城楼,其月楼、箭楼、望楼、角楼间隔而立。四门之外建有瓮城、月城、护城河。城墙高大雄伟,坚固险峻,布防严密,各种防御设施齐备,自成一体,是我国古代军事建筑史上颇具特色的重镇名城。

大同城墙自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置云中、雁门、代郡”,应当说是大同地区设郡建城的开始。此后两千多年间,大同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据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第一次大规模修建发生在北魏,在这里我们可以追溯一下平城(大同)有据可查的城建记载。远在北魏时期,自拓跋于天兴元年(公元398年)七月迁都平城,开始了声势浩大的京畿建设,在都城建设上效法曹魏邺城和汉长安的经验,又将本民族的文化理念融入都城建设。平城整体规划先进、空间合理、文化交融、师法自然;城内结构,棋盘交错,经纬分明,功能清晰,结构严谨;都城建筑,宫城居北、中轴对称、殿堂宫阙,楼阁观亭,苑囿台榭,各具特色。体现了古代人民根据当时的城墙现状和外地经验融汇贯通的聪明智慧,创造了“北魏平城的规划建设曾在世界上独领风骚”的辉煌地位。第二次修建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大将军徐达督率军民在辽、金、元城墙的基础上“增筑”大同城,奠定了大同城的形制格局,大同古城墙是汉、北魏、隋唐、辽金、明清多个历史文化层叠加的古城墙,大同古城墙也因为战争的需要修建的高大雄伟、易守难攻,号称“金汤之城”。

城设四门,东和阳门、南永泰门、西清远门、北武定门。四门之上分别建有城楼,其月楼、箭楼、望楼、角楼间隔而立。四门之外建有瓮城、月城、护城河。

清远门

大同鼓楼始建于明代,耸立于大同市区内大南街南段十字口中心。清代曾多次修缮,是明消楼阁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充分显示出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外观呈方形,面阔、共三层且均为进深三间,底层砖石砌成,中为十字穿心门洞,行人可纵横通行。这座三檐楼阁的下两层是木结构建筑,上层置大鼓面,旧时晨钟暮鼓声震古城及近郊四乡。

四牌楼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旧城中心,由四个相连的牌坊组成的建筑。四牌楼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当时大将军徐达受命修筑大同城,为壮军威、颂功德,在城中心修筑了这座建筑。

正在维修的代王府,九龙壁是代王府的影壁

四牌楼

建筑为木构,四个牌坊分别面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牌坊均有三个门,即正中的正门和两边的旁门。牌坊高三丈余,正门上有五朵斗拱,旁门上各有四朵斗拱,顶为悬山顶,覆瓦。每个牌坊都有四根通天柱,均为朱红色,顶上覆黄色琉璃。正门的枋额上有清代大同书法家王德馨书写的街名,“和阳街”、“清远街”、“武定街”、“永泰街”,均为黄底黑字,欧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