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纺织城浪走!

 新西安乱弹 2020-12-24

主编乱弹妞:两枚少女心爆棚的“女汉子”,爱吃会耍又可爱,卖得了萌,犯得了二,自诩追得上陈伟霆,嫁得了...当然,和你一起吃遍、玩遍、看遍西安,才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更多关于乱弹妞,请加微信:xaltxmt

说到纺织城,大部分人对它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上世纪,在六七十年代因为纺织业带来的繁荣这里还被人称作“小香港”,纺织厂、纺织工让它得了“纺织城”这个名字。

很多人可能不明白为什么它是“城”?这里不像西安城中心,没有方方正正的布局,街道也不尽是横平竖直,而是根据地势高低有沟有坎,仿佛东郊独立出来了一个小城。

纺织城真正成为“城”是在建国后,国家批准在此筹建棉纺基地,先后建起国棉三、四、五、六厂、西北第一印染厂等,逐步形成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那时候的繁华一时无二。

现在工业浪潮褪去,上世纪的小城繁华不再,但随着地铁一号线贯通,纺织城又一次成为发展的重心,未来的地铁六号线还要穿过这里,纺织城经济中心的样貌又要再一次树起。

不管过去还是现在,纺织城在东郊人心里占了一席之地,尤其是在这儿上过学的人,东城一中(就是四棉中学)、五环中学、西安五十五中……几所学校串起来的青春都在这里。

所以今天乱弹妞就按这三所学校,带你重走一次纺织城,纺五路起,纺建路终,那些青春时期的你可能就藏在某个街角(排名不分先后)。

纺五路上 槐花香


五环中学

水泥厂往东拐,第一所中学就是五环,一个高而陡的大坡上去才能到这里,以前总觉得这个坡太陡,急匆匆上学都无暇顾及两边的景色。

作为一个省重点的高中,五环向外输出过很多人才,每年考到清华、北大的也不在少数,学姐学长的例子也是鼓励了一拨又一拨人。


五环学子的一天是从炸鸡柳开始的,一对中年夫妻每天早上都来摆摊,去的晚前面可能就排了快十个人了,不过旁边的里脊夹馍,杂粮煎饼……都不错,虽然每个学校门口的小吃大同小异,但炸鸡柳还是五环的最好。

前一阵五环门口的槐花树开的正好,老纺织城人其实最会吃,一碗槐花麦饭能让人想一年,最近虽然花开败了,但是树下的美食一样也没少。

罐罐

五环往背街走,纺五路口上这家罐罐招牌不起眼,但是你要说中午吃啥,一半的女生都爱来这里,天越热生意越好,一到饭点排队的人能把小店挤爆。

说是罐罐,不过就是一种砂锅,店里的种类不多,但每一个都好吃,中午一旦开始排队,阿姨几乎就叫不来了,除非你喊结账不然冰峰都不给你加。

光头大米面皮肉夹馍

夏天吃凉皮的人还是多,光头凉皮开了多久我们不知道,但是不论什么点去里面都是人,米皮这家最特色,走遍纺织城还是这里的油辣子最香。

男生一般都要加个肉夹馍,现烤的饼子,一直煮着的肉,一到饭点你就只能看见光头师傅不停的剁肉,手上飞快的夹馍,想跟他搭个话得等到他忙完再来根烟才行。

刘同三特色红油米线

现在五厂老小区的房子拆了一部分了,但这家拐角的小店还在,重新建起来的高楼显得店更小了,店里的装潢、桌椅至今没换,两个高桌子,一排矮凳子,坐满也就十来个人的店已经开了18年了。

乱弹妞上高中那会一碗米线2块,现在已经涨到了6块(好像暴露了年纪……),难得的味道没变,一勺热汤浇在葱花上,香味就出来了,老板娘见到以前的学生就乐呵,一直说“坐坐坐,你看你们都长大了,长大了。”

现在的五厂拆拆建建,老小区跟新小区对着,以前那股子静谧的味道少了些,但你看见街上的小贩、路上的爷爷奶奶就知道,生活还在继续,变得只是形式,骨子里的东西没变。

从背街出来到纺正街就热闹了,没了背街里的安静,市井气息浓了起来,劳司商店还开着,街角的包子铺不见了,现在变成了老台门包子铺,不过对面的教育书店还在,以前的学习手册、课外辅导书都来这儿买,那时候总爱抱怨,不知道看书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少。

教育书店

文化宫

正街往前走就到四厂了,私心觉得四厂是这一带的经济中心,虽然现在周围商场一点点多了起来,但秋林公司的地位屹立不倒,虽然只有三层但吃喝玩乐样样都有,一点不比现在任何一个大商场差。

四厂十字其实是美食集结地

东城一中(四棉中学)

看到秋林公司其实离四棉中学就不远了,以前总羡慕四厂的学生,一出门就是大商场,各种吃的,玩的,而且四厂学生还不用爬坡去上学,离主干道也近。

虽然现在校名改了,但还是记忆里的样子,记得还分文理科的时候,大家都说文科还是四厂稍强一些,这一点不知道有没有根据,但是学校里的桂花路、香樟路这些路名倒是很好的佐证了这一点。

在四厂上学的孩子应该比五厂的孩子容易胖一些,毕竟这里几十年的老店太多了,一家家吃也得个小半月才吃得完,就旁边的夜市就能一个礼拜不重样的吃。

老伏岐山手工哨子面

岐山哨子面说起来哪哪的都差不多,但这家一开就是26年,完全是靠味道留住人,而且很有特色,是在防空洞上开的店,墙上的资质凭证从九几年到如今,纸张的新旧都能看出它的年份。

面是手擀的,哨子是每天现做的,门口的肉夹馍也实实在在是自家打的,这家老店连个正经收银的地方都没有,大爷拿个凳子往门口一坐就开始卖饭票,凭号吃饭,看起来已经一把年纪了声音还中气十足:“二百零二号加个冰峰,要冰ji!”

