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川藏线骑行。四十,拉萨城

 史客郎骑行 2020-12-23

三年前我第一次计划骑行西藏时,目的地是318国道的终点,位于中尼边界的樟木镇,中间规划了去珠峰大本营。后来在巴塘折返后,心想下次能到拉萨就行了。终于到了拉萨,心里又痒痒地要去更西边,可惜假期已经用完,只好打道回府,回去前在拉萨市里转转。


我们住这家客栈,在小巷的尽头

早早地赶到布达拉宫下面,排队领取预约票,进了大门,租了导览耳机,是用北斗系统导航的,可以定位到在室内所处的高度,可以自动识别到不同的楼层,并且自动播放导览介绍。只是有时候不太灵敏,进门的时候没有动静,等你准备离开时,突然开始启动,估计还是和定位的精度有关。

在下面转了好久,才到了付费买票的窗口,从这儿开始需要爬台阶,挺陡的。路边有提示,让初上高原的游客尽量放缓脚步,慢慢爬上去,中间可以适当地休息。我和老何说,我们也慢慢爬吧,于是我们轻手轻脚地爬那些陡台阶,路上还停下来休息一下。

其实我们几乎是一口气爬到顶上的,和别的游客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喇嘛大哥很和善,来者不拒

布达拉宫的外墙很有意思,一点都不平,应该是把石头粗加工一下就垒砌成墙了。这要是在中原,一个县衙的外墙也得非常平整,我们和藏人的观念确实有很大的不同。

9世纪中叶,吐蕃王朝内部斗争非常激烈。先是藏王热巴巾在墨竹工卡的强巴宫,被反佛大臣杀害,接着藏王朗达玛推行剿灭佛法、捣毁寺院、迫害僧侣的严厉措施,又被佛教僧侣刺杀。

朗达玛死后,两个王子维松和云丹,各自建立一个政权,相互进行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内战。云丹占领拉萨河谷,这里以牧业为主,居民吃肉较多,所以叫吃肉派;维松退守山南地区,这里农业发达,居民以吃糌粑为主,称为吃糌粑派。后人把这场战争称为吃肉派与吃糌粑派的战争。可见9世纪前后,拉萨河谷的牧业是非常兴盛的。

后来西藏高原进入长达四百年的分裂割据时期,佛教经过近百年的沉寂以后,又在西藏的北部青海和西边的阿里重新传播,争相向拉萨河流域渗透。以鲁梅为首的卫藏十个青年,在达孜县境内修建了拉姆切寺,在林周县境内修建了杰乃康寺,在堆龙河谷修建了热察寺,他的弟子们进驻拉萨大昭寺,形成四个势均力敌的僧团。最后,为了争夺土地、属民和寺庙的财产,互相打得你死我活。

南亚高僧阿底峡大师,被古格王迎请到阿里托林寺讲经说法三年,接着又到拉萨西南的聂当地方授徒传法、著书立说九年,最后在聂当圆寂。他的弟子仲敦巴,在当雄豪富昌卡琼瓦等人支持下,在拉萨河上游修建了热振寺,成为藏传佛教噶当派的祖庭。

由玛尔巴、米拉日巴开创的白教噶举派,也把势力伸展到了拉萨河谷,这个教派称为四大派,八小派。楚布噶举派、蔡巴噶举派、竹巴噶举派、直贡噶举派、达隆噶举派、叶巴噶举派等六个支派,主寺都建在拉萨周围地区。

明清以来,藏传佛教的主流教派格鲁派,完全是以拉萨河谷为基地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拉萨东郊的甘丹寺,西郊的哲蚌寺,北郊的色拉寺,是格鲁派的三大寺。这些寺庙,依山而建,碉楼高耸,金顶辉煌,如同一座座壁垒森严的堡垒群,有着明显的军事防御作用。寺庙僧人少则上千,多则近万,平时在寺庙修行事佛,遇到教派冲突或者战争,他们又是被武装起来的僧兵。

从布达拉山俯瞰拉萨城区

13世纪中叶,西藏萨迦派领袖萨班·贡噶坚赞和他的侄儿八思巴,归顺大元王朝,使西藏被纳入中原政权的统辖之下。14世纪中叶,强曲坚赞推翻了萨迦王朝,建立新兴的帕竹王朝。他在西藏各地建立了十七个相当于县级行政机构的宗。达孜县境内的扎嘎宗和堆龙德庆境内的柳梧宗,曾经在历史上盛极一时,势力强大。每个宗都有一座建立在岩峰之巅的坚固城堡,有的至今还有遗迹和废墟可寻。

17世纪,以拉萨为基地的格鲁派势力,推翻了首府设在日喀则的藏巴汗政权,建立甘丹颇章政权,得到清朝中央强有力的支持和援助。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交往日渐频繁。当时拉萨有两条官道,直接通往北京,一条是沿着拉萨河东行,经过蔡公塘、达孜、墨竹工卡,翻越贡布巴拉雪山,取道昌都、四川进京。另一条是沿拉萨河北上,经过澎波、旁多、热振,取道藏北、青海进京。当时钦差大臣、官吏、兵丁经由这两条路,到拉萨和西藏各地。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焦应旗所写的《藏程纪略》一书,记述了他押运粮草,从西宁随大军进藏所看到的拉萨河谷的情形。中间有一段是这样写的:“迨观藏内形胜,山水环秀,土田沃衍,树木浓荫,民居稠密,且风和日暖,严冬之际,冰雪不凝,洵塞域之别有天地也。平川中拥一石山,较诸峰独小,上建寺院,为活佛所居,层楼翠阁,几数百重,金光绚丽,美不胜述。”

