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琐忆·背影

 高骏森 2020-12-24

 琐忆·背影

文/杨淑琴

天寒地冻,人们最盼望的是“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暖春到来。不过,这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而已。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冬三月过不完,艳阳高照的暖春绝不会提早到来,然而,人间的暖春倒是时常暗流涌动。

今天又翻看了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这是中学课本中的一篇散文,也是让人耳熟能详的,记忆颇深的一篇散文。它的魅力就在于朱自清通过这篇文章写出了他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就是他父亲送他离南京去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火车后,替他买橘子的情形。作者用细腻平实的语言写出了父亲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下攀上时的背影。作者用朴实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子的爱表达得很深刻、细致、真挚,让人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爱护,看到此处,我也情不自禁想起了刻在我心中的几个背影。

首先脑海中浮现出的是文革期间的1968年9月7日白露那一天,爸爸、妈妈,弟弟因莫须有的罪名被遣返回老家的日子。

那一天虽是仲秋,但心里感到比寒冬还冷。

我和哥哥送爸、妈、弟弟他们到门口,爸爸肩上扛着铺盖卷儿,妈妈手里提着简单的生活日用品,弟弟手里提着一些杂七杂八过日子要用的东西准备上路了。我们每个人心里有千言万语,但如鲠在喉半晌说不出话来。爸爸只是连声嘱咐我和哥哥要“注意安全,晚上想着关窗户……”,妈妈则是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我们哥俩儿,仿佛要把我们的样子印在她的眼睛里;弟弟年级尚小还不谙世事,但也泪水盈眶;我和哥哥强忍着不让泪水从眼眶中流出,不愿把这悄然告别的场景再添些许悲伤。爸妈嘱咐完我们便赶忙转身连头也不回地大步走去。我看到妈妈抬起右手,在用衣袖抹着眼泪。

看着老少三人戴着“罪名”匆匆离去的背影,想着他们即将回到多年未归的老家,还不知会遭受到什么样的侮辱,我内心五味杂陈,翻江倒海,泪水在心里流,嘴却说不出话来。

其次萦绕脑际的也是文革时期的1969年8月22日处暑,是我响应毛主席号召去黑龙江屯垦戍边的日子。

那天,哥哥、弟弟等人一起去火车站送我,当绿皮火车汽笛一响,火车缓缓开动后,我从车窗望着哥哥他们送我走后不时回头张望火车远去缓缓离开站台的越来越小异常孤单的背影,心里空落落的。

空的是老屋将只剩下哥哥一个人,形单影只的空守,是多么的清冷。

空的是我从未离开过家,未离开过父母 ,第一次出门就是远离北京去往中国地图上距北京最远的东北黑龙江省,且前途未卜。

担心与忧虑涌上心头,哥哥与弟弟离开站台时落寞的背影至今在我的心里。手足之情分别在特殊年代,呈现出的“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凄凉是一种孤寂之感。

“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终于盼来了1976年文革的结束。

那是1977年我送二儿子随姥姥、姥爷去北京的情景。

第一次坐火车,儿子兴高采烈地登上火车找到座位,看到车上拿着大包小袋的来来往往的陌生人,看到座位前面支着的小桌子,一会儿又跑下车来跟我们数说着车上有这,有那,还有……小脸洋溢出的是无限的新鲜,兴奋与激动。直到铃声响起,儿子招手与我们告别,匆忙登上火车,眼睛里完全被高兴充满,没有丝毫的悲伤与忧愁。看到幼小的身影消失在我的视线里的时候,脑子里又浮现出当年我去东北时哥哥、弟弟送我的背影。

两个场景都是在告别,但我的感觉是哥哥那个背影是因我离北京越走越远,前路未可知晓,是在为我担心,且家里又只剩下他一个人,这个分别的背影是凄凉而孤寂的;儿子跟我分别是去往北京,他乘火车也是远行,但离北京这片乐土越来越近,前景肯定是其乐无穷,虽然我心里也有不舍,但更多的是高兴。儿子的背影是兴奋与激动的。

因为时代不同,心境不同,火车开往的目的地不同,自然是感触不同啊!

还有就是2011年送大儿子的女儿上幼儿园的情景。我看着头上扎着小马尾辫,身着白底红点的小裙子,脚穿一双黑色小皮鞋,一蹦一跳地像只小蝴蝶飞进幼儿园。看着亲如家人的阿姨拉起她的小手,二人亲昵无比,她已经完全融入到了幼儿园这个大家庭,一定感到的是莫大的幸福和欢快。

孙女呈现出的背影是那样的天真、活泼、可爱。我心里充满了无限的爱怜与放心。这里是她走上人生学习之路的第一个台阶,有这么好的条件,未来的她一定会前程似锦!

串联起四个不同情境下的背影,让我看到了时代的变化与进步。四个背影折射出人民的幸福与社会的进步是密不可分的!

不觉随口诌出了这么几句,不知算什么,权当顺口溜吧!

元以一生诸事哀,

谁料不惑黎明来。

花甲古稀今更好,

方悟此花前人栽。

    2020.12.19于北京同仁

更多阅读

背影

我们是朋友

小园香径独徘徊

半纸年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