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远新田:五百多年来,每一个家庭都受到过建文皇帝的恩惠

 大明梅语 2020-12-23

       宁远和新田,原本是一个县,只是明朝末年,即崇祯十二年(1639)明政府才把宁远当时的南乡和北乡二个乡十三个里(里,相当于现在的建制村)析分出去,划为新田县。1954年,宁远又将当时属宁远管辖的第十一区(包括金洞、大忠桥等地近700平方千米)祁阳县管辖。本文所指宁远新田就包含了上述专指的地区。

        在今宁远县柏家坪镇与鲤溪镇交界的平头寨山顶,梅语(公众号:大明梅语)发现了十数块碑。登上平头寨,过礼门,我们就能看见平头寨上的第一块碑——《云根广荫》。这块摩崖石碑上是这样写的:“大清咸丰二年壬子岁(1851)六月十二日恭献。云根广荫。宁远思轩李永学题。”既然是“恭献”,那么这是恭献给谁的呢?此摩崖石刻的右下角一米远的地方,则附有小碑(摩崖石刻)——《朝罟大王解》,则回答了这个严肃的问题,这是恭献给朝罟大王的。

       “朝罟大王”是谁呢?李永学作了一番严肃认真的考究,并将其身份公诸于众:“朝罟何神也?朝字无义,罟字以为明允文。”明允文,就是明建文皇帝。

         李永学系李仕湾人,他主修平头寨朝罟大王庙这处纪念地,便是对朝罟大王神灵对他恩泽(他考取了恩贡生,后为直隶州州判,五品官的回报)的回报。李永学生前数十次前往大观堡考察、游览观光,每次都是从大观堡西门上,而且还多次在大观堡里与梅木堂兄弟叔侄在此饮酒。当时大观堡的十八块碑一块不少,一字不缺,他还去了白掌塔祭祀。根据这考察,他得出了大观堡的创建人是“明允文”即建文皇帝的结论。

       从平头寨礼门往上走,登上山顶便可以看见李永学留下的墨宝《平头寨记》、《石磴》等。再往前走40米,便来到了朝罟大王庙祠,这里碑刻林立。然而最引为注目的碑则是一块,由民国时期火烧石村欧阳振芳所书写的《重修庙宇廂房碑记》。这块碑这样写道:“山名:平头寨;神名:朝罟大王。王之姓名未详考究,远近咸叨厚福,新宁均感深恩。诚为斯境名山古寨之大王也。”民国时期明显晚于清咸丰年间,这话意思明白:无论远近的百姓们都说朝罟大王对咱新田和宁远人有着深厚的恩情。其实他就是这个地方的名山古寨(大观堡)的那位皇帝。

        “新宁均感深恩”,也就是说新田宁远的每一个家庭都受到过建文帝的恩惠。这话怎么讲起来呢?只要看到了大观堡的四个章程,即施棺《施棺章程》《施絮章程》、《公议章程》以及《后补章程》的人就明白了,朝罟大王建文皇帝在这里创建的慈善机构乐善堂,对宁远和新田等地扶贫救困了五百余年,及到解放初期,田产公有,大观堡才失去了扶贫救贫的经来源。所以说,五百年来,建文帝一直对宁远和新田的每一个百姓都有恩惠。正如《后补章程》中所说:“二帝职司阴鉴:泽被生民,普察人间善恶,严行上帝褒诛,有隐必彰。”

        梅语(公众号:大明梅语)在近十年前去民间走访考察时,还获得了下面几个个案事实:

        1.梅语同村邻居九十五岁老人告诉他的儿子们说,大观堡在解放前,青黄不接时你去购谷,不抬价,走时还加一瓢谷子给买谷人。

        2.大观岭东有新田响西岭村,梅语2011年夏天五月黄豆子成熟时,会到了大观堡乐善堂最后一位《施棺章程》经理负责人的儿子,六十多岁。他说,大观堡延续到了他父亲那一辈。

        3.鲤溪仙马石村石山下自然村郭时运(现年四十余岁)的祖父去世时,无棺材下葬,便是上大观堡上领取了一副棺材下葬的。

        4.宁远和新田人信奉的三伯公,其实是同“上伯公”谐音而来。宁远的“伯公”有开山祖之意。三伯公的尊奉在永州《隆庆府志》(明中期)中就开始有了记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