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创业英雄论剑产业发展共融-中国机器人行业年会Leaderobot资本沙龙

 RoboSpeak 2020-12-23

导读

本月,由机器人大讲堂及相关单位联合主办的2019中国机器人行业年会在北京盛大开幕。当天下午的一场以“产业发展共融”为主题的Leaderobot沙龙环节,机器人大讲堂特邀四位机器人产业大咖围绕这一话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与现场观众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作者:佳丽

参与“产业发展共融”Leaderobot沙龙的四位嘉宾分别涵盖了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及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四大领域,并且都是行业认可的、在各自领域取得成功的创业企业家。这四位嘉宾是:浙江智昌机器人董事长甘中学博士、苏州绿的谐波总经理左晶先生、康力优蓝创始人兼CEO刘雪楠先生、一飞智控创始人齐俊桐先生。机器人大讲堂将各位嘉宾的发言根据现场速记进行了如下整理:

提问:麦肯锡曾经预测到2025年,机器人在制造业、医疗和服务等产业领域应用可创造1.7万亿到4.5万亿美元产值,结合2018中国目前机器人产业的产值,请各位企业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齐俊桐:我谈趋势吧,很多人说我们往往高估了一年的发展水平,而低估了未来十年的发展水平,我觉得这确实是实际的情况。回想十年前,我很难预测今天机器人能发展到这样的状态。我从事产业这三年,特种机器人领域应该是快速开花的增长。最早我们只是讲一个故事,只是觉得我们的技术能够在很多领域去应用,到现在我们确实找到了很多细分的领域。机器人不像智能语音、智能图像识别这种特别广泛普遍性的技术,机器人是软硬结合相对慢速,又能在细分领域体现其实在价值的技术。所以机器人的发展一定是从细分领域开始入手,从细分领域开始找到它的使用场景,逐渐地渗透到很多领域。我觉得特种机器人的发展是非常高速的发展,至少每年以300%到500%的速度在发展。

刘雪楠:2025年距离今天还有将近七年的时间,七年是一个非常长的时间跨度。从产业发展趋势来看,2025年70%的家庭会有服务机器人。商用型服务机器人总量将和目前汽车一样。有一些已有基础是可以佐证这个数字未来一定会发生。刚刚过去的2018年,在中国市场就已经有几千万台/套的人工智能音箱和小型的学习机,具有雏形的机器人广泛被大家接受。虽然它的功能不强,但是性价比已经让它有了几千万用户。我们从技术迭代的角度来看,未来这些东西会迭代成更具综合智能的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未来七年一定会成为和电脑、手机共生共融的全新IoT设备。这种IoT的设备,与过去的手机、电脑对比,它能更好的承载人工智能软硬件技术和人机交互过程中的表达形式。比如用手势识别和一个硬件设备去做交互,这个硬件设备能感知到,但是它不可能用手势去回复你,机器人可以做到。所以毫无疑问的讲,未来的七年,机器人特别是服务机器人会成为重要的IoT设备,也是一个重要的IoT的设备市场。

左晶:到2025年,我们的产业肯定是一直在发展,能不能达到麦肯锡预测的数字,还要看整个发展趋势。我们既是一个零部件生产商,也是一个机器人用户。2018年我们做了一个老工厂车间改造,在规划60万台生产线的方案,马上第一条生产线进行试运行。从老工厂改造到新工厂建设,都是没有什么模式可以去模仿的,而是要靠应用团队不断探索和磨合。在细分领域做好以后,机器人产业肯定会有所发展,但是大家必须要沉下心来。有人说机器人产业2016年、2017年有泡沫,我觉得没有。看看全球这个产业有多大规模,中国有多大规模,我们现在客户有一千多家,这一千多家客户的规模加起来有多少,所以我觉得还没有泡沫的概念。大家要耐得住寂寞,静下心来做,才能像麦肯锡预测的那样有光明的前景。老车间改造以后可以减少1/3工人,新工厂建设完全是按照无人化模式来做的。未来做制造业,为了降低成本要么用机器人要么裁员,当然这个过程并不是那么顺利的。

甘中学:我也谈一下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我比较赞同左总谈的,工业机器人的发展速度可能比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慢。我在ABB待了18年,ABB每十年开一个会,看看ABB机器人的变化有多大,它们确实在进步,稳定性、智能化、网络化一直在发展。在座有很多是做机器人核心部件、做机器人本体的,还有集成商。不同行业、不同工作需要不同类别的机器人,所以我们应该乐观的看待欢颜机器人和勃朗特机器人的发展。另外,埃夫特、埃斯顿确实在沿着工业机器人发展路径逐步提升。像即插即用、柔性化趋势是工业机器人要发展的。中国智能制造市场有3万亿规模,可是机器人却超不过一千亿。仅仅把机器人定义为现在的六个臂是发展不起来的。什么叫做机器人?凡是有运动机构,用大脑自动智能能够进行工作的都叫机器人。所以我们应该把机器人定义和机器人功能扩展。中国有数千个集成商,这些集成商每天都很辛苦,赚的钱也不多。我们应该把集成商的集成过程自动化、智能化,让集成商提升利润,提升发展速度。未来的制造一定是个性化制造,个性化制造需要机器人更柔性化、更智能化。这就是昨天闭门研讨会中协作机器人的产生。未来协作、柔性、个性化定制会越来越多。机器人真正到智能制造领域,才能真正实现1.7万亿到4.5万亿的规模。

提问:小微企业如何突破外资公司“围剿”,建立好自己的品牌,走在行业的前沿?

