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大学特聘教授冯志亮解析沈氏原始图腾与历史迁移

 当代名家博物馆 2020-12-25

  沈

  沈姓是中国第四十九位姓氏,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和上海。当今沈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1%,总人口大约有550万。

  得姓始祖季载(姬季载、聃季载、冉季载),姬姓,上古时期黄帝后裔。周初,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叔周公旦摄政。当时商纣王之子武庚勾结管叔、蔡叔并联合东夷反叛。最终被周公平息。季载(周文王第十子)因在此次平叛中立下大功,成王将其叔封于沈国,又名聃国。古时“聃”同“冉”,故季载又称冉季载。春秋时,聃国被晋所灭,后世子孙便以国为姓,称沈姓。季载被尊为沈姓得姓始祖。

  一、姓氏意义与原始图腾

  沈,《说文》解释为山岭上凹处的积水。甲骨文中“沈”字像投牛、羊于水中形。篆书改为从水冘声。

  又一说“沈”源出“冘”。冘,人行走的样子,像人在门间,表示出门与否犹豫不定。《广韵》对冘的注解:冘豫不定。冘豫同犹豫,古时冘、沈、由、尤互通。犹豫实是一种兽,是一种足短能下地四脚爬走,爬树迅速,在树枝之间跳跃如飞,但情懦胆小的猴。这类猴早在隋唐以前已灭绝。

  沈人与把牛、羊等牲畜投到河中祭天求雨的氏族有关,或者与以猴为氏族原始图腾的氏族有关。以沈作为氏族名和族徽,沈人所居住过的地方称沈,建起的城堡称为沈邑,最后发展为沈国,出现沈姓。

  二、姓氏起源与发展传承

  沈姓的起源主要有四大支:赢姓,姒姓、姬姓和芈姓。

  第一支源出赢姓。黄帝之裔高辛氏帝誉之子实沈之后,实沈氏族以猴为图腾,初居于山东曲阜之沈犹,与少昊氏部落杂居而东夷化,成为东夷族的一支,故为嬴姓。后来与亲族阕伯相争后西迁山西汾、法之间的大夏族之地,即今山西南部临猗县西,建立沈国。当夏兴起后,姒姓夏人夺取了嬴姓沈国之地,沈人南迁河南固始的寝丘立国。商朝灭夏后,嬴姓沈人复国。周武王灭商后,晋国春并沈土,赢姓沈人南逃到河南沈丘立国。周昭王南征淮夷时灭赢姓沈国。赢姓沈氏的历史至少有3000年。

  第二支源出姒姓。夏朝建立后,夏人并吞四周的部落,同时也吞并了在山西临猗县西的嬴姓沈国,建立了姒姓沈国。商灭夏后,亲商的赢姓沈人复国,姒姓沈人南逃渡过黄河,进人河南新城县北的垂,后继续南迁至河南固始之寝丘立国。周朝初年,蒋国灭河南固始的姒姓沈国,沈人南逃楚地的沈鹿,即今湖北钟祥东的大洪山之麓,成为楚国一邑。姒姓沈氏已有3000年的历史。

  商朝初期,在山西南部的姒姓沈氏与赢姓沈氏的一支西迁陕西西华,又迁周至,再西迁到达甘肃定西县,后由甘肃翻越岷山,沿岷江南下四川中部的汉源,与黎人混合,成立沈国(也称丹国),战国时降于秦国,后演变为沈犁部落,逐渐被羌人同化。东汉时沈氏羌活动于黄河以南、秦岭以北的陕甘宁一带,后来沈氏羌全部融入汉族,今陕西渭洛地区的地名中多沈字,与沈氏羌有关。明清时期四川泸定的沈边土司也出自姒嬴混合的沈氏。

