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姓氏文化学者冯志亮谈黄姓的前世今生

 当代名家博物馆 2020-12-24

  黄姓是当今中国第七大姓,在两广地区分布最多。当代黄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2.45%,总人口大约有3260万。

  得姓始祖陆终。姬姓,上古颛顼帝高阳氏后裔。当是时,祝融(掌管火的官员)吴回之子名终,因在陆乡一带继任祝融,故称陆终,其后世子孙便以陆为姓。周武王得天下后,分封诸候,陆终子孙被封于黄邑(今河南省潢川西十二里),建黄国。黄国后为楚国所灭,黄国遗民分散到各地,因不忘亡国之恨,遂以故国名为氏,称黄氏,并尊陆终为其得姓始祖。

  一、姓氏意义与原始图腾

  黄,地之色,为五色之一、黄即佩玉,为黄金,金印之代字,也是黄帝的简称,这是非常美好和高贵的字义,后人借其原义引申而忘了其本义。黄,本义实为龟,是龟的正视图形。远古的黄氏族以龟为氏族图腾和族徽,族徽的图形逐渐演化为文字“黄”,最终形成了姓氏。

二、姓氏起源与发展传承

黄姓出自赢姓,传说是”五帝”时代金天氏少昊的后裔,少昊氏族以燕子为图腾,赢是燕的异体字又是同音字,以赢为姓。少昊之子皋陶在尧舜时代掌管刑法和司法,其族以偃为姓,为燕氏族的另一大系统。皋陶之子伯益掌管火种和驯养兽鸟,后因助大禹治水有功,帝舜把”嬴”赐子伯益的氏族为姓,继承燕氏族的赢姓山东莱芜西南是古赢地,南临嬴水,是东夷族中以鸟为图腾的赢姓部落活动地区。黄人是东夷赢姓部落的一支,随着东夷部落的强大和主宰中原建立夏朝,黄人也一路迁徙到河南黄水两岸地区,即今河南新郑和密县一带。

在夏朝,黄人的一支从河南黄水迁到汾川,即今山西绛县西洮水北岸的横水,建立了黄国。直到春秋初黄国为晋国所灭,子孙以黄为氏。这是中国最早的黄姓,但这支黄姓的后裔逐渐衰弱,在史书上仅出现过晋大夫黄渊一人,后代默默无闻。

在河南的黄人继续向南方迁移。大约在商朝中期,黄人在淮河上游、大别山北麓建立了另一个黄国,故城在今河南潢川县西隆古。这支黄人在历史的长河中表现不俗,进人周朝成为子爵诸侯,周旋于南方楚国和北方鲁国之间公元前648年夏,楚成王灭黄国,黄国子孙遂以国名为氏,族人很快在河南和湖北地区蔓延开来,此支黄姓有3300多年的历史。

在战国楚考烈王时代,黄国后裔黄歇任楚相,开基于江夏,封为春申君,封地在黄国故城,河南潢川县黄25直到清朝仍称春申镇。据说楚考王无子,黄歇将自己已经怀孕的妻子献给楚王,得子即楚幽王,就这样黄歇轻而易举地报了亡国之仇,巧夺楚之犬下于妊席之上。

三、民族融合与基因融入

  进人西汉后,赢姓黄氏一统灭下的局面开始龟裂,黄姓中也融人了南北民族的血液。汉晋时期的河西匈奴屠各部人,唐朝的突厥突骑施部人,尤其在唐朝南蛮人中的邕管蛮人、广西的乌浒人已经出现大批使用黄姓的样体,而且很快与周国的汉人融合成为南方汉人,金代的女真人,清朝的蒙古,满洲八旗诸姓也纷纷改姓黄,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逐渐同化成当地的汉族。

四、历史迁移与人口繁衍

战国、秦汉时期,黄姓已经大批播迁到湖北地区,逐渐形成江陵、江夏两个著名黄氏郡望,以此为基地向江南发展,“浮诸江南,以实海滨”,黄姓的足迹已经西达陕两和四川、东临东海,南人湖南和江西。东晋末,中原的林,黄,陈、郑四大姓率先进人福建。

隋唐时期,黄姓主宗分流,有了新的向南发展的行动:一支由江夏向东南迁移,穿过江西,进人浙江,在金华地区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金华黄氏另一支先南江夏北迁河南固始,再向南经安徽、江西,抵达福建邵武,这是历史上著名的武黄氏其子孙很快分散到东南沿海地区和广东。由湖北迁到广西的黄姓与当地的土著结合形成了今天壮族及湘黔地区布依族,侗族等民族中的黄姓先民。一部分进人越南,成为当地的大姓黄姓进人台湾地区是在明末。

  由于黄姓主体早在秦汉时期已迁离了北方,中国北方几次战乱对黄姓的伤害相对要轻些,而在南方得到稳定长足的发展,尤其在宋元时期,黄姓在赣浙闽粤四省繁衍最盛,最终形成了今天典型的南方大姓。

  宋朝时期,黄姓大约有1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6%:,为宋朝第九大姓。黄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黄姓人口的四分之一强,主要分布于江西和福建,这两省黄姓大约占全国黄姓人口的53%;其次分布于浙江、四川、广东,河南,这四省集中了黄姓总人口的24%。全国形成了以赣浙、闽粤,四川、河南为中心的四大块黄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黄姓大约有2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3%,为明朝第七大姓。仍主要分布于江西、福建两省,大约占黄姓总人目的40%;其次分布于广东、广西、浙江三地,又集中了黄姓总人口的30%。宋元明600余年,黄姓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方地区迁移,而四川地区黄姓人口主要向两广和湖南地区流动。全国重新形成了赣浙、闽桂两大块黄姓人口聚集区,重心由东南部转向南部。

