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中医基础理论》教材评析(续五)

 昵称11410324 2020-12-23

第六节《教材》所论的不是中医学哲学,而是西医学哲学

一、中西哲学思维之区别:

1、中西哲学认识事物的方法不同,形成两种不同的基本思维模式。中国古代内道哲学认识事物的方法,是从内向外,从下向上,而西方哲学认识事物的方法,则是从外到内,从上向下,其认识事物的出发点及顺序不同,从而形成两种不同的基本思维模式。中国古代内道哲学观察问题,深入浅出,“深入”才能进入到事物之本质,抓住事物之本质,就抓住了事物的要害。“浅出”才能使复杂的事物变成简要,这叫“以下为基”的纲举目张。西方哲学观察问题,则相反是浅入深出,先外后内因果倒置。《老子》第三十九章:“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就体现其特有的 认识事物之顺序。八卦画卦顺序是先下后上从下向上画,下为内上为外,内为因外为果,所以《老子》第三十九章才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中国古代内道哲学基本思维模式,是从同类事物之本质的“象思维”,以内容决定形式的一种思维模式。西方哲学基本思维模式,是从事物外在形式之象去决定事物之本质的“形思维”,以形式逻辑推断其内容的一种思维模式。

2、中国现代哲学理论源于西方哲学,对其什么是哲学争论不休而无公认之定义。为此有学者说:“哲学没有真假对错,没有是非,没有最终结论,只有无休止的争论。没有结论只有争论,这才是哲学,有结论只能是科学,而不是哲学。”(《中国社会科学网》文章“哲学评价”之我见2014年02月25日 13:56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陈先达) 这真是一语中的。西方“形思维”哲学基本思维模式之结果,对一切事物均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可能有个公认的结论,连对“哲学”二字本身的认识就是如此,其他自然就不用说了,不能认识自己,怎能认识他人!当代中医学理论用西方哲学基本思维模式,论述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之概念,全部变味,使原本的阴阳变成一个不伦不类的东西。上述中医《教材》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之六点论述,就是这种不伦不类的东西之代表。

3、哲学思维模式不同,不但文化观念不同,工作生活习惯也不同:现有人对中西方文化,和工作生活习惯予以比较后认为:

 西方文化是建立在以个体为基础以竞争为主导的文化,基于整体是由每个个体所组成的理念,其思维上表现为分析性思维强调个人权利的文化,可称为竞争主导的文化。东方文化偏重合作,其文化性格为均衡偏内向型,西方文化偏重竞争,其文化为均衡偏外向型。这种文化性格偏差的不同,在生活的不同方面都有所表现。

现用中国和美国两种不同的文化观念之表现来比较:  

“姓名”为例―中国人的姓名,姓在前名在后,表现了个体对于整体的从属。美国人名在前姓在后,表现了个体为先。以信封书写为例—中国人信封上写地址收信人在上,自己寄信人在下,表现了对对方的尊重。美国人则是自己的地址在左上,对方的地址在中下,表现了对自己的尊重,而当今中国邮政快递所统一印制的填写邮单,就与其一致表现为文化转基因。中国人写地址从大到小,先国名,再地区街道号码,最后是姓名,表现了整体大于局部之整体观。美国人写地址由小到大,先姓名后地区,最后是国家,表现了对局部的尊重之局部观。中国人写简历从出生开始,现在在最后,表现了对传统先后之序的尊重,美国人写简历从现在开始,再到过去,表现了对现在的重视,对先后之序的颠倒,无形之中体现颠倒先因后果。中国人写日期从年到月日,从大到小“重大轻小”,美国人写日期从日到月年,从小到大“重小轻大”。中国人购物找钱从元到角分,从大到小体现“重本轻末”。美国人找钱从分到角元,从小到大体现“舍本逐末”。中国人请客以客人为主,不剩不算够体现尊客,美国人请客以主人为主,主人准备多少客人吃多少体现以自我打中心,这就是文化观念不同体现在行为处事不同之上!