甘中学:工业机器人有两个问题。一是裸机不能干活,不是一个完整的产品。二是现阶段工业机器人的工艺控制都是后来叠加上去的。工业机器人做的比较好的如日本OTC,OTC把焊接工艺和运动完全融合在一起来控制。虽然这个公司很小,但是他们掌握着中国60%、世界40%的焊接市场。这说明以后工业机器人裸机是不行的,只有运动控制也是不行的,而是工艺控制和运动控制必须融合在一起。小微企业如果能在某个行业做深做细,做到领先,你就是这个行业的隐形冠军。至于大咖打压你这件事情是必然的,不打压你他就没有市场了,但是你如果能在一个行业里的一个点上“针尖捅破天”,他打压你也没有用。

左晶:关于打压我讲一点我的感受,我们就是从打压中过来的。我们当时做减速机的时候,一家公司是我们竞争对手的供应商,我们都谈好了,等我们上规模了,结果他们不供了。但是现在我们跟竞争对手关系非常好。我们到德国参展,他们找到我们一起交流。前不久我们去参加大阪展,大阪展的技术总监、中国区老总、大阪销售总监也到我们展台来,大家非常友好。我们减速器除了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使用以外,还在寻找更广阔的使用领域,大家对我们的产品也一直在关注。从一开始竞争对手打压,到后来他们觉得在行业内,也不可能只有一家企业生存,竞争当然存在,但是技术开发、市场开发大家能够在一起做,蛋糕会越做越大,竞争双方会享受到更多的东西。所以不要怕打压,如果把自己东西做好了,谁也打压不了你。

提问:从机器人企业的角度来讲,需要资本市场提供什么样的服务?需要什么样的资本市场合作伙伴来陪伴一起成长?

刘雪楠:资本市场标准职能就像常规投资公司设定一些主要部门一样,一般我们接触到的是三个部门。一个是决定是否投钱给我们的部门。它能解决的问题首先是资金。还有投后管理部门,特别是战略投资者,战略性资源对产业发展帮助是非常大的。因为公司不仅需要资金,还需要通路性的资源和技术性的资源。希望金融机构在投后管理方面也能带来一定的资源。三是风控部门,创业型的公司在管理方面一般是很“幼稚”和不够成熟的,在风险把控方面需要一些专家从他们的经验角度给予更多的忠告和警示,这样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这也是金融机构本身正在提供的服务。

齐俊桐:我从另一个维度讨论资本市场和机器人企业的关系。从企业发展的时间维度来看,资本市场的资本对于初创企业的助力是分不同阶段的。不同阶段的定位和功能也要有所区别。初创企业最开始需要天使投资,天使投资最大的作用就是不作为。需要在这个时候让你的创始人、让你的创业团队天马行空去思考去闯。这个时候创业团队有最大的动力和发展的冲劲。接下来企业需要有规范性方向上的思考和规范性的管理,也就是所谓的A轮。A轮投资人会给企业一些投后管理的支持,不是对企业过多的干预,而是企业制度的建立,时间大概在一年左右,需要企业管理更加规范,方向看的更加准确。再往后是产业资源,再发展一两年会发现企业会遇到一些瓶颈,怎么跟周边上下游企业合作,怎么跟竞争对手共存。此时,一种是需要战略投资方给你订单,能够让你在市场上发展的更快。一种是像国投创新这样布局的是全产业链,它会告诉你,你的价值最大化在哪儿边界在哪儿,怎么处理上下游的关系。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更好的合作。投资机构在不同阶段找准定位,会给初创企业非常大的帮助,初创企业也特别愿意让这样的投资机构进来一起成长。

甘中学:我想说两点:第一,不要跟风。真正有远见的投资者肯定能够看到机器人产业发展起来。第二,机器人行业的发展趋势跟技术发展有关系,而很多投资者对目前机器人发展趋势的理解,我认为还是有偏差的。

提问:特别问一下左总,绿的谐波发展到现阶段,如果需要产业或者资本市场的合作,您觉得在哪些方面是有机会的?

左晶:一开始资本进入,我们就跟投资者形成了共识。投资者投的就是人,我们找投资者也是看人,看大家的理念是不是相同。我们最早找投资合作伙伴就是大家要有同一个理念,不是过几天就一定要见到成果。每次见投资者,我不会把行业描绘的天花乱坠,首先是要看到行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提问:其实东三省在机器人产业方面基础很好,但是民营企业机器人发展方面,东北做的没有那么好。

齐俊桐:作为创新企业,第一看的是人才。所以很多城市都在不惜一切代价在抢人。天津前些日子发了政策,所有本科生都可以落户,抢人其实就是抢产业。我当年也在沈阳发过招聘,但是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才,局很难攒起来,现在好很多了。所以如果你问我政府最应该干什么,我觉得就是把东北培养的人才更多的留在东北。这个人才不仅仅包括高端人才,还包括中端人才和基础人才。把人聚集起来就会有更多的产业孵化起来。

提问:消费级市场,目前我们看到一个趋势,假设小米和阿里也“杀”入消费级机器人市场,假如广东或者浙江山寨型的机器人来打价格战,刘总您会有何应对?

刘雪楠:智能服务型机器人包括四个要素,智能、服务、机器、人。目前这个市场没有到打价格战的时候,从人性化表达到机器基本运动能力到服务水平场景应用到综合智能的提升,都是在一个螺旋式的上升阶段。所以它并不像手机和扫地机器人一样,基本技术发展到一定瓶颈,市场需求是固定的,消费者是固定的,需要打价格战了。您刚才提的问题是伪问题,不会因为这个东西便宜我才买,因为这样的产品技术远远没有到顶端。即使是智能音箱这么简单的技术,都不会因为企业价格低廉而赢得市场。目前围绕人工智能,特别是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核心竞争要素根本不是价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