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厂记忆,一

 史客郎骑行 2020-12-23

三厂镇,是我出生的地方,五十年前,我就出生在距离大生三厂钟楼二三百米远的一座房子里。今年春节我又回到老家,遇到一个老奶奶,彼此都认不出来,她还记得我的爷爷奶奶,记得我的母亲、舅舅和阿姨。谈话间,终于想起来老人家是谁,就是和我们家隔了一排房子的老邻居,那时候我们都叫她二奶奶,一天都能见几回的。老人家今年九十岁了(可能还不止),身体依然矍铄,口齿清晰,记忆力还是很好。

等我九十岁的时候,不知是否还有这样的记忆力,这个似乎无法预测,不如现在把记忆中的三厂记录下来。

三年多前,骑车回来参加初中同学聚会,路过三厂,感觉是:老子又回来了

1914年,清末状元、常乐人张謇在家乡常乐南湾购地600亩,创办大生三厂,当时叫大生第三纺织公司,是专职纺纱的,为织布厂提供棉纱线。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所以真正动工是推迟到1919年,1921年开工投产。

于是就有了三厂镇。

三厂镇不大,通棉三厂就占了一半。大致范围:北到北厂河、南到南河沿(镇南河)、东到东厂角、西到西洋桥。最初工厂四周有护厂河,工厂大门前有一座桥,叫大门桥。我邻居一位大叔(忘了是谁)曾经打过一个比喻,他说:三厂镇很小的,有人站在大门桥上放个屁,全镇的人都能闻到。

记得小学里上自然常识课,老师为了加强我们对中国地大物博的印象,拿我们的三厂镇做了一次参考。他说三厂镇从南到北一公里(他好像说的是从北厂河到南河沿),从东到西也是一公里(他说的是从新马路到厂洪大队),四四方方,一个平方公里,中国要有九百六十万个三厂镇那么大。当时全班同学都张大了嘴说:唉哇,恁大了!其实那时候的我们对960万这个数字根本没什么感觉,倒是觉得我们三厂镇还挺大的。

那时候小学里的老师,授课时都是说启海话,这个教自然常识课的老师也不例外,但在提到癞蛤蟆时,却用了很标准的普通话,而且拖着长长的尾音:蟾...蜍...,后来同学们背后都叫他“蟾蜍”。遗憾的是,我们小学同学都想不起来他是谁了,不然和他聊聊往事,一定有趣。蟾蜍的启海话叫法是:拉沟坝。

我的记忆主要就发生在上图那个红框中,这大概是狭义上的三厂镇,而广义上的三厂镇了就是那位老师所说的,大概宽了一倍,故事就不多了,因为我小时候基本不去那片区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