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迅与郭若沫都曾改写过曹植《七步诗》,谁的水平更高?

 历史河 2020-12-23
三国时期,曹丕继承曹操的衣钵,并从汉献帝手里夺得帝位,历史上称为魏文帝。曹丕的弟弟曹植,很有文才,后人称天下之才有十斗,他独占了八斗。曹操在生前非常喜欢曹植,曾想把他立为自己的继承人。不过,曹丕的政治手腕显然更高,在这场夺嫡之争中笑到了最后。

曹操死后,曹丕继任丞相、魏王,不久代汉自立。曹丕做了皇帝后,打压排挤兄弟,曹植自然首当其冲。据《世说新语》记载,曹丕曾对曹植说,听说你才思敏捷,现在限你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不成,定要治你欺诳之罪!”

曹植一边走一边吟诗,七步未走完而诗成,这就是后世人尽皆知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
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没有第二、三句,还有一个版本就是上面这个。故事是否为真,正史《三国志》中未见记载。但是曹植用豆萁煮豆来比喻骨肉相残,引发了世人无限同情。特别是看重亲情的宗族社会,这首诗千百年来却传诵不绝。

到了近现代,我国两大文豪鲁迅、郭沫若也曾借用《七步诗》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思想情感,同样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鲁迅《替豆萁伸冤》

上世纪20年代,在北洋军阀政府的支持下,杨荫榆出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她因此也成为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位女大学校长。杨荫榆早年曾在美国读书留学,担任女师校长后,她把在美国学到的教育理念付诸实施,要求学生不能参与任何社会政治活动,一心一意读书。以“国民之母婆”的姿态对学生实行“童养媳式”的管理。

1925年9月,杨荫榆开除了刘和珍、许广平等6名学生,激怒了广大学生对杨荫榆的不满,发起了驱逐杨荫榆运动。当时鲁迅正在北师大任教,自然是支持学生运动的,即兴发挥写,写了一首题为《替豆萁伸冤》的诗:

煮豆燃豆萁,
萁在釜下泣。
我烬你熟了,
正好办教席。

这首诗虽只仿写了《七步诗》的其中四句,但每句都击中了杨荫榆的要害,特别是第三、四两句是影射杨荫榆为了镇压学生的反抗,邀请“狐朋狗友”在酒席之上进行阴谋策划,可谓是讽刺辛辣。事后,杨荫榆不得不辞去校长,灰溜溜地离开了北京,避居老家苏州。

最后,再补充一下,这位杨荫榆校长正是钱钟夫人杨绛的姑姑,抗日战争时期,苏州沦陷,为了保护避难者而被日本人开枪打死,遗憾的是这一点鲜为人知。

郭沫若的《反七步诗》

1943年1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比较艰难的时期。在国际上,欧洲战场纳粹德国气势嚣张,太平洋战场,日本与美国杀得难分难解。在国内战场,蒋介石集团摇摆不定。为了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争取最后的抗战胜利。当年的7月,郭沫若也利用《七步诗》的形式,写了一首《反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
豆熟萁已灰。
熟者席上珍,
灰作田中肥。
不为同根生,
缘何甘自毁?

这首诗反其意而为之,将原诗中兄弟阋于墙,改为相互支持,表现了一种崇高的奉献精神。此对曹丕与曹植做了重新的评价,他认为曹丕这个人并非像人们想象地那样坏,如果他想杀曹植,即便曹植做出了七步诗,依然还会找其他借口。郭沫若指出,“如果站在萁的一方面说,不是又富于牺牲精神的表现吗?”

古人云:诗无定法。鲁迅与郭沫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七步诗》进行再创作,既反映了两人的文学功底与作诗技巧,也体现出《七步诗》穿越时代的生命力。

至于,鲁迅与郭沫若的诗,谁更胜一筹,当属见仁见智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