  第三支出自姬姓。西周初,分封周公之后于沈,故城在今河南平舆北,侯爵,公元前506年为蔡国所灭,子孙以国名为氏,西周昭王时,蒋国移封于河南固始蒋集,并吞并姒姓沈国,封其子为姬姓沈国。鲁炀公封其庶子沈季于沈犹,为鲁附庸国,亦以沈为氏。西周昭王南下征伐淮夷,鲁炀公之庶子沈季随周昭王南征灭河南沈丘的嬴姓沈国,封沈季之子沈子它于安徽阜阳西北的临泉县的沈丘集,建立姬姓沈子国。春秋中叶,楚国先后灭两姬姓沈国。姬姓沈氏也有2500年的历史。

  第四支源出芈姓。楚穆王时楚国灭河南固始的沈国,楚庄王封孙叔敖之子于沈。又封其子公子贞于沈鹿,即今湖北钟祥东的大洪山之麓。两地的后代均以沈为氏。芈姓沈氏也有2500年的历史。

  三、民族融合与基因融入

  其他姓改沈姓的主要事件有:五代十国时南唐灭闽,王审知后裔因国亡家破多改姓,而以改游、沈、叶姓者居多、明清时云南的壮、彝等族先民,清满洲人,清高丽人和蒙古人中均有用沈姓的。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多数被同化成汉族在西南和东北的沈姓。

  四、历史迁移与人口繁衍

  先秦时期,沈姓主要活动于河南,湖北地区,在山西,安徽、陕西、甘肃、四川等地也有沈氏的足迹。东汉,沈姓进人浙江,子孙昌盛,一直到隋朝,浙江武康的沈姓发展成著名的望族。

  唐朝的两次从中原出发南下的移民潮中,沈氏为其中一姓进入福建,随后移民广东。明末,沈姓始人台湾。

  宋朝时期,沈姓大约有33万人,约古全国人口的0.43%,为宋朝第五十四位姓氏。沈姓第一大省是浙江,约占沈姓总人口的33%沈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江苏和河南,大约占沈姓总人口的72%;其次分布于湖南、安徽,河北,这三省的沈姓约占沈姓总人口的19%,全国形成了江浙赣、河南这南北两大块沈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沈姓大约有9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03%,为明朝第十八位大姓。宋元明600余年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沈姓人口增长率比全国人口的增长率要高得多。沈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和江苏两省,大约占沈姓总人口的78%;其次分布于安徽、东、江西,福建、湖北,这五省的沈姓占沈姓总人口的14%,浙江仍为沈姓第一大省,约占沈姓总人口的57%。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方迁移,尤其向浙江集中。全国重新形成了以江浙为中心向四周散发的分布形状。

  五、当代分布与姓氏图谱

当代沈姓人口已达550万,排在全国第四十九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1%。从明朝至今600余年中,沈姓人口由95万激增到550万,增长了近6倍,沈姓人目的增加速度远低于全国人口的平均增加速度,宋朝至今1000余年,沈姓人口的增加率呈A形。

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两省,大约占沈姓总人口的35%;其次分布于上海、安徽、广东、湖北、福建、四川、河南,这七省市又集中了沈姓总人口的34.5%。江苏为当代沈姓第一大省,占沈姓总人口的17.8%;浙江紧随其后,为17.2%全国形成了以江浙为中心向外散射的分布状。在近600年间,沈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相比有区别,向北、中,南的回迁十分强劲,已经多于由北向东南和南方的迁移。

  六、郡望堂号与楹联家训

  1、郡望堂号

  沈姓的郡望为吴兴。沈姓的堂号主要有吴兴、梦溪等。“梦溪”堂号典出宋朝的沈括。沈括博学能文,累官翰林学士三司使。他对天文、历算、方志、音乐、医药无所不通。他开始制造浑天仪、景表、浮漏等天文仪器,创立几何学,尤其是圆和弧的有关定律。著有《梦溪笔谈》。