五、当代分布与姓氏图谱

  当代黄姓人口已达到3260万,为全国第七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2.45%从明朝至今600余年中,黄姓人口由220万激增到3260万,增长了近15倍,黄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宋朝至今1000余年,黄姓人口的增加率呈上升的态势。目前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两省区,大约占黄姓总人口的33%;其次分布于四川、福建、湖南、江西、湖北、台湾、江苏、浙江、河南,安徽,这十省集中了黄姓总人口的47.2%。广东为当代黄姓第一大省,占黄姓总人口的17.4%。黄姓分布以长江为分水岭,长江以北少,长江以南多。

六、郡望堂号与楹联家训

  1、郡望和堂号

  黄姓的著名郡望有江夏,会稽,零陵,巴东、西郡、江陵,洛阳、晋安、濮阳、东阳、松阳、南安12个,尤以江夏最为著名。黄姓的堂号很多,主要有宽和,江夏、崇荣、永享、祖公等“江夏堂”典出东汉安陆人黄香。黄香九岁丧母,对父极孝,夏天扇枕席,冬天暖被窝,博学经典,善写文章,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后官至魏郡太守。

  2、黄姓楹联

  教化第一;孝友无双。

  汪洋叔度;孝友廷坚。

  汪汪澄波:飘飘意气。

  徽流江夏;景焕阳春。

  名流惊世诗书士:技艺超人纺织娘。

  3、黄氏族训

  追思祖德,宏念宗功;毋忘世泽,创造家风。

  遵循孝道,睦族敦宗;济困扶危,意志一同。

  毋因小忿,以伤和融;毋贪小利,以失大公。

  团结合作,共存共荣;父慈子孝,言顺语从。

  为尊爱幼,为幼敬尊;为兄则友,为弟则恭。

  夫妻相敬,和乐相容;治家勤俭,常虑穷通。

  处世待人,至诚为重;认清善恶,辨别奸忠。

  须识持物,莫贪虚荣;良朋多结,恶友毋逢。

七、姓氏名人与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人黄姓历代名人613名,占总名人数的1.35%,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二位。黄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1.7%,排在第九位;黄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96%,排在第十一位;黄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2.49%,排在第七位。

  具有辉煌家世的黄姓子孙在历史的演绎中表现得十分出色,自战国时春申君黄歇开始,名臣武将代有迭出:秦末名士黄公石;西汉建成侯黄霸:东汉名臣黄香;三国名将黄忠、黄盖;唐黄氏名人黄盖朝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五代画家黄居寀,黄荃;宋朝诗人兼书法家黄庭坚,佛教名人黄龙宗:元朝纺织家黄道婆,画家黄公望:明朝名学者黄绾,黄道周;明清之际思想家兼史学家黄宗羲:清朝经学家黄以周,围棋国手黄龙上,画家黄慎,篆刻家黄易;近代民主革命家黄兴,作曲家黄自,音韵训诂学家黄侃;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将黄克诚,画家黄胄,黄宾虹,胸外科专家黄家驷,天文学家黄授书,物理化学家黄子卿,有机化学家黄鸣龙、指挥家黄贻钧。

八、寻根探源与宗族名胜

  游线一: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发源地)

  (一)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黄姓发源地——西周时的古黄国

  潢川县是古黄国故城,是西周时伯益的封地。城池遗址位于潢川县城西6公里附近,周长近7000米,略呈长方方形。黄国宫殿的遗址在故城城南正中,被称为“黄君台”。台上的“天池”,四季清澈,久旱不涸,因而又有“神池”之誉。

游线二: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罗田村、水南村)——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上洪村)——福建省福清市闽清县(宏琳厝、黄氏六叶祠)

  (一)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罗田村、水南村——千年黄氏古村

  南昌市安义县内的罗田村、水南村都是黄氏宗族古村,两村之间步行可达。

  罗田村的黄氏,传说是祝融帝后裔,开基始祖黄克昌是湖北蕲州罗田人,唐广明年间为避战乱迁到这里开垦建村。罗田黄氏在此地已有1200年,自古流传的“小小安义县、大大罗田村”,说明了罗田黄氏在历史上的兴盛。

  (二)浙江省温州市秦顺县上洪村——黄氏村落

  泰顺县下洪乡的上洪村是黄姓宗族村,黄氏自明代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这里的黄姓人家把轩辕黄帝尊为始祖。因所有的房屋都依大溪水而建,所以被称做“大溪黄氏”。上洪村村中的宅子几乎没有修葺过,仍保持着古貌。

  (三)福建省福清市闽清县宏琳厝、黄氏六叶祠

  宏琳厝位于福清市闽清县坂东镇乾上村,建于清初,距今已有300年历史,是木材商人黄作宾与其长子“六都巨富”黄宏琳用了28年才完全建成的家宅。宏琳厝占地近2万平方米,是目前中国已知面积最大的古民居。当年曾有100多户900多人在此居住。宏琳厝“门迎五重案,前有玉带环”,是理想的风水宝地。厝内房屋装饰精美,建有全方位的防卫设施,称得上固若金汤。其中的新壶村黄氏六叶祠是八闽地区最大的宗祠。

  美食:池园烩豆腐、省潢香糟鸭、下祝芋面、锅边糊、滑肉汤、千里香猪蹄汤、糟菜上排、泥鳅粉干。顺道游:在侨乡福清市可游览以石竹山、石竹寺、石竹湖为主线的南少林寺遗址、黄檗寺、瑞岩寺石佛、灵石森林公园等20多处蜚声海内外的风景名胜古迹,其中海口镇的国内最大的弥勒造像,为元代造像的杰出代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