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远未开发的十大名岩,哪个在你家乡?

 大明梅语 2020-12-23

(1)逍遥岩

属石灰岩洞穴。位于宁远县东溪街道红岩村东北1.75千处。宋代时,李挺祖在此题 “逍遥岩”而得名,其山因岩而名。岩分两层,可容400人右左。岩顶高约10米,有三处孔洞,可射入阳光。岩洞之一层,石上有历代游者的题词,岩洞口前左旁厥石上,镌刻“春陵第一峰”。素为县城八景之一。2003年5月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舜阳大道旁,交通方便。清人徐旭旦有《道遥岩和壁间韵》诗一首:“罗列奇峰入紫宵,仙人楼阁更袅,环潆溪水方回合,曲折云林自寂寥,烟树苍茫浮远近,山花嫋娜暂道遥。我来歌啸应投笔,独坐岩头吹玉箫。”

2)象岩

属石灰岩洞穴。又名象石岩。在宁远县湾井镇朵山村村口,骊山之麓。岩口有石下垂,酷似象鼻,故名象岩。传为舜帝点化而成。宋特科状元乐雷发曾隐居丽山,讲学象岩,作《象岩铭》刻于岩壁。宋李挺祖题刻“象岩”二字,清欧阳泽闿有《象石岩》诗:“神山风雨万灵趋,彩仗仙斑空有无。一自象耕传帝力,永留岩石镇名区。文章八策工何用,碑版千秋迹半芜。欲为林峦写生色,诗中摩诘谏倪迂。”通乡村公路。

3)潮水岩

属石灰岩洞穴。在柏家坪镇北屏村潮水岩居民点北600米处,对面800米为宁远四中旧校址。因岩洞内有小溪,春夏时节,一日三潮,暗流奔泻,有水溢出,遂名潮水岩。岩口呈椭圆形,往下斜入约30米,即可见岩溪淙淙。岩形如狮口,岩中有一石垂下,婉如狮舌,以石敲舌,或岩口呼喊数声,数分钟后,便能听见洪流急速奔来,水能溢出洞口。岩溪暗流百余米,即入潮水岩井,溉田数百亩。因近北路名校,令人怀想。通乡村公路。

4)九龙岩

属石灰岩洞穴。在宁远县柏家坪镇王家冲村桐子山与四家屋居民点之间。因岩内石梗潆洄,有如群龙游戏,遂名九龙岩。洞口西向,夏凉冬暖。昔洞内有庙,后迁建洞外。岩外九龙庙与苍松翠柏相互掩映,风景清幽。岩口较窄,斜下有石级。数十米后岩宽敞。直入分两层,上层为游道,下层为地下河。长若4千米则洞至尽头。石楼、石田、石笋等岩洞内景象,应有尽有。暗河流再流3千米直通柏家坪蔡地水井。溉田数千亩,余水汇成小溪后入西舂水河。通乡村公路。

5)通天岩

喀斯特溶洞。在宁远县鲤溪镇桑梓头村后1千余米半山腰,厂屋里村前。民国《宁远县志》载:“通天岩,夏冷冬温,幽邃莫测,游者谓直通新田之石鼓寨矣。”其岩岩口逼窄,仅容一人直下。入内后,豁然开朗,四五个分洞口突现眼前,主道岔道无法分辨。岩壁平台上存放有瓷坛,不知其时代。又直入,脚踩凉水,蜿蜒曲折前行,石皆五花肉色,敲之如罄、如钹、如盆。前行500米,有一暗水井,阻断前行路,投石不知其深。村民说,此井直通黄龙冈村饮水井。通乡村公路。

6)杨梅岩

喀斯特溶洞。位于鲤溪镇寨头岭村西,因其岩内有奇石如杨梅而得名。民国版《宁远县志》载:“有杨梅岩,在寨头岭上。岩口逼窄,秉炬蛇行,入左廻右,转数武外,郭然高张,钟乳凝膏,望若冰雪。其为状如肺肝,如幢如盖,积于下如龟,如赢,如禽,如管钟器物甚众,悉玲珑莹洁,叩之发声清清越。又有一石介立,举手蜿足,如世俗所传魁星,尤诡异。入半里,岩宇更崇,石田鳞次,阡陌宛然。再进二三里,有小溪淙淙漱,响声频鸣筝上,跨木桥,长遇数丈,传云构,固步虚诞,然亦不解此木桥从何入也。桥下水深四五尺,有石如杨梅,红润生光。岩以此得名。”通乡村公路。

7)大谷岩

喀斯特溶洞。位于宁远县禾亭镇大谷村附近。道光《永州府志》载:“县东北二十里,有大谷山,丛峰连峨,不可名状。山上有岩,岩分上下,上岩有白石下垂,大者如孟,小者亦径寸,长皆三四尺。岩顶有泉,若澄潭浸其内,门不能入。遇水浅泅水取之。外门石刻多剥落,有元营水主簿某,题为小桃源……下岩轩豁数丈,深不可测,顶垂石乳,如蜂房,如挂衣,中立石壁。有二水从石窦左右分流,一深潭不能测。一泉宛转出石塍,从岩口去。相传逍遥岩洗药池水源本此,盖覆流复见也。”通乡村公路。

8)蒋家大岩

喀斯特溶洞。位于宁远县清水桥镇吕家桥行政村前的蒋家后山中。岩洞最宽处可容1000余人。岩洞宽20余米,长150余米,高30—50米。内有阴河,水量大,可溉田千余亩。岩内钟乳石遍布。其中,一大钟乳石上有水流下,形成钟乳石瀑布。岩水流出后注入下方水井,清澈透明。1944年日军驻兵响鼓岭,境内居民大都躲入此岩避难。岩上为二广高速,通永连公路。

9)仙桃岩

喀斯特溶洞。位于宁远县中和镇茶子源村。相传有女神仙在洞中下棋,赠以仙桃,才得以找到出口。嘉庆《宁远县志》:“在西洞茶溪源,高旷幽邃,投炬而入,前后左右相通。”道光《永州府志》:“仙桃岩,高旷深迥,然炬入,前后左右都可旁达。相传,欧阳国辉(宋末人)遇神女奕棋处,有宋人题刻。”通乡村公路。

(10)仙姑岩

喀斯特溶洞。在鲤溪镇白云岩村东的白石山悬崖上,属宁远辖地,与新田十字乡交界。岩口宽敞,深约十米,中祠仙姑萼绿华而得名。配祠国母娘娘、雨神(朝罟大王)。明初荥阳侯杨璟驻兵于此。明宣德间,由礼仕湾李元吉倡建白云庵于岩内,明弘治间广配诸神,清道光间崖壁上砌刻六十四道仙姑岩灵签碑,蔚为壮观。游者络绎不绝。通乡村公路,有古石板路直通岩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