  2、宗祠楹联

  四声作谱;三善名堂。

  石灯留待;云巢成编。

  永明创体;叔度同流。

  汝源流彩;玉渚分华。

  人伦师表,岂惟良史之才;匡正名贤,克驾修文之彦。

  3、族规家训

孝父母以重人伦,敬长上以笃同气。

慎亲终以正丧事,追祖考以永孝思。

正家法以敦风俗,睦家族以敦骨肉。

笃懿亲以联世好,敦朋友以全信义。

报国恩以安本分,重儒师以资教育。

习勤劳以培耕读,崇节俭以惜物力。

务本业以正心术,息争讼以重身家。

戒赌博以肃家教,节嗜欲以养天和。

  七、姓氏名人与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人沈姓历代名人466名,古总名人数的1.03%,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七位。沈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1.68%,并列排在第十位;沈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65%,排在第十四位;沈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2.13%,排在第十位。

  历史上沈姓的重要人物:西汉济阴太守沈靖;南朝梁文学家沈约;隋朝吴兴太守沈法兴;唐朝诗人沈佺期,武则天宰相沈君谅,文学家沈亚之,书法家沈传师,诗人沈千运;北宋科学家兼政治家沈括;元朝戏曲家沈和;明朝画家沈周,戏曲理沈氏名人沈葆桢论家兼作家沈璟,文学家沈德符,散曲家沈仕;明清之际戏曲作家沈自晋;清朝两江总督沈葆桢,医学家沈金鳌,画家沈铨,诗人沈德潜,史学家兼文学家沈钦韩,学者沈垚,哲学家兼经学家沈善登,法学家沈家本;民国历史学家兼书法家沈曾植。

  八、寻根探源与宗族名胜

  游线一: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发源地)——江苏省昆山市(周庄古镇)——浙江省嘉兴市(茅盾故居)——浙江省余姚市(沈家村)

  (一)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沈氏的发源地

  临泉县是西周时沈姓始祖季载的封地,城西的古城是西周时的沈子国古城。这是沈姓先祖繁衍生息的地方,虽然经过了几千年的岁月,当年宏伟城郭的轮廓仍依稀可辩,确有一派古堡的气象。如今,这里有无数的古物沉睡存遍地瓦砾下,那棵两千多岁的老银杏树,将树根不动声色地伸出了地面,那如雄狮巨龙,如跃虎奔马的造形,让人触摸到时光的变迁。

  十五公里的流鞍河畔的老丘堆,相传是季载的墓地,当地人又称沈子墓。但据考古学家认定,这里应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因为此处遍地是陶制器皿碎片和残断的石器生产工具。如果运气好的话,说不定会有意外发现。

  (二)江苏省昆山市周庄古镇

  当年的巨富沈万三,至死也不明白他苦心经营的江南沈家,那个把周庄村辟为周庄镇的沈家,那个只要手头松一松,就能拿出建南京城三分之一银两的沈家,是如何让皇上也得了红眼病,而惹下了灭顶之灾。今天,只有在周庄看看锡剧《沈万三和朱元璋》,才可对这段公案得知一二。

  今天,到已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周庄,除了参观沈万三后裔在清朝所建的沈厅,感受着沈家曾经的繁华,最让人心仪的就是品尝“万三家宴”了。酒足饭饱之后,走在整齐而又狭窄的石板街上,可以从小摊带回一只真空包装的“万三蹄”给家人品尝,不过那个味道与新鲜的相比是大打折扣了。

  而感受真正的周庄,恐怕要等到午夜时分,此时的周庄,才回复她本来的宁静,在这个被流水包围的东南小镇,枕一袖水乡的月色入梦吧。

  交通:上海的永兴路有发往周庄的旅游专线,虹口足球场5号门和八万人体育场往返车票和门票共120元,苏州轮船码头和吴县汽车站、汽车北站有专车前往,票价7元,昆山和青浦汽车县站每半小时一班,昆山票价为6—8元,青浦为135元。门票:28。美味:三味圆、自蚬汤、万三蹄。活动:舞龙、摇快船、打田财。顺道游江南水乡古镇

