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图背书】 心理学考研之知觉丨第05期

 文都比邻心理学 2020-12-24

上期回顾:

【看图背书】 心理学考研之感觉丨第04期

上期答案:

1.A【解析】频率理论是1886年由物理学家费尔德提出的一种理论,认为内耳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次数和原有频率相适应。由于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故频率理论不能解释人为什么能听到1000Hz以上的声音。

2.B【解析】行波理论认为基底膜由声波引起震动,这种震动从基底膜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不同频率的振动达到基底膜的不同部位后便停止下来。低频可达耳蜗顶部,高频只能达到耳蜗的底部,从而实现基底膜对不同频率声音的分辨。

3.A【解析】此现象为浦肯野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为棒体和椎体细胞对光波的敏感性不同。棒体细胞是夜视器官,它们在昏暗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对短波一端较敏感。锥体细胞是昼视器官,在中等和强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对光谱的中央部分最敏感。

4.C【解析】颜色混合:两种颜色混合到一起产生新的颜色的现象,分两种:①色光混合,是将具有不同波长的光混合在一起,是相加的混合,即将各种波长的光相加;②颜料混合,是指颜料在调色板上的混合,是相减的混合,即某些波长的光被吸收了。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失去了色调而成了灰色,这两种颜色叫互补的颜色。在色光混合里红和绿、黄和蓝都是互补的颜色。

正文共:1582字

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文章篇幅较长,建议收藏阅读

———————————————

-第05期-

心理学考研之知觉

1

知识
点拨

●  知觉感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要注意区分二者。

比如:脸盲症他不是瞎子,但就是脸盲,他可以看到你的鼻子,看到你的嘴巴,但是组合在一起,他就是看不出你谁。这是因为他的大脑中辨认面孔的那一块区域刚好坏掉了。他能够“看到”,因为他视觉是正常的,却“辨认”不了,因为他的大脑不正常。

●  知觉的组织原则312统考曾考过简答题,再考大题的概率不大,但同学们要结合课本中的图片理解各组织原则的特点。错觉的种类也是如此,考大题的概率微乎其微,但是要了解一下各类错觉都长什么样。

●  空间知觉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深度知觉,而深度知觉中的单眼线索辣么多种类怎么记呢?自己可以用小口诀把它给串起来

举个栗子:1.明暗和阴影2.对象重叠3.相对高度4.相对大小5.空气透视6.运动视差+运动透视7.纹理梯度8.线条透视→→小明2对象空运纹眼线

【插播一条小广告:童鞋们也可以发挥自己超级无敌的想象力,创造出更多更有意思的小口诀哦。有不错的小口诀欢迎在后台留言,和大家一起分享哦~】

●  时间知觉的影响因素、知觉的信息加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错觉产生的原因,虽然都没有详细介绍,但都是本章中的重点,需要大家掌握。

●  鉴于许多童鞋常常弄混知觉的四个特性以及四类似动知觉,那咱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注:知识点拨来源于心理学考研高而基

2

思维
导图

【友情提醒:手机端查看表格需要使劲儿擦亮眼睛,建议电脑端查看,或者按需下载打印】

(点开图片查看更清晰)

3

知识
表格

(点开图片查看更清晰)

(点开图片查看更清晰)

注:知识表格来源于心理学考研大表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