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骑行中江3,吴兴到宜兴下

 史客郎骑行 2020-12-23

第二天,2020年9月27日,全季织里店->升山->钱山漾->下菰城->毘山->杭长桥->邱城->陈武帝故宫->红卫桥->台基山->涧潨->分洪桥->前墅->东氿口->宜兴艾美酒店,156公里


骑了大概20分钟,遇到一条小街,可能是陈家浜村,有二三家餐馆,我进了一家标有面条的,老板说面条没了,只有炒菜和米饭,又加了一句,想吃面条只能到前面的洪桥镇,这个点过去,说不定也没了。我说炒菜和米饭当然可以,(我不是北方人,非得吃面条,我只希望上菜的速度快点,不想花时间在等菜这件事上)。

基本上已经过了吃饭的点,上菜的速度非常快,我很愉快地吃好午饭,同时让我的屁股好好休息一下,这是骑行的第二天,屁股最难受的一天。

从湖州前往长兴的洪图(公路)线以南有一列山,还算是天目山脉的北部余脉?之后一直到长兴县城,一马平川。

到洪桥镇之前,路过陈家浜村和陈家埭村,村口都有豪华的牌坊,难道都和陈霸先有关?

看气势有帝王气

这个比较儒

陈家埭对面还有山,过了洪桥以后看不到山了



陈武帝故宫在长兴县城东八九里,南临长兴港。南朝陈时有天居寺,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就出生在此,天居寺名大概就是这么来(改)的。宋代改称广惠教寺,到朱元璋的洪武年间改为丛林,俗称下箬寺。现在天居寺没人称呼了,广惠教寺也很少人叫,基本都称下箬寺。

陈武帝故宫肯定在他登基的都城建业,长兴(南北朝时叫长城县)这儿应该是陈武帝故居或故宅,史籍上也是这么记载的,一直到清晚期才有零星记载为故宫,显然是带有一份乡人荣耀的适度夸张。

长兴港到此划了一道弧线

这座塔的样式感觉是唐代的

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频繁,陈霸先是其中最急吼吼要当皇帝的,宁可长江中游这样的战略重地不要,也要当几天皇帝过瘾。只要稍有一点战略头脑,就知道局促在长江下游一带的偏安政权,失去湖湘一带的屏护,根本无法抵挡来自北方强权的攻势,亡国只是早晚的事。

陈朝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乏味的一个朝代,陈叔宝的玉树后庭花和胭脂井一直被后人嘲笑,但多少还算有点色彩,不然都没人记得这个朝代。


长兴城区有几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

红卫桥在县前西街,跨西护城河,找不到任何古文化遗址保护的痕迹,询问了此地的巡视员,他没听说过有这样的文保碑。

护城河

旧长兴县城的西门在南边100米,红卫桥当是后建的,此处南北向的道路有点错位

旧长兴县城不到1平方公里,基本是明清时代县城的规模,如此小的城池,围以高高的城墙,仅几座城门与城外交通,无法产生近代城市文明。近年来走了另一个极端,城区成倍地扩张,乡村文化是没有了,但城市文化还是发展不起来。

台基山遗址公园在老城的西北角,有浙江省文保碑,从网友的游记看,基本上就是一个公园,我到此一观,没有进公园游览。

由城北的太湖路往东骑,路过一个小区,在少年宫的对面,又遇到一个步云桥遗址,县级文保碑在小区围墙内,是一个典型的台地遗址,我上去看了一下。这对小区房价有影响吗?


可以一直沿着太湖大道和长兴港骑到太湖边,不过导航建议从明珠路直接拐向北,接104国道,这样大概少二公里路。大概十公里后,骑行到夹浦口,这儿有一个休息区,竖了一个假的里程碑,是104国道的K1314,其实还相差六七公里。

这个是假的,但无伤大雅,此处可以休息赏景

这个里程碑是真的,边上大车呼呼地过

国道靠近太湖的一侧是G25长深高速,往太湖方向眺望,隐约能看到大雷山岛。

张修桂《太湖演变的历史过程》一文中提到:“在太湖西部的南、北,各有一条支谷与钱塘江、长江沟通。南部的谷地,从太湖中的大雷山、小雷山之间,向西北延伸过平台山西北、北抵马圩,西出大埔,又西经宜兴、溧阳之北,折北长荡湖至金坛。”

右上角能看到大雷山岛的影子

太湖中的几座小岛,远古时代是中江沿岸的山头

过父子岭后,再回到江苏界。据说整个太湖都属于江苏的,浙江没份,应该有历史原因,但确实比较奇葩,湖州不如改回乌程这个古地名。

你想想,要清除太湖西岸的水葫芦和蓝藻,需要太湖东岸的吴中区派人来处理......