薛家凉皮

西安人对凉皮还是有执念的,这家店干脆就是以凉皮起名,虽然里面卖的吃食五花八门,但是凉皮还是卖的最快的,一天拿着大盘子去后厨取凉皮都要来来回回好几趟。

至今四厂都还没有魏家凉皮,大概也是因为薛家在纺织城人心里的分量太重,这里的米皮根根光滑,光是看着就食欲大涨,由不得人家一开就是几十年。

景家凉皮

说完了薛家就该说景家了,没有薛家那么气派,还在背街里,但是要吃面皮就得来这里,切的宽宽的面皮,薄的能透过光,调好以后咬下去只是个爽口。

这家店如今已经有30年了,附近的居民常常一打包就是五六份,大概是从这里吃出了不一样的家的味道,每每走过都忍不住来一碗。

回到正街上,就得说说悦海美食城,要不是专门看一眼门头,我大概到现在也不知道这里还有名字,来的时候是白天,没有晚上热闹,但是里面的人也不少了,就一个棚子遮着,人气还是很高。

福建千里香馄饨

这家馄饨太火了,从早上到午夜,包馄饨的福建老板手就没停过,跟他搭话都不抬一下眼睛,但是手里的肉馅不敷衍,每一个都是实打实的。

大中午的还有人来吃的馄饨,不用多说就能看到它的魅力,馄饨、葱花、虾米,再加上鲜汤,附近的老爷爷说“有时候早上不来吃一碗,一天都觉得没吃好”,说起吃,老纺织城人还是讲究。

四厂人的生活比五厂的多了份闲适,纺织公园就在这儿,一般人来可能会找不到门,8路终点对面的巷子里就是了,你要去逛,巷子口摆摊的爷爷奶奶会特别热情的给你指路。

在公园门口巷子摆摊的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也不是缺钱要维持生计,出来做个小生意就是图个乐呵,最顶头的老奶奶83岁了,带着她81的老姐妹一起说着笑着,时间在她们身上温柔很多,虽然白发苍苍但是笑起来的样子还是年轻的眉眼。

纺织公园

这个公园还是老旧了些,小孩的游戏设备都充满了年代感,色彩浓重的小飞机好像一下子就让人回到童年,门口没看到售票的,也不知道现在还能不能开动。

每个公园好像都有一群下象棋的老爷爷,下棋的时候都摒住呼吸,每一步都运筹帷幄,年轻时的抱负雄心仿佛还能在棋盘上看到,但经了岁月的洗礼,满眼都是平静。

三棉美发厅

去年三厂美发厅换了装修,以前的门头不见了,但里面还是一样,旧的椅子还在,剪头的师傅也还在,来理发的人也还在,那个年代的人事物随着时间的流逝,如今都在改变,好在我们还能来这里怀旧怀旧。

走过纺建路才是算走完纺织城

五十五中

过了三厂,正街就变得光秃秃了,新的房子还在建,两边的树稀稀落落的,往纺建路走才能看见树荫,五十五中就藏在其中,这里的市井气息比四厂更浓,大概是身处几个老校区之间的缘故,五十五中更让人觉得亲切。

纺建米线

在五十五中上过学的不可能没吃过这家米线,纺建米线的名气应该是全西安知名的,你问个纺织城人吃米线去哪,99%的都带你来这儿。

老板说店开了二十六七年了,具体的时间都记不太清了,反正送走了一波又一波学生,现在还经常能看到人开着豪车来吃米线,以前那个没有网络的年代,只有口味才留得住人。

成记肉夹馍

吃完纺建米线,再来一个成家肉夹馍才算完美,就是一个小档口,要坐只能坐在路边上,但是这家店就这样开了很多年,附近的居民一说肉夹馍就来这,人气也是不俗。

凤鸣包

这又是一个开着豪车来买的小店之一,曾经有朋友开着车大清早来买两块钱包子,然后才满意的回家睡回笼觉,虽然不是陕西特色,但实在的好东西在哪都吃香。

走到这儿,纺织城大半都过去了,以前的东西也不多了,老厂子现在已经变成纺织城艺术园区了,里面很多小店都各有特色,但是过去的味道还是淡了。堡子村如今也在改建,纺织城的又一次崛起正在进行。


其实生活在这里的人看着这些拆拆建建的老房子、老厂子,心里都是惋惜的,但时间往前走,有些东西的消逝总是必然的,不论以后如何,他们始终热爱生活。

从这里走出去的人,不论你拼搏到何处,这里的记忆永远珍藏,也许一个街角、也许一家小店,纺织城的人走得再远,心始终不会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