布达拉山前面的药王山,原来建有药师佛殿,59年平叛时被轰掉

进入布达拉宫后禁止拍照,这二天世界西藏会议召开,那些代表是可以拍摄的,我们正好和那个摄影师同行,发现宫中真是狭小。

在前几年某一期的《中国国家地理》里有专门介绍布达拉宫的,里面有一个画面,是一个喇嘛以异样的眼神打量着游客。走过红宫的某一个主殿堂,我惊讶地发现,这个喇嘛还坐在那儿。我手里捧着一条哈达,不知道该敬献给谁,心想要不要把哈达给这位喇嘛?从他身边经过时,我冲他微笑一下,他的神情和目光没有任何变化,波澜不惊,我就走了过去,然后再转过头,喇嘛还是那样一副模样。这么多年了,他大概已经麻木了。

地面上的叫阿嘎土,类似我们的三合土,这个屋顶只能用阿嘎土夯打,不然太重了无法支撑。

胡耀邦题写的川藏青藏公路纪念碑

从拉萨河南岸远眺药王山,还能看到布达拉宫的一角

拉萨的气候四季干燥,日照时间长,被称为日光城,四周高山环绕,号称铁围,拉萨盆地就在其中,东西纵长七十多公里,南北横宽二十余公里。拉萨河流经它的南部,按照西藏本地堪舆学家的说法,拉萨古时本来是在海底,它的地形就像一个魔女仰面朝上的尸体,拉萨中心就是魔女的女阴,所以大昭寺的建立就是为了镇压魔女。

八廓街,街的尽头就是大昭寺

大昭寺二楼的这些房间,曾经是噶厦政府的议事厅

大昭寺附近很热闹,除了转经的人流,还有大量的商店、茶馆、民居等等,朗孜厦监狱旧址位于大昭寺的侧后方,根敦群培曾经被关押在这里。多看几个地方,你会发现展出的图片、实物什么的,基本上就这几样,应该和西藏僧侣修炼的密宗仪轨有关,和万恶的农奴制,很可能没有关系。就算有关系,也拿不出更多的证据来,不知道和大地主刘文彩的庄园是否有的一拼?

小昭寺位于北京路的北面,和大昭寺基本对称,小昭寺的规模要小很多。但我总忍不住联想到《倚天屠龙记》里那个鬼怪精灵的小昭姑娘。

下密寺就在北京路边上,和大昭寺、小昭寺呈等腰三角形关系,我进去时,信徒们大概在为某个佛教节日准备贡品,把青稞粉塞进一个筒形的布袋中,最后在上面绑一只苹果。西藏基本不产苹果的,不知道他们以前在布袋上绑什么水果。

驻藏大臣

清朝派出第一任驻藏大臣,只因为当时的皇帝雍正发了一句话:“著内阁学士僧格、副都统马喇差往达赖喇嘛处,各赏银一千两”。雍正没有具体的指示,除了一千两“艰苦地区津贴”,连僧格和马喇的职位和职权也没有明确。僧格和马喇第一次赴藏半个多世纪之后,才最终形成驻藏大臣的定制状态。

驻藏大臣分为一正一副,正职称“办事大臣”,副职称“帮办大臣”。清政府连续185年派遣驻藏大臣,共有正副大臣173任次135人(有人被任命两次)被任命为驻藏大臣,其中有23人虽有任命但因各种原因没有到任。这135 人中,大多为满人,其次是蒙族人,只在后期有几个汉人被任为副职。

驻藏大臣规定任期三年,实际上并不一样。最长的连续在藏七年,最短的只有40 天即被招回,还有的被派进西藏二次甚至三次。

驻藏大臣那时进藏都从成都启程,一般约需三个月左右到拉萨。西藏高原素有“七八九,最好走”之说,新上任的驻藏大臣多在七月出发进藏。正副两大臣都驻在设于拉萨的驻藏大臣衙门。衙门驻地几经变迁,今日拉萨已看不到当年的遗址。

清代一位西藏画家画过一副“拉萨图”(现存北京的历史博物馆)。上面画的驻藏大臣衙署是在大昭寺西南方向,由数个四合院组成。其中两个院落内有藏式屋顶的楼房,估计就是史书所载当年正副大臣分住的两套院落。衙署环绕绿树,四周矗立六根旗杆,挂着黄旗。

藏族学者国庆把清朝驻藏大臣分为佼佼者、平庸者和昏聩者三类。按国庆评判,清朝前期能列入佼佼者的驻藏大臣有9人,清后期只有3人。在一百多位驻藏大臣中,佼佼者总共只有12人,剩下的皆为平庸乃至昏聩之辈。

这一点乾隆自己也承认,他的说法是:“向来大臣内才堪办事之人,多留京供职……派往驻藏办事,多系中材谨饬之员。”“向来驻藏大臣往往以在藏驻扎视为苦差,诸事因循,惟思年期界满,幸免无事,即可进京。”

夜晚的布达拉宫依然雄伟,热诚的信徒围绕布达拉宫虔诚地磕着长头,只是没什么人关注他们。我的呼吸还是有点困难,不过正常活动没有什么妨碍。拉萨城里汉人的比例大概是西藏最高的,他们一定不认为长期居住在这儿为苦差,我也很像再留几天,但幸免无事,即可回家了,那儿的海拔高度4米,可以自由地呼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