中医看病把人看成一个整体,主要从整体协调的角度来治病,重视整体。西医把人看成各部分的组合,找出发病的部分加以治疗,重视局部。上述种种不同的表现都源于两种文化的不同趋向,东方文化是以总体主导为基础的文化观。

    这就是中西认识事物的方式不同,形成中西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从而形成中西两种不同的哲学理念。所以讲整体观的中医学理论,需要的是中国古代整体观哲学理念,而绝不是中国现代局部观哲学理念。现代的中医学理论,用现代哲学理念去解读中医整体观,这种西体中用之汉话胡说,其结果中医学理论是有其名无其实。

二、中西哲学本质之区别: 中西哲学本质之区别,体现在中西哲学不同的理念之上:中国古代哲学之理念是和谐,表现在“统一对立”之法则上,注重的是“统一”而和谐,西方哲学之理念是斗争,表现在“对立统一”之规律上,注重的是“对立”而斗争。中国古代和谐哲学之理念,源于老庄内道哲学,西方斗争哲学之理念,源于黑格尔哲学。《老子》第四十二章:“万物负阴报阳,冲气以为和” ,是说对立统一之阴阳,其运行变化是相互妥协的,是以“和为贵”。所以孔子才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就是说君子注重的是“统一”而求同,小人注重的是“对立”而求异,求同和谐,求异斗争。《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也说,“智者察同,愚者察异”,就是承袭的老庄内道哲学原理。被称之为西方哲学大家的黑格尔,其辩证法三大规律之一的“对立统一规律”,忽视“统一”强调“对立”,认为事物之发展是靠相互斗争而不是相互妥协。强调“对立”就主张“对抗”相互斗争,强调“统一”就主张“对话”相互妥协,“对立”之“对抗”破坏其统一性,妥协之“对话”则维护其统一性。最为典型的是美国的外交方针,就是“求异存同” 的价值观外交,处处搞对抗,“同而不和”拉邦结派。而中国“求同异存求” 的价值观的外交方针,则相反是以“和而不同” 的和谐观外交处处讲对话,独立自主不结盟,这就是中西哲学理念差异所致。

三、 “西医讲对抗,中医讲和谐”:

1、不要自毁中医。古中医是论医道的,现代中医之所以受到攻击,就是因为偏离了古中医之道已走向灭落,要想拯救中医,只有回到古中医之道。假若去迎合西方文化, 按西方的哲学思维走中医结合道路, 去研究分析,提取什么中药成份, 只能加速现代中医的灭亡,用不着再去取缔。前已述中医之道就是自然之道,任何人都无法取缔的,因为他是一种自然法则,谁有本事能取缔自然法则? 道不同不相谋, 在其研究领域又怎样能去走中西医结合之路? 当然在其临床中,中西医之术可以互补,但这种“互补”是和而不同,并非是“合二为一”,因而不能“结合”。

2、中医之整体观。中医之道, 注重整体而求同存异讲和谐。中医之道不是要治你这个人的病, 而是要治己病了的你这个人。每个人所得的病其病症可能完全相同,而患这种完全不相同之症的病人, 其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众多至病原因各异,但其总的病原因则是相同的。从治病求本, 也就是说要治这个病人起病之终因就叫治人,治人治心为上才是上医,用药为下, 这就是下医,这是从医道和医术不同层面讲的。这就是道医孙思邈所说的:“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的道理。中医首先是医人,其次才是医病,只医病而不医人的中医先生,决不是一位高明之大医,仅是一个小小郎中而已。所谓“医人”,就是要在其对患者的诊治过程中,不但要找出其病之发生原因,并告知其杜绝导致其致病原因的情况,不要再发生,告知其“志闲少欲”,遵从阴阳之道的生活观念及方式,这就叫“医人”。“医人”就是治病之本,不懂此则不能成良医。因而古代传传统中医无法搞医学实验, 也用不着去搞医学实验。这就是现代哲学家张功耀先生所不理解的: 一病可用多方或多种药, 一药或一方可治多种病的原因。这也是现代中医的权威们无法抵档张功耀先生、方舟子先生这些满脑子西方文化学者其进攻的原因。若道医孙思邈在世反驳这些学者之论,轻而易举。

