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姓氏文化学者、修谱师冯志亮解析韩姓的寻根探源与宗族名胜

 当代名家博物馆 2020-12-25

  韩

  韩姓是中国第二十九位姓氏,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河北。当今韩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61%,总人口大约有815万。

  得姓始祖韩武子,姬姓,韩氏,名万,又称韩万。据《元和姓纂》载:“韩,出自唐叔虞之后,晋穆侯子成师生万,食采于韩,因以命氏。”叔虞本为周武王幼子,因初封于唐邑(今山西翼城西),故称唐叔虞。唐叔虞为晋国开国君主,其第八世孙即晋穆侯。晋穆侯生子成师,成师生子万。姬万于周懿王二年(约公元前900年)被封于韩原(今陕西韩城西南),称韩侯。后其子孙以封地为姓,即韩姓。由此可见,韩氏之姓,实自姬万开始。姬万后改称韩万,世人常称之韩武子。故后世子孙尊韩武子为韩姓得姓始祖。

  一、姓氏意义与原始图腾

原字形是由倝和韦组成,为今繁体字韩右上多一“人”,后来俗写时省去,经过简化又成现在的字形,甲骨文,金文中的韩均有“人”。倝,是形容太阳刚升起时光辉闪耀之状,是一个会意字。韦的本义是兽皮之韦可以束。先民把皮毛从野兽身体上剥离下来,阴干后鞣制为皮革,再围在人体上。先民们认为皮韩字古文毛是围在野兽身体上的,兽皮鞣制后可以束物,使物体的枉戾之处得以矫正,所以借用作皮韦字。能穿上这种兽皮的人一定很精神,吸人眼目。

韩的本义是鞣制皮革、加工皮衣。韩氏族是以鞣制皮革的职业为原始图腾,以韩作为氏族的名称和族徽的图形,韩人受到人们的敬重,所以留下了许多带韩的地名,韩人最终建立了国家,并使用韩作为姓。

  二、姓氏起源与发展传承

  韩姓主要有两大来源:董姓、姬姓。

  第一支源出董姓。高阳氏颛顼之后。陆终的第二子惠连,亦名参胡,董姓。参胡初居于韩,即今山西汾河下游的永济县南的韩阳,其后裔成为董姓中一支韩氏族,韩流是中国韩姓中最早出名的人,据说是黄帝少子昌意之后裔,韩流当出自董姓韩氏族。韩在夏朝为侯国,西周初国灭,子孙以国名为氏,此为董姓之韩。董姓韩氏有3000多年的历史。族人经河南安阳的韩陵山北迁到今河北固安的韩城,后又东迁达辽宁昌图县,进而由辽河转人朝鲜半岛,成为朝鲜和韩国的先民。

  第二支出自姬姓。西周初,周武王封其第五子韩叔于旧韩城古韩国之地,故城在今山西汾河下游的永济县南的韩阳,此为姬姓韩国。周平王时,韩国被同姓晋国所灭,改封为唐叔虞后裔曲沃桓叔之子韩万的食邑,韩人西迁陕西韩城南。至春秋末,韩万的后代与赵、魏三家瓜分晋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230年被秦国所灭,子孙遂以国名为姓。当代韩姓多出自姬姓韩。姬姓韩氏至少有2200年的历史。

  三、民族融合与基因融入

  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定居中原,改代北复姓出大汗氏(即步大汗氏)为韩氏,此为匈奴高车部人血统。清朝满洲八旗姓罕扎氏族全部改为韩氏。这些少数民族与汉人长期混居,逐步同化,成为当地的韩姓汉族。

  四、历史迁移与人口繁衍

  韩姓最初活跃于陕西和山西一带,商末周初韩姓已经进人河南和河北地区汉晋南北朝时期,韩姓在河南地区发展迅速,在韩国古都阳翟(今河南禹县)和南阳形成了著名的颍川韩姓。同时韩姓向北、东北和山东、江苏、浙江、甘肃、四川播迁,唐朝后期韩姓始入广东和福建。宋朝是韩姓发展史上一个十分重要和特殊的时期,经历东晋、隋唐的北方地区战乱,在北方的韩姓人群受到了很大的损失中原人群大量南迁之后,人口和政治中心转移到南方。在明朝以后,韩姓在东方得到稳定的发展,尤其在鲁苏辽三地繁衍最盛。清初移居台湾。

  宋朝时期,韩姓大约有6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83%,排在第二十三位。韩姓第一大省是河南,约占韩姓总人口的25.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陕西,大约占韩姓总人口的64%;其次分布于山东、江西、四川、安徽,集中了韩姓总人口的24%。全国形成了以豫冀鲁皖、陕川为中心的两大块韩姓聚集地。湖南和两广是当时韩姓人口稀少的地区。