接下来可以继续向北,沿渎边线骑到东氿口,不过我的计划中包括了丁山小长城和丁蜀镇范围内的宜兴窑址,那些点基本都在104国道沿线。

丁山小长城位于大潮山福源禅寺处,这个寺院始建于南宋,历史上屡毁屡建,现在这个版本大概是2000年新建的,其法王城便是丁山小长城,可能是一条登山道。

宜兴南部这一系列的丘陵,属于天目山脉的余脉,将宜兴与浙江的几个县隔开,基本是环太湖文明的西界。夏商时期,此处是湖熟(先吴)文化与马桥(先越)文化的分界线与过渡地带。春秋时期吴越争霸,是否有人在此修筑长城,想来不会,那时候的吴越政权还没有这样的人力和财力,也没有这个需要。

路口的牌坊,字迹不清楚了

上山的石台阶,挺容易崴脚的

大潮山,也许不是很古的年代,此处能见到或者听到大潮?

我沿着石阶向上爬了二百米左右,突然意识到自己既没有体力也没有时间爬到禅寺处,立马转身下山。据说福源禅寺是宜兴紫砂文化发祥地,紫砂泥矿主要就在丁山和蜀山,蜀山很小,矿早已采尽,丁山可能还有一点点的矿脉。

这些山泥肯定不是紫砂泥


宜兴窑址是国保单位,不是仅一处窑址,包含了小窑墩遗址(西晋-唐宋)、涧潨窑遗址、真武殿窑群(唐-宋)、筱王村古窑群(宋)、前墅龙窑(明)、前进窑遗址(清代晚期-民国)。

我的理解烧造紫砂壶最主要的是原料,窑当然很重要,但似乎没有那么重要。上面所列的这些窑址,历史上主要烧制民间的陶器与瓷器,与那些著名的官窑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宜兴窑址是靠数量取胜。

我今天依次路过涧潨窑遗址、小窑墩遗址和前墅龙窑,三个窑址都被锁在院子里,钥匙可能在村长处保管,而今天不对外开放。

三点水加简写的众字,其实不存在,百度地图上搜索涧众

幽静的涧潨溪

小窑墩遗址在里面,文保碑据说也在里面,能看到一个土墩的样子

百度地图上是搜不到小窑墩的,得搜索分洪桥,桥下是画溪河与分洪河交汇处

前墅龙窑很气派,这儿是一个文化区

龙窑也被锁在院子里,当地人说,一年会烧次把次,表演一下

还有火神庙,敬的是祝融?


今天订的酒店在东氿的西端,我还是要去东端的入湖口看看。按照王建革的论文,太湖最终形成于距今2千-2.5千年前,从那时候开始,中江或者荆溪一直由东氿口入湖。

向东骑到渎边线,往北一段后,按地图所示找到一条不起眼的小路,开始二三百米很颠簸,之后是一条平整的水泥路通到太湖大堤。此处有黄渎港桥,往湖中深处眺望,似乎有一座小岛,也许是平台山。沿大堤稍往北,一块露出小半截的路标指示已到大埔镇地界。

远处不知是否湖中的平台山

是地面有沉降?

五公里后骑到东氿口,分为南北二支,南支叫下横河,大概洪水季节用来分洪;北支应该是主流,上面的桥叫城东港大桥。

下横河口

城东港大桥上,前面是中江(荆溪)入湖口

下桥后不远是太湖大道,今天遇到的第五个以太湖命名的道路,路灯已经点亮,接近市区时,能看到远处东氿湖面上倒映的月光,所谓湖月照我影,送我至荆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