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通日报

 杏林前浪4868 2020-12-24

魏建功:一部《新华字典》 启蒙几代国人

□张贵驰

1941年,魏建功给陈独秀的信函(手迹)

魏建功

魏建功(1901—1980),江苏海安人。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教育家。《新华字典》主编。从事语言文字教学和研究工作50余年,著作、论文共189种,为中国语言文字继承、改革与普及、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魏建功5岁入海安县西场玉成公小学,后转如皋师范附属小学,再考入江苏省第七中学(南通中学)。1919年,魏建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乙部,次年转北京大学文本科中国语言文学系,从钱玄同、沈兼士、马裕藻等先生学习语言文字训诂音韵,从鲁迅、胡适、周作人等先生学习文学,自此眼界大宽,学识大进。1925年,魏建功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留校工作。1929年至1938年,历任北京大学助教、副教授、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魏建功随校南迁,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西南女子师范学院教授兼国语科主任及教务主任。抗战胜利后,魏建功应聘赴台湾主持“国语推行委员会”工作,任主任委员,创办了《国语日报》。

1948年,魏建功返回北京,任北京大学教授,并先后兼任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副校长等职。其间创办古典文献专业,任教研室主任。1955年,魏建功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先后兼任语言研究所学术委员,《中国语文》常务编委,新华辞书社社长,文化部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成员,中央推广普通话委员会委员,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理事,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委员等职。魏建功曾当选为第三届、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北京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委员。

魏建功对中国语言文字学有很深造诣,特别是对古音有相当深入的研究,发表于1935年的《古音系研究》是其音韵学研究代表作品。这部30万字的学术专著,是魏建功多年研究音韵学的学术结晶。该书不仅汇集了前人研究音韵学的成果,也为后人继续深入研究创造了条件,除音韵学研究价值外,同时对研究方言学和文字训诂学也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参考书,在汉语语音研究领域占有一定地位。在音韵学研究方法上,魏建功既领悟了传统音韵学的真谛,又接受了现代语言学理论之内核,注重考据,利用经典中的韵文、汉字谐声偏旁等材料考证古音,讲究材料的翔实和方法的严谨。柳亚子先生曾撰文评述:“章太炎、钱玄同逝世后,在音韵学方面独树旗帜者,唯建功一人而已。”

魏建功在对文字音韵研究过程中,密切结合现实的语言文字工作,为实际需要服务。新中国成立前,他研究了北平音系的形成和汉字的改造问题,断定北平音系是中国标准语演变最晚的结果,为此发表文章,对汉字的改造提出了删繁就简、避难趋易的方针及约定俗成的原则。新中国成立后,魏建功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主持制定、修订《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并最后完成《简化字总表》。其间,他发表了大量文章,阐述了汉字改革的历史基础、社会意义,及他本人对汉字改革的理论探索和在汉字整理工作过程中的体会、总结。

魏建功对中国语言文字研究的另外一个重要贡献是辞书编辑出版工作。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在群众中普及文化知识,提高文化水平,魏建功主编《新华字典》(第一版),于1953年出版,受到各阶层群众热烈欢迎,所有中小学生几乎人手一册。该字典直至今日仍在修订出版,累计发行十一版,四亿多册,是中国发行量最大、影响最为广泛的语文工具书。魏建功还为《汉语成语小辞典》做了修订,并参与《辞源》新版审定工作。

魏建功在五四运动影响下,积极参加新文化、新思想运动,曾在鲁迅先生领导的《莽原》《语丝》等刊物上,以天行等笔名发表了不少文学作品,新中国成立后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在对民间歌谣、方言研究上也颇有建树,发表了大量研究论文与著述,他曾在民间文艺研究领域影响巨大,在由鲁迅、周作人、罗常培等创办的《歌谣》任周刊常务编委多年。魏建功于书法金石艺术也有很深造诣,曾应鲁迅先生之邀为其书写《北平笺谱》序言。抗日战争期间,魏建功曾创作金石篆刻作品多枚,义卖捐款给抗日团体。新中国成立后,出版书法作品集《毛主席诗词》《鲁迅先生诗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