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缺少历史但珍爱历史的洋人

 天地沐春风 2020-12-25

       说起历史,当今世界没有哪个国家敢与我大中华相比,在这个地球上确实曾经有过几个国家比我们起步早,但他们不是被历史的尘埃掩埋就是被历史的车轮碾碎而后无法恢复和延续原来的脉络。即便我们自己焚毁拆除了很多历史遗迹,余下的文物古建仍然是世界第一,这份历史优越感让我骄傲自豪了很多年,直到近期才学会反省。

       这些年陆续到过一些国家,东方的、西方的都有,发现历史贫乏是一种普遍现象。记得上世纪末去俄罗斯做访问学者,当他们带我游览市容并炫耀其某个建筑有三百年历史多么了不起时,我仅仅是出于礼貌才嘴角上扬挤出一丝笑容,心里却说:狗屁!在我们国家这种历史长度的建筑说拆就拆了,不会有几个人惋惜。

       圣彼得堡我去过很多次,这座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古城深深吸引了我,整座城市就似一座博物馆,三百年了城市面貌几乎没变,楼房和街道至今也未觉破旧落伍,涅瓦河的河坝依旧那么坚固,走在这样的城市里你会很想与当年的彼得大帝来一次邂逅,原来三百年的历史古迹也可以这般美好。在莫斯科附近的一些中小城市也都见到了保存完好的古城池,比如雅罗斯拉夫、弗拉基米尔等。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国民共识,大家都认为超过百年的建筑就是历史文物,绝对要保护起来,无论个人还是政府都没有权力拆毁。

       去了一些国家的很多知名大城市,似乎除了纽约的曼哈顿城区基本上都不如我国的一线城市风光,就连郑东新区似乎都比伦敦更摩登一些,但是徜徉在罗德岛听涛山庄的绿草坪上,或是犹他州议会大厦的宽阔走廊里,似乎能体会到两百多年来的历史气息,你会由衷的敬佩当初的设计者和建造者的远见卓识。

       从项羽一把火烧了阿房宫开始,历代造反者对无法掌控的前朝都城都偏爱以火焚之,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更是号召砸烂孔家店,到了文革时期几乎一切古建筑都能扯上封资修的标签,似乎要彻底铲除才解恨,我读中小学的校舍原来是国内三大孔庙之一,居然被拆的只剩几座空房做教室。如果说历史上的造反派大都是流氓无产者出身,骨子里仇富,一旦有机会掌控局势,能捞的就捞,不能捞的必欲毁之也不让别人得到。而历史文物属于全民,甚至说真正的主人应该是子孙后代,大家都该珍惜,为什么到现在还时有发生盗毁文物现象?

       老外的国家缺乏历史长度和厚度,但是普遍的爱惜自己那点儿家底,有实力时不惜抢夺别国的文物装点自己的脸面,只有我们在不断的拆毁,弄得现在的城市全都是高楼大厦很摩登,但找不到自己的特色,也让漂泊在空中的前人灵魂找不到回家的路,可惜了。

      (文中图片分别为英国伦敦、德国不莱梅、美国罗德岛和犹他州,彼得堡图片原来为胶片未上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