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中校友:南门街青石板路、一溜烟吊脚楼式的木板房,你去哪里了?

 大明梅语 2020-12-23

原标题:泠江河畔的巨变

 我最初认识县城的泠江河与她的两岸是在1978年深秋。那年9月,我从乡下的初中考入宁远二中就读高中。

七七桥重建前照片

当时,宁远二中的校大门是朝着南门刘家方向开的,我从家里入校或出校购物,必经南门街或南门桥。久而久之,南门街破旧的青石板路、狭长拥挤的街道和临江一溜烟吊脚楼式的木板房,以及蹲在伸入江中的石条上搓衣浆裳、淘米洗菜的家庭主妇们便深深地印入了我的脑海。

河边洗衣(图片来自网络)

那时,尚不懂得经济条件所限、历史遗迹所在之类,只觉得那凹凸不平且光滑的石板路走起来很费劲,只担忧那摇摇欲坠的木板房如果下大雨了、涨大水了如何是好?只担心那些依托一江清水过日子的妇女们和在她们身边嬉水的孩子们如果落水了怎么办?南门桥的残破倒是觉得有几分沧桑感,特别是其雨避急、遇热纳凉的功能让人十分受用,给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七七桥重建后

那时读书不像现在这样紧张,学校也不似现在这般管得紧,下午放学后和周末都可以自由活动,于是,在外出溜达中对泠江河畔有了了解。放晚学后最适宜的去处是现在的九嶷大桥到南门桥的这段河边,可以清心明目。那时的河岸之上都是南门刘家和南门何家的菜地,勤劳的村民们任何时候都把那片沙泥土整得一畦畦、一丘丘,有模有样:把菜种得有青有绿、有叶有果,满目丰硕。每次从那片菜地里穿过,都是一种享受,总对劳动者们充满敬意。沿河漫步,只有杂草掩萌的小径。目之所及,是洪水冲刷后崩塌不齐的河岸、稀稀疏疏的水柳,宽窄不一的河滩和大大小小的河卵石。那时一文最感惬意的是松软干净的河沙和清爽透亮的河水,踩上去绵绵的,掬一把凉凉的:最羡慕的是夏季里那些在河水里恣意闹腾的孩子们,觉得他们过的是神仙般的日子。

周日时间较为充裕,只要不回家,涉足的范围便广些。商场基本上是不去的,因为兜里没钱干瞪眼;现在的九亿商业街一带、东外街至九嶷大桥一带以及九嶷大桥上游带也是基本上不去的,因为杂草丛生太荒凉。但东门街、丁字街、北门街、西门街,特别是文庙路,倒是乐去不疲,不仅可以看看热闹,了解民俗民风,而且可以感受小城镇的风貌风情。

今天回想起来,若时间定格在改革开放之初,那时的泠江河县城段两岸,只有北岸的文庙到东门街、南岸的五拱桥头到南门桥口,还有点城的味道,算得上城的范畴,其余纯属荒郊。随着县城集聚作用的凸显和城市扩容的需要,改善两岸往来的交通状况成了当务之急。于是,八十年代初期建起了泠江大桥,南北两岸连接了大通道,才有了后来的九嶷中路;八十年代末期建起了九嶷大桥,东西两岸来往不再绕行,又有了泠江东路;九十年代后期又建起了重华大桥,再有了重华路。三座大桥的建成,为县城南北、东西骨架的确立奠定了雏形,更为勾勒出了发展蓝图。

泠江桥建成后

为了拓展城市经济发展的空间,提升人们对城市美好生活的向往。1985年,泠江农贸市场改扩建顺利完成;2001年,南门街的改造也有效实施。这两项工程的竣工,不仅彻底解除了泠江南岸从南门桥到五拱桥段危旧民居的安全隐患,方便了市民生活;而且为城市提质探索出了有效途径,提升了城市形象。加上后来的南门桥重建,利民便民的发展理念悄然落地生根。

“宜居宜业宜游”无疑是助推城市繁荣的强劲动力,也是新时期“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为此,2005年以后的近十年时间里,城市的主政者和管理者们,牢牢抓住国家的政策机遇,充分利用城市防洪工程等项目,先后组织完成了北岸从东外街至县地税局、重华桥头至红旗坝河段,南岸从南门桥至自来水公司取水口、重华桥头至宁远三中河段的河堤护砌,河堤上设置了护栏,栽种了垂柳等景观树,铺设了人行道,帝景湾前、九嶷桥下、重华桥头还充分利用余地、河滩建起了休闲广场。加上2005年招商引进的大汉集团结合开发西郊建起的九亿文化广场,县城的冷江河两岸大部分建成了人们观光、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四十年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和煦春风,日夜奔流的泠江河见证了两岸的跨越发展:昔日的棚户房变成了小洋楼、乱滩涂变成了休闲地、烂河坡变成了风光带、荒草地变成了商业街。这些“乌鸡变凤凰”的华丽转身,浓缩了宁远县城乃至全赶超崛起的丰硕成果,折射出全县上下解放思想谋发展的坚决心;这些日新月异的巨变之中,体现了党中央的坚强领导英明决策,融铸着广大干群奋勇争先的智慧和心血。

而今,每当华灯初放,漫步泠江之滨,眩目的彩灯让你眼花缭乱,依依的垂柳让你仿佛置身人间仙境,翩翩起舞的健身者们让你感受到充满活力的城市气息,戏曲爱好者们的京腔京韵让你在沉浸与陶醉中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与向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