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英国超市都玩上刷手指付款了,不是指纹哦

 一度蜜官方 2020-12-25

前有杭州肯德基支付宝“刷脸支付”,后有iPhone X的Face ID,看这架势,“刷脸”时代貌似真的来了。

可问题来了:

一,它的安全性到底有多高,整容了咋办,会不会发生盗“脸”取款?

二,万一出门的时候,手机钱包都没带,或者手机突然没电了呢,怎么破?

尴尬了吧,来,看看这家英国超市亮出的大招——通过静脉付款,你动动手指头就付款成功了,是不是超级简单的?

这也是全球首家提供指静脉识别进行付款的超市。目前,伦敦布鲁内尔大学已经有几十名童鞋使用这种全新“剁手”技术,预计到11月,会增加到3000名。

这项指静脉识别技术由英国Sthaler公司提供,付款前,你只需要把手指静脉的生物信息和你的银行卡绑定,就能在支持相关技术的超市、商场等,刷手指头完成支付。

听起来很方便,也不用带卡、带现金,也不用记密码,也不怕手机没电,那它有安全保障吗?

就这个问题,官方表示,和指纹识别相比,它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必须活体且有流动的血液,所以不会出现被盗啦,被复制这样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它是目前最安全的生物识别方法

最最重要的是,手指破皮、不干净或是潮湿这些状况,照样可以完成支付

其实,生物识别技术近几年才开始被大家认识,根据Juniper Research给出的数据,2015年这类App的下载量达到600万,到2019年,有望突破7.70 亿,从明年开始,所有智能手机都会内置生物识别系统。

它要包括5个方面,分别是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声纹识别和静脉识别。而开始“走红”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2013年苹果推出的采用Touch ID的iPhone 5s,这也是很多果粉入坑的节点。

指纹识别—人体身份证

指纹具有终身不变性、唯一性和方便性,已经成为生物识别的代名词。

而且每个人的指纹不同,就是同一个人的十根手指,指纹也不一样。据统计,人们的指纹重复率非常低,只有150亿分之一,所以它被称为“人体身份证”。

作为生物识别技术中应用最广泛、价格最低廉的识别技术之一,指纹识别已经在消费电子、安防、金融等领域应用开来,技术也越来越成熟。

它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某些人或某些群体的指纹特征少,难成像,再比如,一旦沾水、沾汗、沾灰,就识别不出来了,所以它在户外使用的可能性很小。

人脸识别—便捷高效

人脸识别是最近热议话题,尤其是iPhone X发布之后,“刷脸”就被玩坏了,什么闺蜜刷开老公手机,一抬脸刷走一个亿,卸了妆怎么办,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它的完全性备受质疑。

可实际上,“刷脸”并不新鲜,在此之前,它在金融、教育、安防等领域就被广泛应用,什么火车站“刷脸”进站、天坛公园刷脸取厕纸、抓拍行人闯红灯,都是它。

所以,过分强调安全性,反而让人忽略了它的真正意义,便捷、高效,因为它最大的优势就是“非接触”,这样不但方便,而且识别起来也最自然。

再说了,现在不是ATM机刷脸取款已经实行了吗?至于安全问题,银行表示,现在的刷脸技术,应用了“三维成像技术”,即便是双胞胎也能识别,也可以识别化妆、戴眼镜、帽子。至于隐私问题,只要在采集到照片时进行“脱敏”处理,也就是只提取照片特征,不保存下来,就没有大问题。

虹膜识别—安全等级最高

虹膜识别一直被誉为最精准、最安全的生物识别方式,它被大家熟识要归功于三星Note7。

虹膜是每个人特有的,一个虹膜约有266个量化特征点,而一般的生物识别技术只有13个到60个特征点,所以它具有不可复制的唯一性,安全等级是目前最高的。

和其他生物识别相比,它的误识率和拒真率已经达到了零几率(识假率1/1500000),再加上,它也是非接触式识别,高效自不必说,所以理论上,只有DNA才能超过它。只是它的造价太高,推广起来比较困难。

声纹识别—成本低

声纹识别就是把声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再用计算机进行识别。

科学表明,每个人发音、讲话,都要通过鼻腔、口舌、声道、胸肺多重配合,最终形成的声波被识别成声纹图谱,且每个人的都不同。

只要有麦克风,不管是手机、电话都能通过网络远程登录,非常适合远程身份认证。遗憾的是,它对环境要求高,必须安静,最重要的是,随着年龄、身体状况、情绪的不同,人的声音也会不一样

静脉识别—应用范围受限

静脉识别是利用指静脉识别仪取得个人手指静脉分布图,而且它和虹膜识别一样,也是具有唯一性,拒真率不到万分之一,识假率低于十万分之一,而且只有活体才能识别

那为什么它同样不“受宠”呢?首先,因为随着年龄、生理的变化,手背静脉可能会有所改变,所以永久性还未可知,而且也存在无法成功注册登记的可能性。

总而言之,随着技术不断发展,生物识别技术将越来越成熟,也将被广泛应用,虽然目前存在技术问题、安全问题,但或许未来它们会多元化交错发展,开发更大发展空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