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之三十四,崧泽技术

 史客郎骑行 2020-12-23

崧泽遗址出土的器物比马桥遗址出土的器物明显要先进,而马桥文化要晚于崧泽文化一千多年。这一千多年中,上海地区的文明不进反退,而且退化巨大,人类文明的进化史中,令人唏嘘的莫过于此。

崧泽文化的技术,相比较于马家浜文化,有挺大的进步。

1. 快轮制陶

    人类文明的很大一部分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就是两河流域,以后以平均每年5公里的速度向欧亚大陆的东西两端传播。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位于欧亚大陆的最东端,从两河流域传播一项新技术过来,至少要一千年,制陶大概也是如此。早期的陶器是手工制作的,图中的泥条盘筑已经是一种比较先进的制陶技术了,缺点是烧制的陶器厚薄不均,器形不规整,比较容易损坏。

    有一个民间的陶器收藏家,认为崧泽时期不可能有轮式制陶技术,更不用说是快轮,因为到目前为止没有发掘到陶轮的实物。图中这个陶壶的形状比较规整,如果用泥条盘筑的方法成型,需要一个模子(比如葫芦、树根什么的),把泥条盘在模子上面,但是这个陶壶的形状是上面小下面大,泥条盘筑后,模子退不出来,加上陶壶底部的轮式加工痕迹,说明这件陶壶是用陶轮加工出来的。

    这些陶器形状很圆润,应该都是快轮制作的,陶器的口沿可能是二次加工。上面那件黑陶壶的肩部有四个耳,下面最高的那个陶壶的口沿上也有几个很小的圆孔,原本应该都是用来穿绳子,方便把陶壶提起来,但这些孔都太小了,很难承受整个陶壶的重量,而且也看不出有绳子磨擦的痕迹,看来这些陶器都不是实用品,很可能只是陪葬品,这几个小耳和小洞是修饰用的。

    用陶轮制作陶器,说明轮子已经很流行了,传说是黄帝发明了车轮,所以又称其为轩辕氏,显然轮子的发明要比轩辕黄帝的时代早很多,黄帝应该是对车轮的改良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2. 水井

    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水井位于河姆渡遗址,属于马家浜文化时期,那是一口

    木构的浅水井。河姆渡位于海边,这口水井应该是用于储存淡水的。崧泽的这口水井是竖穴的深水井,比较深,应该是采集地下淡水的,是真正的水井。水井中还出土了陶盆和兽骨,难道是古人在井边洗涤猎物时,不小心掉入井中?

    中原地区的传说,是黄帝手下的伯益发明了水井。

    3.犁耕农业

    马家浜文化时期,耕地用的是耒耜,一般是用大型哺乳动物的肩胛骨做成骨耜,耒字就是肩胛骨的象形,在河姆渡遗址和田螺山遗址都能看到这样的骨耜。耜耕是浅耕,效率也低。到崧泽时期,已经出现了犁耕,一直到现代,还是这个技术,只是石犁升级为铁犁,人力升级为畜力、再升级为机械力。

    犁耕技术的发明,使得水稻种植的效率大幅提升,粮食产量大增,社会财富大增,接替崧泽文化的良渚文化,成为一个强大的部落、甚至是一个方国。假如蚩尤确实来自于良渚的话,他们确实有这个实力与中原地区的炎黄部落较量一番,而且一开始占据了很大的优势。

    最后涿鹿之战的结果是,炎黄部落彻底击败了东夷部落,我想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黄帝更愿意把先进的技术运用到武器上,尽管这些先进技术很可能是崧泽人和良渚人最早发明的。这些技术在涿鹿之战中显示出巨大的作用,以至于后世的传说中,把这些技术的发明权,全都归功于黄帝本人,或者他的助手们。

    左为籼稻、右为粳稻,我们今天还在食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