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会老照片16:抗战时期这座教堂保护了三百多姑娘,卫辉(安阳)教区旧事

 慧言历史话古今 2020-12-24
历史是一方镜鉴,可以明是非;历史是一架天平,可以知得失,历史是一座宝库,可以启智慧。
               ——献给喜欢历史、善于思考的朋友。

这是一个赏心悦目、与众不同的公众平台
讲述许多脍炙人口、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卫辉这个地方很早就出名了,可以推到武王伐纣的时候周武王联军和商朝军队打仗的地方在“牧野”,那场战役叫做“牧野之战”,牧野之战的发生地,其实就是卫辉。

卫辉府,是古代对卫辉的称呼,是豫北卫辉、彰德、怀庆三府之一,也是豫北卫河上的一个重要码头,是一座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河南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在民国时期以前,卫辉一直都是豫北的老大。

一,天主教豫北代牧区的成立

虽然有资料显示,天主教最早传入豫北的时间可追溯到明神宗时期,到清朝初期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1720年康熙下令禁教以后,豫北天主教也受到沉重打击,以致1844年以前,豫北天主教会一直处于一种秘密的或半公开的状态。

民国时期的卫辉教区主教府

  直到光绪十七年(1882年)罗马教廷以黄河为界,把河南代牧区分为豫北、豫南两个代牧区以后,天主教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二,饱受磨难、几次搬迁的主教府

1,光绪十七年,豫北代牧区刚刚成立时,首任主教司德望住在辉县范家岭村。

辉县南村乡范家岭村天主教堂遗址现存一块光绪三十三年( 1907年) 七月初七竖立的石碑,碑文对天主教在豫北一带的传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1907年辉县范家岭教堂重建后的遗迹
范家岭教堂建于1884年,义和团运动期间1900年,教堂被义和团烧毁。

2,此后主教座堂迁至林县田家井村。

   原田家井1889年建成的美丽壮观的若瑟堂,在1900年前后为豫北代牧区主教坐堂。1942年5月惜被日寇烧毁。
据说圣堂的建造由梵蒂冈设计,大堂从上到下全由石头砌成。雕刻的图案非常精细,做工出奇考究,鬼斧神工,由现存的残垣断壁,可见一斑。

3,后来为了教会发展又迁至林县小庄村。


根据《林县文史资料》第五辑中,“天主教在林县的沿革”一文记录,1892年主教司德望,神父张书绅,牛景辰等人在纸坊村南坡山建立了一座庞大的”小庄天主教堂“。

司德望主教来到河南北境代牧区在小庄村购买土地,于半山腰建设天主教堂,教堂占地20亩,内设小修道院、女学院、教会坟地、孤儿院等房屋190余间,由于当时匪患从生,教堂四周筑有高大厚实的围墙,一派典型的殴式建筑,称之为小庄教堂。


一八九零年,小庄天主堂正式建成并启用,天主教河南北境代牧区总堂由田家井迁到小庄,小庄天主堂也成为教区历史上又一座主教府。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把教堂建筑当成碉堡,凭借教堂有利地形拼死一搏,疯狂攻击的日军伤亡惨重,教堂也变成一片废墟。

4,主教府再迁汲县(今卫辉市)城内。

汲县天主教堂最早修建于1891年,位于汲县城关,是司德望任主教期间修建的。


因主教座堂设在卫辉府的时间较长,所以,北境天主教代牧区也称卫辉教区。


三,豫北代牧区的主教们

1884年3月19日司德望由湖北北境代牧主教南煕主教祝圣为河南北境代牧区代牧主教

 豫北代牧区首任主教为司德望 (1884-1902年)
司德望,意大利人,圣名斯德望,他曾在意大利热那亚的白乌沙立学院读书,曾和遣使会会士在一起进行牧灵福传工作。一八六四年来到中国,一八六五年被祝圣神父,与遣使会会士一起工作。一八七零年来到河南传教,并加入米兰外方传教会。

第二任主教是梅占魁 (1903-1920年)

第三任主教是林栋臣(1921-1944)