3、西医之道, 注重局部。西医讲同而不合求异存同, 讲对抗。西医之道不是治你己病了这个人, 而是要治你这个人所发生的病。因而动则抗菌或手术, 可以千遍一律, 可以作实验, 可以重复使用,只认病不认人。所以你去医院, 不管是否需要,均采用排除法先是各种检查化验,医生只看检查报告, 凭检查报告给你决定使用那种抗菌素, 或作出是否需要作切除手术决定。更有甚者, 无论你是大病小病内科或外科, 一律输液盐水加抗菌素, 病严重者就上激素,这是西医治病之通例。

4、中医是哲学。若中医师也学西医那一套,什么病用什么方对号入座,那就不行。古中医其理论依据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基础之上的, 它是华夏哲学道之用的一部份,它是用阴阳的哲学符号及语言作为中医的理论基础, 这就是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之阴阳,重点在阴阳之道与阴阳之术的关系,阴阳之道其核心就是“藏象”主导“脏象”,阴阳之术就是其事物属性之归类,及体现生克辅佐关系之五行。象征“藏象”之阴阳为医道层面,象征“脏象”之阴阳为医术层面。阴阳五行八卦是易经的哲学符号的一种关系表达式, 这正如数学中的XYZ等运算代号一样。这也正如自然科学表达离开数学运算就无能为力一样,易经表达离开阴阳五行关系表达式, 也就无能为力。正是这一原因,方舟子、张功耀这些学者说得对,“中医不是科学”。 中医确实不是科学是哲学, 是一种文化。哲学知识是高于科学知识的,中医理论就高于科学理论, 当然强于西医了。这就是伟人毛泽东在1954年指示“西医学习中医” 的原因, 毛泽东毕境是一位哲人, 其洞察力自然超常。只是方舟子、张功耀这些现代学者缺乏悟性而己。

在西学东进的一百多年中,特别是打倒孔家店后, 中国传统的文化市场大部份被西方文化占据了。在中国“取缔中医”的争论,就是中西方文化观念冲突的表现。遗憾的是那些捍卫中医的铁杆对中医“医将不医”的局面缺乏反思。这正如刘力红教授所指出的那样, 中医院校课程设置中, 未将黄帝内经设为主课, 以偏离中医之道。不能以道御术的中医处于“医将不医”,不懂黄帝内经,就不懂中医的道体,又如何去谈中医基础理论的阴阳五行的道之用。离开中医之道的现代中医是无娘的孩子,当然别人瞧不起。

5、现代人的“细菌”观念。现代国人受现代医学影响,是谈“菌”色变,视细菌为毒蛇猛兽,殊不知没有细菌不但没有人类,连生物界都没有。我们人的身理活动新存代谢离细菌则不能,我们新存代谢所需的许多酶就是由人大肠中的菌群活动提供的,这种菌群由多种细菌组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若保持其细菌群落平衡人就健康,若失衡人就产生疾病。中医讲和谐,就是设法保持它们的平衡,对其失衡调整恢复它的平衡,这也是“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共处”的原理。西医讲对抗杀菌,治病动则抗茵消炎,动则手术切除,均是排斥清除异己之法,实行“求异存同,同而不和,争斗不相容”之治病原则。因而无论其病轻重,一进医院就是查血化验,先是吊瓶加抗菌素高烧不退,不但用齐各类抗茵素,外加激素透支。这种治病原则真是“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前门逐狼,后门入虎”。患者病虽愈了却留下许多鲜为人知的隐患,其抗菌素的滥用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使不少代谢性疾病不断攀升。诸如“三高”、糖尿病、低血糖症、痛风、维生素AD缺乏病、坏血病、骨质疏松症等诸多疾病的发生,均是缺乏相应代谢所需之酶导致。

四、大象无形

1、大象无形出自《老子》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善成。 《老子》此论,是对古代哲学自然辩证法的论述。只所以是自然辩证法,这个“大音希声” ,就是《庄子齐物论》中所说的“天籁”之音,能和者不多,故“希声”,是自然界中电磁波之振动发出的音。这个“大象无形” ,是指藏而不露之道体,这个道体之“象”,《内经》将其称之为“藏象”。