  明朝时期,韩姓大约有6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67%,为明朝第二十九位姓氏。宋元明600余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韩姓人口增长比率为负值,600余年中韩姓人口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减少,应与韩姓主要分布在长期战乱的北方有关。主要分布于山西、山东、陕西、河北、甘肃、浙江,大约占韩姓总人口的70%;其次分布于江苏、广东,集中了韩姓总人口的14%。山西和山东一跃并列为韩姓第一大省,约占韩姓总人口的31%其人口主要向西北、东部和南方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晋冀鲁、陕甘、浙苏三大块韩姓人口聚集区。

  五、当代分布与姓氏图谱

当代韩姓人口已达到815万,为全国第二十九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61%。从明朝至今600余年中,韩姓人口由62万激增到815万,增长了13倍多,韩姓人口的增加速度接近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宋朝至今1000余年,韩姓人口的增加率呈Ⅴ形。

目前主要分布于河南、山东、河北三省,大约占韩姓总人口的35.9%;其次分布于安徽、江苏、辽宁、黑龙江、山西、陕西、吉林、内蒙古,这八省区集中了韩姓总人口的38.7%。河南为当代韩姓第一大省,约占韩姓总人口的12.8%;山东紧随其后,为12.5%。全国形成了以山东中部为中心,向东南、东北、西北以及东部辐射并逐渐减少,长江以南少韩姓的分布格局。在近600年间,韩姓由东南部向中原、华北强劲回迁,且多于由北向东南和南方的迁移。同时,黄河以北的韩姓人群出现向东北地区移民的倾向。

  六、郡望堂号与楹联家训

  1、郡望和堂号

  韩姓的郡望主要有颍川、南阳、昌黎等。韩姓的堂号主要有泣杖,画锦、荣归、荣事、书锦、继锦、福荫、恭寿、永思、氯和等,最著名的是昌黎。“昌黎”堂号典出唐朝大文学家韩愈。韩愈,孟州河阳人。因先祖居颍川,自称郡望为昌黎,故世称韩昌黎。他一生从事古文运动,反对骈体文的华而不实,主张恢复秦汉时的散文体。历史上称他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古文中兴大家,居唐宋古文八大家之首。

  2、宗祠楹联

  名高三杰;文冠八家。

  勇推擒虎;兵罢骑驴。

  堂开画锦;集著香奁。

  红叶题诗,喜逢良友;碧舆却坐,务绝奢华。

  3、族规家训

  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

  由其不能学,所入遂异闾。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年至十二三,头角稍相疏。

  二十渐乖张,清沟映污渠。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

  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一为马前卒,鞭背生虫蛆。

  一为公与相,潭潭府中居。问之何因尔,学与不学欤。

  金璧虽重宝,费用难贮储。学问藏之身,身在则有馀。

  君子与小人,不系父母且。不见公与相,起身自犁鉏。

  不见三公后,寒饥出无驴。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畬。

  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时秋积雨霁,新凉入郊墟。

  灯火稍可亲,简编可卷舒。岂不旦夕念,为尔惜居诸。

  七、姓氏名人与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人韩姓历代名人342名,占总名人数的0.75%,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二十三位。韩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58%,排在第四十四位;韩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55%,排在第四十位:韩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47%,排在第四十七位。

  韩姓历代名人:春秋时韩武子及其子孙,世代为晋国大夫,权倾当朝,地位显赫;战国末哲学家、法家鼻祖韩非;汉初名将、楚王韩信,诗学家韩婴;东汉末割据凉州的韩遂;隋朝大将韩擒虎;唐朝韩氏任宰相韩瑷、韩休、韩滉,韩弘,画家韩滉、韩幹,文学家韩愈;五代南唐中书侍郎韩熙载;北宋名臣韩琦;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大臣韩侂胄:创建大金国典章制度的金国丞相韩企先:民国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

  八、寻根探源与宗族名胜

  游线一:陕西省韩城市(发源地)——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韩氏宗祠)——河南省新郑市(发源地)——河南省孟州市(韩愈墓)——北京市(爨底下村)

  (一)陕西省韩城市韩氏发源地之一——被晋国所灭的韩国

  陕西省东部的韩城市,早在远古时代便是人类生息繁衍之地,夏商时称“龙门”,周初称“韩国”,春秋时谓“韩塬”,韩国在这里经历了一次亡国和易主,但第二个韩国兴盛为战国七雄之时,已迁都河南。所以,尽管这里是韩国最早的发迹之处,但现在已找不到什么遗迹了。不过历史悠久的韩城县还留着大量具有传统风貌的街道和四合院民居。从中也许还能追溯到一丝韩氏先人的痕迹。

  在韩城市北30公里处有黄河的咽喉——黄河龙门古渡;有被誉为“东方人类传统民居的活化石”的党家村民居。在韩城市南10公里芒川镇南门外的梁山东麓有司马迁祠、墓,这些都是游人到韩城的必游之地。

  交通:公交汽车每天约有三十辆往返韩城——西安,并开辟空调旅游专线车,每半小时一趟。搭乘7541次西安/韩城的火车在当日13:26出发,20:28到韩城。美食:鱼羊肉、饸饹、臊子馄饨。