林栋臣来中国时是六品大修生,后来在中国圣为神父,又圣为主教,圣名马尔定。
此间,柴良神甫 在1942年开始任代理主教,管理教堂事务,后来罗神甫 Lomparti 也曾任代理主教。

第四任主教是祁济公(1945-1953)。
祁济公原是卫辉教区当家管帐的神甫,1942年,祁济公神父在天津被祝圣为汉中教区主教。1945年祁济公从汉中教区调任卫辉教区主教。

19290802日河南北境代牧区更名为卫辉府代牧区。

19460411日,卫辉府代牧区确名为卫辉教区。

四,抗战时期保护了数千百姓的汲县(今卫辉市)天主教堂

早在1891年(光绪十七年),为了更方便的发展教会事业,施德望主教就派中国籍神父牛良臣来汲县(今卫辉市)进行筹备,于1892年在汲县南门大街路西修建天主堂。

1902年施德望主教世去后,梅占奎主教于1904年正式就任主教,才把主教府迁至汲县南门里。

1938年2月14日,侵华日军不费一枪一弹进入汲县(卫辉)城,牢固而雄伟的城墙没有起到任何防御作用,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汲县杨井村惨案,共活埋、枪挑、烧杀该村百姓60余人,烧毁房屋、抢走牲畜。

当时城内南门里的天主教堂,成了数千卫辉人的避难所,其中就有三四百名惊恐万状的卫辉大姑娘小媳妇在那儿避难。

日军侵入卫辉城区后,教堂的主教把一面法国国旗悬挂在教堂外面,对避难的百姓来者不拒,然后那些头戴黑帽、身穿黑衣的法国神父,面无惧色把住教堂的大门。


日军封锁教堂,与神父们对峙一段时间,迫于国际威慑,终于没有敢进入教堂祸害中国姑娘。这段历史不仅在当地有确确实实的记载,而且在侵华日军老兵所著的《东史郎日记》里也有真实的佐证。

南门里教堂在1992年5月1日被列入卫辉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是老城区内为数不多具有宗教特色的建筑。

五,老教堂的历史见证着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当时汲县天主堂内所附设的机构大致有法文学堂,修道院,修女院,附设中、小学,附设医院医疗机构,育婴会。

1920年始,为了培养教会神职人员,汲县天主堂设立修道院,主要是由神父讲神学、拉丁文和外国哲学外设有国文。


民国时期卫辉教区的修女老照片

1923年始,汲县天主堂修女院由林栋臣主教领导,由修女中推选院长一人,负责管理,每三年改选一次,第一任院长为修女崔荣。修女在教会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天主教会在历史上都十分重视中小学的建设,1936年,成立了汲县天主堂中学和明新小学。抗日战争时期,因为天主教能保护居民安全,小学初中人数增多,统计有学生800余人,为汲县天主堂办学以来的最高纪录。


1936年,汲县天主堂成立了诊疗所、门诊、内外各科。其中医务人员多为中外籍修女。

修会在教区各大堂口都开办有眼科诊所,在卫辉、安阳等重要堂口还开办过较为先进的眼科医院,既服务了教内外广大群众,又提高了教区的声誉,修女们热心的服务和精湛的医术受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

民国时期的河南匪乱灾荒频繁,汲县天主堂育婴会,在民国初年(1912)以后即行成立,主要收容孤儿以及穷苦家庭的子女。


1943年河南旱蝗灾祸遍地,百姓遗弃子女者颇多,汲县天主堂育婴会收容的婴孩骤增,最多时达180余人。天主教会的慈善事业使很多孤儿的生命有了保障。

卫辉教区老照片,一个天主教信友与圣母像

民国时期卫辉教区分布有许多天主教堂,仅规模宏大的西式大教堂就有30余座。随着时代变迁加之一些人为的破坏,许多老教堂今天已不复存在。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主教座堂迁往安阳,卫辉教区改称安阳教区。

点击关注吧!

这是一个赏心悦目、与众不同的公众平台

讲述许多脍炙人口、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