(1)“象”分内象与外象:内象就是事物内在之象,外象就是事物外在之象叫做像。“形象”也是如此,分内形之象与外形之像,内形之象是内容之象,外形之像是形式之像。内形之象是“现”象,外在形式之象是“表”像。“现”象是通过其外形表“现”的,“表”象是表面的一种“假”象。

(2)“形象”两种含义:一种是形式之像,一种是形容之象,形式之像适用形式逻辑,形容之象适用辩证逻辑。形式逻辑思维,是以形式之像为基点,形容之象适用辩证逻辑,是以内容之象为基点。中国古代的“形象思维”,则是以内容之象为基点的自然辩证思维,叫“象思维”。现在学界所界定的“形象思维”,就是以形式之像为基点的形式逻辑思维,叫“形思维”。而现在中医学界所说的“象思维”,则是“形思维”之变异,所以叫“象科学”。目前中医学界正在硏究的“中医原创思维”:集“象”、“数”、“形”、“神”、“气”等概念于一体的概念群,整合为“取象运数,形神一体,气为一元”的整体思维模式,即中医学的“象数观-形神观-一元观” 。这是不知何为“思维”的表现。

(3)《内经》所论之“象”有三:《阴阳应象大论》所论之“象”,是类“象”,叫比类取象。《六节藏象论》所论之“象”,是虚“象”,因其“藏”是间接之象,“脏腑”之“象”,是实“象”,是直接之象,而虚“象”则是通过实“象”,间接体现出来的,所以“藏象”是道体之虚“象”而藏,“脏象”是道用之实“象”而露。

2、现在之人对“大象无形”之误解:人们不知中国古代哲学,不能正确理解《老子》第四十一章所论的“大象无形”。人们认为:“大象无形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有意化无意;就是不要显刻意,不要过分的主张,要兼容百态”,这是由老子提出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意在推崇自然的、而非人为的美。《辞源》对此解释为“一切事物的本源,后引为封建帝王的一统天下” 。《辞源》对《老子》第四十一章所论的“大象无形”的解释是正确的,但因后世之“引用”而变了味,所以才有上述之误解。《老子》第四十一章所论的“大象无形”,这个无形之“大象”是指无极之道体,“大象无形”,就是说道体无形,故“道隐无名”。《老子》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老子》在此是说执守“道体”,去处天下一切之事,都是利而不害的,永保其安平太。但这个虚无无形之“道体”,说出来淡而无味,看不见,听不到,用之又没完没了。由此说明,这个无极之“大象”无形、无色、无味、无边无际,无……,所以易学将其称之为“无极”,《辞源》解释为“一切事物的本源” 才是正确的。

3、有形之象和无形之象,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大象是“一切事物的本源” ,就是说“大象”指无边无形之“无极”这个道体,所以《老子》第四十一章才说“大象无形”。而道用之“太极”则有形,是“有形之象”,“无极”是“无形之象”。所以“太极”有图,“无极”无图,就隐藏在太极图中,“无极”与“太极”之关系,就是原始的道之体用关系,“无极”是原始的道体,“太极”是原始的道用。《老子》第一章中“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个“无名”无形就是“无极”之象,“有名”有形就是“太极”之象。“无名”之无极为道,故“道隐无名”;“有名”之太极为用(术),“道术有”,这种“道”之体用关系,是中国古代内道哲学的核心,不知有形之象和无形之象,就不知道之体用关系的内容。“无极”隐藏在“太极”之中,“无形之象”是“藏象”,“有形之象”,是“现象”。知此,就知“藏象”无形,“现象”(脏象)有形,无形“决定”有形,就知什么是有形之“体”,什么是无形之“体”,就知什么是道之体用关系,进而就知什么是中国古典哲学。

知道中国古典哲学“无形之象”是“藏象”,“有形之象”,是“现象”,就知中医哲学“无形之象”是“藏象”,“有形之象”,是“脏象”,并知其“无形之心神”是“藏象”,与“有形之脏腑”其“脏象”,它们之间的体用关系。这个“体用关系”,是中医哲学之基础,是中医学基本理论之核心,中医学理论就是围绕这个核心展开论述而形成的。知此,就能正确解读《内经》,就知《内经》所展示的医道与医术之关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