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是由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引起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肥大细胞是荨麻疹发病中关键的效应细胞。外源性原因多为一过性,如食物(鸡蛋、海鲜)、食物添加剂、蚊虫叮咬、中药、化药、生物制品。药物中,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依那普利等“普利类”降压药可能会引起荨麻疹。内源性原因多为持续性,如慢性隐匿性感染、炎症性肠病、风湿热、维生素D缺乏、劳累、精神紧张等。临床主要表现为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风团的大小和形态不一,多伴有瘙痒。慢性荨麻疹是指风团每天发作或间歇发作,持续时间>6周。首选第二代非镇静抗组胺药,治疗有效后逐渐减少剂量,以达到有效控制风团发作为标准,以最小的剂量维持治疗。第二代非镇静抗组胺药包括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依巴斯汀、依匹斯汀、阿伐斯汀、咪唑斯汀、奥洛他定等。儿童:第二代抗组胺药,也需注意年龄限制。大多数第二代抗组胺药药品说明书提示只能用于≥2岁儿童。老年人:优先选用二代抗组胺药,以避免一代抗组胺药可能导致的中枢抑制作用和抗胆碱作用,防止由此引起的跌倒风险及青光眼、排尿困难等不良反应。哺乳期妇女:所有抗组胺药都可能经乳汁分泌。首选无镇静作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因为第一代抗组胺药可能引起婴儿食欲降低和嗜睡等反应,应避免使用。“荨麻疹”在中医中被称为“瘾疹”, 是一种以皮肤作痒,时起风团疙瘩,发无定处,时隐时现,消退后不留痕迹为特征的皮肤病。症状表现:风团色红,扪之有灼热感,自觉瘙痒,遇热则剧,得冷则缓;或伴发热恶风,心烦,口渴,咽干;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常用中成药:肤痒颗粒、荆肤止痒颗粒(或湿热型丘疹性荨麻疹)、皮敏消胶囊(或风热挟湿证)、乌蛇止痒丸、、消风止痒颗粒、荨麻疹丸症状表现:风团色淡红,自觉瘙痒,遇冷则剧,得暖则减;或伴恶风畏寒,口不渴;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常用药物:当归四逆汤:羌活、防风、荆芥、薄荷、僵蚕、蝉衣、川芎、茯苓各9g,陈皮厚朴各6g,人参10g,当归10g,桂枝10g,细辛10g,通草6g,芍药10g,炙甘草6g,大枣10g。症状表现:风团色泽鲜红,风团出现与饮食不节有关,多伴腹痛腹泻或呕吐胸闷,大便稀烂不畅或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数或濡数。症状表现:风团色泽淡红,或者与肤色相同,反复发作,迁延数月乃至数年不愈,或劳累后加重;伴有头晕心慌,神疲乏力,唇色白,失眠。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单独应用第二代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荨麻疹期间,用药时疗效满意,但停药后往往复发。尤其部分顽固性荨麻疹疗效欠佳。采用中西医结合,可以达到优势互补,可较好改善临床症状,不良反应减少。可选用具有祛风止痒的中药溶液、软膏外搽。如1%薄荷三黄洗剂、炉甘石洗剂、丹皮酚软膏等1、避免接触可诱发瘾疹的常见因素:如花粉、屋尘、动物皮屑、汽油、油漆、杀虫喷雾剂、农药、煤气等。2、忌食某些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如鱼、虾、蟹、贝类、牛肉、牛奶、磨菇、竹笋、酒类等。3、避免精神刺激和过度劳累,加强体质锻炼,养成良好作息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