  (二)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韩氏宗祠

  位于城固县原公镇的韩氏宗祠建于明代、复建于清道光年间,是这里保存较好的古迹。当地的古民居人都是明清建筑。据说宅院的砖石都是从江苏拉来的。房屋既有北方的敦厚大气,又有江南的精巧雅致。部分宅子的墙上,还能看到当年主人的书法遗迹。

  交通:在城固火车站下车后,坐电动三轮到城固县运输客运站需1元钱,在客运站乘车到原公镇车程10多分钟、车票l元。住宿:在原公镇当地农家小院式的旅馆每晚每人只需15元左右。顺道游:城固县南沙河风景区、张骞纪念馆、宝山仰韶文化遗址、地母发祥地五郎关、道教圣地洞阳宫、汉太尉李固墓。

  (三)河南省新郑市韩氏发源地之一——郑韩古城

  郑韩古城在郑州市南40公里处的新郑市。公元前375年,韩国灭郑之后,就将国都从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迁到这里,并最终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在群雄逐鹿的战国时期称霸中原。土夯筑成的古城垣蜿蜒逶逦,记载了古城2700年的历史,至今仍非常壮观。郑韩古城是世界上年代相同的城垣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韩氏子孙还可以从仓城、教场、宫城、宫殿遗址和大型祭祀遗址等文化遗迹中,看到皇族祖先曾经的辉煌。

  (四)河南省孟州市韩愈陵园

  孟州是唐代大文豪韩愈的故乡。他就葬在韩庄村北半岭坡上。冢高l0余米,冢前建有祠堂,祠内的石碑,记载了韩愈的生平事迹。墓前院内的两株古柏,相传是唐代栽植的。

  交通:在洛阳火车站有到韩愈陵园的汽车,车票6元,如乘出租车前往需100元。焦作火车站乘汽车到韩愈陵园,车票约6元,乘出租车需100多元。门票:12元。

  (五)北京市爨底下村——韩氏古村

  爨底下村(又为川底下村)在门头沟区斋堂镇西3公里处,村里人都姓韩,是韩甫金后裔中的一支,明代由山西迁到这里。村里的韩氏“祖先堂”列出了20代辈分,现已传到18代。这个有400多年历史的古村,在明清时期曾是交通要道上的繁荣驿站。据说,康熙年间,村里有个叫韩守德的酷似康熙皇帝,被选为替身代皇上出家,韩家因而与皇室沾上关系,在家乡盖了许多房子。后来,随着历史变迁,村子成为偏僻角落,但却因此保持了原始的风貌和融于自然的田园环境。现在村里只剩下20来户韩姓人家,却保留着500多间、70余套明清时建的房舍。如今这里已是北京著名的民俗风景旅游区。

  交通:在北京市内的苹果园乘929到斋塘下车,再打面的10元到爨底下村。驾车可由五孔桥上阜石路到门头沟,再沿109国道到河滩车站有路标。门票:20元。住宿:大部分村民都办了家庭旅馆,每人每晚20—30元。

  游线二:江苏省苏州市(韩世忠墓)

  韩世忠,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先在河北屡败金兵,后驻镇江,曾以八千士兵迎击金兀术,激战黄天荡,金兵闻之胆寒。韩世忠墓在苏州市木渎镇灵岩山西南麓。他与夫人梁红玉合葬于此。墓碑巨大,碑文长达l3000多字。

  素有“同林之镇”美誉的木渎镇,与苏州古城同龄,已有2500年的历史。古镇地处太湖之滨,四周被灵岩、天科、狮子、七子、尧峰等吴中名山环抱其中,苍翠掩映,形成天然“聚宝盆”。境内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特色,深宅大院、老街幽巷,凭水为街,依水而居。被誉为干隆御道的山塘老街,著名的园林宅院严家花园、榜眼府第和古松园都是江南园林之最。

  交通:在苏州市内乘游4线可直达灵岩山山麓,车票3元。顺道游:木渎位于苏州古城和太湖之间,要饱览四周名山,领略八百里太湖美景,木渎是必经之路。

作者:冯志亮,号渤海居士,别署集雅阁主人,河北秦皇岛人,佛教信徒。被誉为IT培训师、网络分析师、网络策划人、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品牌通创始人。曾提出关于网络广告价值排斥论的“蓝海观点”。蓝海观点的提出对于中国的互联网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意义,并成为我国网民对网络真正了解的一个标志,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10年春,冯志亮毅然摘下互联网行业带给他的诸多光环,正式皈依佛家净土宗,并成功完成行业转型,开启了人生另一个崭新的篇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与传播。2013年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宗教学系特聘教授。冯志亮涉猎广泛,书法造诣深厚,并热衷于文学历史,亦是一位古体词人和家史家谱研究专家,曾编写《百家姓寻根手册》三百余部,《姓氏填谱手册》两百余部,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