  (三)浙江省嘉兴市茅盾故居

  乌镇,是水面上荡漾的石桥,是江南女子织出的蓝印花布,是江南民居里精美绝伦的木雕工艺,是飘逸着的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这里出了161名举人,诞生了新中国第一任文化部长沈雁冰(笔名茅盾)。根据茅盾的小说《林家铺子》改编的同名电影,描绘的就是这个千年古镇。除了乌镇的小桥流水和茅盾故居,沈姓寻根者最好再拜访一下昭明书馆。这是当年梁武帝的儿子昭明太子随老师沈约读书的地方。昭明书馆位于乌镇市河西岸、剧场南首。

  交通:嘉兴汽车西站13:55有直达乌镇的中巴,票价9元,或乘中巴到桐乡,再乘中巴车到乌镇,票价4元。上海西区汽车站也有直达乌镇的依维柯中巴,票价30元。从乌镇也有直达浙江另外两个古镇西塘和南浔的中巴车。门票:套票60元。活动:城隍会、扮犯人、江南水乡狂欢节(四月初五到四月二十九)。顺道游乌镇西北与南浔古镇紧紧相邻,东北与嘉兴市和西塘古镇也相邻近,交通非常方便。江南水乡古镇。

  (四)浙江省余姚市沈家村——沈姓聚居地

  沈家村,是沈氏子孙世代生活的地方。据《余姚地名志》载,明初,慈溪沈师桥沈氏迁此隐居,沈氏祖辈在村前村后植柿数百,一到秋熟,柿红深谷,故名“柿林”,后来改名“峙岭”。村中还存有柿林沈氏的宗谱,它记录着这支沈姓从商周时到现在的宗族的历史,共有7册,其中记载了族中一些大官的事迹,还有宋代皇帝的题字。据说在近几百年里,柿林村的沈氏子孙把科第传家改为了耕读传家,这其中的变迁,正是这一地区历史文化演变过程中最为具体的体现,从世代科举到耕读世家,柿林村流传着许多有趣的故事。

  交通:宁波南站有客车直接到柿林,每天15:00发车,路程3个小时,车费10元左右。住宿:柿林村有个永发小店可提供食宿,虽然简陋但很干净,住宿费在30元左右,店主沈永年,为人非常厚道可尝尝当地的狗头葱、蕨菜、马兰等野菜绝对的绿色蔬菜,还有大井水的味道也不错的。

  游线二:湖南省吉首市凤凰古城(沈从文故居)

  (一)湖南省吉首市凤凰古城沈从文故居

  信步在由大块青石或红石铺成的老街上,一幢幢年代久远的老木屋被甩在了身后,窄窄的小街弯弯曲曲,世界就那样宁静和悠远了。静静地走进沈从文的故居,一切如迈进小街任何一户人家一般,茵茵青草、石板地面、镂花门窗泛着生气和灵性,整座建筑具有浓郁的湘西明清建筑特色。看着沈从文青年时代的照片,就是眼前这个坎坷一生,只有小学学历的湘西人,日后的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让世人记住了美丽的凤凰城。

  交通:先坐火车到吉首或怀化,再转乘汽车到凤凰,车程分别小时和3小时。门票:沈从文故居门票20元,沈从文墓地不收门票。美食:血耙鸭子、糯米腌酸鱼、板栗炖鸡、小米粉蒸肉、菜豆腐。特产:凤凰蜡染、凤凰蓝印花布。

作者:冯志亮,号渤海居士,别署集雅阁主人,河北秦皇岛人,佛教信徒。被誉为IT培训师、网络分析师、网络策划人、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品牌通创始人。曾提出关于网络广告价值排斥论的“蓝海观点”。蓝海观点的提出对于中国的互联网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意义,并成为我国网民对网络真正了解的一个标志,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10年春,冯志亮毅然摘下互联网行业带给他的诸多光环,正式皈依佛家净土宗,并成功完成行业转型,开启了人生另一个崭新的篇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与传播。2013年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宗教学系特聘教授。冯志亮涉猎广泛,书法造诣深厚,并热衷于文学历史,亦是一位古体词人和家史家谱研究专家,曾编写《百家姓寻根手册》三百余部,《姓氏填谱手册》两百余部,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