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疫情中刷到这片子,瞬间爆哭

 慢慢游 2020-12-24

现在一提起哈士奇,人们脑海浮现的第一印象就是蠢萌,犯二,还糟蹋家具,还和萨摩耶、阿拉斯加一起被合称为“雪橇三傻”。

但大家也不要忘了,在二哈变成现在这样的傻样之前,它是一只雪橇犬,它的祖上也出现过拯救了一个小镇的大英雄。

这不,最近有一部新片,就展现了它祖上的英勇事迹。

《多哥》

1925年一月,美国阿拉斯加诺姆镇。

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将这座小镇困在了冰天雪之之中。

被暴风雪肆虐下的阿拉斯加,气温能低至零下60度,风速能达到每小时80公里。

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雪橇手赛普拉威廉·达福饰)突然接到要去镇里参加紧急会议的通知。

对即将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的赛普拉驾驶着雪橇来到镇上后,发现镇上所有的店铺都关了门,路上也看不到任何行人。

这个时候,他才察觉到了不对劲。

之后,他得知,原来镇上爆发了一种可怕的疾病:白喉。

当然,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这种疾病已经非常陌生了,甚至于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听说过这种病。

这是因为目前我国的婴儿一出生,就会接种白喉疫苗,白喉这种病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出现在我国了。

但是在一些比较落后的国家,白喉病依然时有出现。直到现在,白喉也依然是一种对儿童危害极大,甚至能致死的严重疾病。

而在1921年,医疗条件落后的美国,白喉病曾导致20万人感染,一万五千多人丧生。

要想保住孩子们的生命,就必须尽快注射抗毒素血清。

但是,当时的诺姆镇上保存的血清已经全部过期了。

在赛普拉到来之前,已经有五人失去了生命,还有二十个病人依然在医院里忍受折磨。

没有血清,他们只能等死

最近的存有血清的医院,也在一千多公里之外。

诺姆镇作为一个偏僻小镇,即使在今天,也只有一条连接外界的公路,更不用说在上世纪二十年代。

阿拉斯加唯一的飞机,也因为这场暴风雪而无法起飞。

现在,赛普拉的雪橇队是小镇唯一的希望。

根据镇上会议的计划,药物会从最近的医院出发,通过火车运抵离诺姆镇最近的火车站,再由雪橇队去将药取回来。

之所以会选中赛普拉,是因为赛普拉的雪橇队是当地速度最快的。可以说,赛普拉是小怎唯一的希望。

但是这中间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按照正常情况,从诺姆镇出发到火车站,再从火车站回来,需要足足25天。

血清只有六天的保质期

如果没有血清,不仅患病的孩子会失去生命,镇上没有患病的两千多人也会面临被感染的风险。

为了能够尽快的取回血清,赛普拉和他的雪橇队必须顶着酷烈的暴风雪,穿越被冻结但是随时都有可能裂开的诺顿湾,跨越海拔1500米的小麦金利山。

小镇能否幸存,都要看赛普拉的雪橇队能否完成这艰巨的任务。

作为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多哥》几乎完美地还原了当年的雪橇接力救援。

在真实的历史上,这场救援由20支雪橇队共同完成。

其中,19支队伍平均跑了50公里。

而赛普拉的队伍,不仅跑了接力中最长的425公里,还走的是整段路程中最危险的部分。

莱昂哈德·赛普拉和他的雪橇犬们,毫无疑问是这场紧急救援中最大的功臣。而作为领头犬的多哥,自然也功不可没。

为了能够完成任务,他们需要穿越一个被冰封的海湾——诺顿湾。

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尽管被冰封住,但是走这段路依然会有掉进水里的危险,在这种季节,一旦掉进水里,就必死无疑。

但是,为了和死神抢时间,赛普拉必须要穿越这里。

在穿越诺顿湾的路上,面对裂开的冰面,赛普拉不得不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

将领头犬多哥扔到浮冰的对面,让多哥凭借自己的力量,将整支队伍拖过去。

在成功穿越诺顿湾后,他们还要冒着暴风雪翻阅海拔1500米的小麦金利山。

而其他的雪橇手们,也面对着巨大的困难,甚至于有的人的手都冻在了扶手上,必须浇上热水才能分开。

电影中除了详细刻画了这段雪橇救援的经过,还讲述了功勋雪橇犬多哥幼年时的故事。

那时候的多哥还没有展现出自己拉雪橇的天赋,还体弱多病,爱捣蛋,一度遭到赛普拉的嫌弃。

最终多哥通过自己的多番努力得到赛普拉认可的情节也非常有趣,在这里我也不在多说,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观看。

当年完成任务的多哥已经有12岁的高龄,最终它在16岁的时候死去,遗体被存放在美国国家博物馆。

很遗憾,我没能找到相关的照片。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饰演多哥的哈士奇,叫迪塞尔,是多哥的曾孙。

为了纪念当初雪橇犬们的壮举,阿拉斯加直到现在都在举办着世界上距离最长的雪橇犬比赛——艾迪特罗雪橇犬大赛,终点,就在诺姆镇。

即使他们早已逝去,但历史会永远铭记他们的故事。也会有一代又一代的人,被他们的故事感动。

今天,用电影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我曾以为,多哥是为了雪橇而活,最后才知,一直以来,他都在为我而活。

----

作者:崔子(感谢

编辑校正:慢慢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